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7月20日至21日,由新华社、光明日报、中新社、香港文汇报等十多家媒体组成的“聚焦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流媒体采访团来到山东省济宁市,赴汶上、兖州、邹城等地就济宁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理念、新实践、新经验、新做法等“亮点”进行采访。
作为孔孟之乡的济宁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充分挖掘利用丰厚的儒家文化资源,通过完善儒学普及传承阵地,开展国学主题实践活动和创作精品剧目,打造“儒学原乡·文化圣地”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逐步构建覆盖全市、运转规范、服务有效、惠民利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在市级层面,做好一个书院、一处讲堂、一个舞台、一批精品“四个一”工作,在镇、村层面,推进实施乡村儒学、社区儒学,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建设“乡村儒学讲堂”。在文化志愿服务方面,济宁市大力开展“千场大戏进农村”、“万场演出惠民生”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在城区建设“市民大舞台”15处,各乡镇、村居建设“百姓大舞台”5425处,登记造册群众文化队伍6598支、共19.8万人,2014年全年开展演出28153场,举办培训班74期、讲座54次。
据济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申华荣介绍,为弘扬传统文化,济宁市群众艺术馆举办“文化济宁百姓讲堂”公益讲座,每月第二和第四个星期六上午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地方非遗资源等主题内容开讲,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平台、馆前大屏幕进行活动公示。
依托“乡村儒学讲堂”,济宁市组织儒学讲师深入村居开展国学普及、道德教化、科普宣传等公益讲座,进一步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利用效率,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截至今年6月底,济宁市共建成社区儒学讲堂91处、开展活动787期,乡村儒学讲堂812处、开展活动9513期,总服务57万余人次。此外,为突出地方特色,济宁市打破专业院团演出以山东梆子、豫剧、四平调为主的传统模式,扩大至歌舞、杂技、器乐、曲艺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更加注重突出地方特点。如金乡县前进四平调剧团演出四平调、花鼓戏等传统戏曲,邹城市非遗传承中心排演反映儒家文化的舞蹈 《相和歌》、戏曲 《断机教子》,汶上县剧团根据当地真实故事改编了现代小型戏曲《追梦》等,不仅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也为各院团增加了收入,激发了惠民演出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