孔孟之乡讯 近日,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公布的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名单中,济宁市以高分入榜。同时,兖州区、曲阜市、微山县、邹城市、金乡县5个县市进入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市区行列,新增县市区数量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济宁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抢抓文化大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奏出了文化强市建设“最强音”。
文化发展活力迸发
兖州兴隆文化园先后被确定为省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省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园区内所演艺的《菩提东行》项目荣获省旅游规划创新奖。据有关负责人介绍,《菩提东行》2015演出季共计演出50多场,接待国内外游客近6万人次,将为兖州区壮大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需要下好“先手棋”,更需要清晰的“路线图”。济宁市先后成立文化强市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等加快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并将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纳入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督查考核体系。
文化产业是发展文化事业的有力支撑。济宁市形成了“一园、三带、四区、七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布局,即以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引领,打造儒家文化、运河文化、佛教文化产业带,建设始祖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产业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出版印刷等七大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不断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截至目前,济宁市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3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1家,全省重点文化企业、园区15个,全省“文化企业30强”3家,国家和省级重点企业、项目、园区数量居全省前列。
首善之区建设声名远播
“我是北门小学生,习惯歌谣记心中。崇正学,端士习,修身教育贵践行……”2015年12月2日上午,济宁市北门里中心小学的操场上,数百名小学生正伴着《北门小学一日常规韵律操》的节奏做课间操。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校编制了这套常规韵律操,与广播体操交替使用,既让孩子锻炼了身体,又能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近年来,济宁市深入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普及等七大工程,着力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在机关,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纳入干部德廉知识测试,举办“孔孟之乡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在学校,制定下发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开展“诵中华经典、学道德模范、做有德之人”等主题活动。在城市社区,举办“邻居节”,营造和谐邻里环境。在农村,开展“乡村儒学讲堂”建设,广泛开展“百姓学儒学”活动,曲阜市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文明礼仪教育普及活动试点。
2015年全市有11个县市区“尼山书院”开展活动307期,建成“乡村儒学讲堂”903处、开展活动1万余期、服务群众60余万人次。“开设乡村儒学讲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经验入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百例。
2015年11月25日,山东善行义举四德榜在巍巍泰山脚下发榜,金乡县原纪委纪检监察室主任陈新宁、鱼台县环保局退休干部鉴兆飞、兖矿集团焦化厂退休职工魏养富3人光荣登榜。济宁市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守道德、尊道德、讲道德的浓厚氛围,在城镇、社区、农村实现四德榜全覆盖;在企业开展诚信企业创建和“善行义举进企业”活动,目前全市开展活动企业达到5860余家,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网上平台)1.2万个。深入开展典型宣传,发挥榜样带动作用,推出了陈新宁等一批全国、全省先进典型。精心组织开展第五届全市道德模范、“济宁好人”、“榜上有名”先模人物等系列评选宣传活动,评选宣传第五届全市道德模范30名,4人入选第五届全省道德模范,2015年评选“济宁好人之星”11期,110人入选“济宁好人榜”,22人当选“济宁好人之星”,32人入选“山东好人榜”,7人荣获“中国好人”称号。围绕“四个讲清楚”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讲话中提出的15个方面经典内容,遴选确定12个课题深入研究。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省主流媒体对济宁市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做法给予了宣传报道、产生广泛影响。
精品佳作流光溢彩
“抖空竹、耍飞枪这些节目太精彩了,很多年都没看到了。”近日微山县两城一村的村民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过了一把瘾。来自济宁演艺集团的杂技团为村里的群众送上了包括歌曲、舞蹈、杂技等一批贴近生活、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为满足人们群众特别是农村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济宁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打通文化惠民服务“最后一公里”。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总投资16亿元的市文化中心、总投资1.56亿元杂技城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市152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覆盖率达100%;共有农村文化广场5716处,其中2015年新建2041处,覆盖率达96%。深入实施“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等文化惠民工程,“市民大舞台”、“百姓大舞台”文化惠民工程被文化部评为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全市农村公益电影累计放映37万场;全市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13%。市文广新局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济宁市3个项目成功入选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二位;另有6件作品入围山东省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选拔赛名单,成绩位居全省第一。”据介绍,这是济宁市备战群星奖以来历史最好成绩。
近年来济宁市加大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支持力度,设立“乔羽文艺奖”,实施了“孔孟之乡中青年文化名家培养工程,编制了《2015—2016年全市重点文艺作品创作生产规划》”,12件作品入选省委宣传部《2015-2017年全省重点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目录》,涌现出了大型山东梆子剧《圣水河的月亮》、《河都老店》等一大批文艺精品。《北京时间》荣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优秀作品奖;《乡村娃的梦》荣获“我们的中国梦——讲述中国故事”文艺作品征集三等奖;《圣水河的月亮》荣获文化部第十四届文华奖,第三届中国豫剧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参加了“山东梆子进北京——庆祝建国65周年山东梆子精品剧目展演”,另外还有山东渔鼓《孔子试徒》、吹打乐《赶山会》等30部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荣誉。《大运河》《圣水河的月亮》《湖上仁医》等31部作品获省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