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机遇
抓住用好获批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机遇,打造生态建设“济宁样板”。以“五城同创”为抓手,坚持“绿化当模范、治水当示范、治气当先行”,以更大力度实施生态突破战略,以更高标准治水、治气、治污、增绿,完善“治用保防控”流域治污体系,确保流域水质稳定持续改善;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十大战役”,持续增加蓝天白云天数;大规模开展城乡绿化会战工程,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家园。
济宁行动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名单的通知》,济宁以山东省首位顺序列入示范区名单。
近年来,济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突出以生态文化为先导,以生态规划为引领,以生态经济为主线,实施了“绿化当模范、治水当示范、治气当先行”系列工程,形成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生改善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早在2012年,济宁市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济宁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大幅增加。实施了大纵深绿化工程,全市湿地面积达到土地面积的13.6%,森林覆盖率达到28.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35.9%、33.4%,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市上下“生态兴市”的发展思路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决心,使这座煤炭城市拂去了黑色的烟尘,重新焕发出历史名城、运河之都的光彩。
接下来,济宁将开展十大示范工程,其中包括建成济宁城区、嘉祥、泗水3个城际高铁站,新增调整城市公交、快速公交线路30条以上,建设中心城区水上公交系统,实现主城区500米半径公交全覆盖。启动引泗水泉水入城工程建设,让城区居民喝上优质水。按照千吨万人供水规模标准发展集中连片供水,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鼓励乡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对城北水源地、城东三贾村水源地和王回庄水源地、南水厂水源地的污染建设项目进行清理,坚决封停城区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区域的自备井。
专家声音
济宁市政协委员李长华:借力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
人们常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生活小康更要身体健康。在与记者谈到如何借助济宁获批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机遇,打造生态建设“济宁样板”时,市政协委员李长华说,生态济宁的建设应从发展生态产业、环境、文化三方面齐抓共管。
在发展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中,应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的生态产业,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型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在生态体系建设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关键。”李长华提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安全的农业、林业、渔业等。另外,加大政策力度,引导更多的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的技术改造力度,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促进生产方式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在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上,应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不断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率。此外,针对水资源应坚持最严格的管理制度,统筹管理和科学调度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用水,促进用水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变。
李长华建议,我市在下一步的生态环境建设中,要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控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积极支持开发应用先进成熟的节能技术,提高重点用能单位能效水平。在“治气”方面,应将实行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逐步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检测体系。以城市扬尘、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和化工异味治理为重点,实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快建设燃煤电厂脱硝工程,全面取缔城区小型燃煤炉具,尽快将排放气味气体的重污染企业或车间搬出市区。在“治污”方面,结合南水北调水质稳定达标这一政治任务,启动实施断面水质倒逼水污染治理机制,提高工业企业外排废水标准,对排污量大、影响断面水质、治污进度缓慢的企业,逐一落实限产、停产和关停措施。
曲师大化学科学院院长尤进茂:开展企业环境建设要有道德意识
“济宁生态资源富集,东部山清水秀、西部沃野平畴,南有大湖荡漾、中有运河流淌,山水相映、河湖密布,这种生态禀赋在北方城市是不多见的。这种特殊的市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生态环境作为最稀缺的发展要素,必须把生态资源作为最大的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为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拓展更大空间。”曲师大化学科学院院长尤进茂在谈及济宁生态建设时称,目前我市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严峻的问题,如污染严重、大量占用和破坏土地、土地复垦率低、地质灾害及隐患严重、水资源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
对于下一步我市如何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紧抓机遇迎接挑战,尤进茂认为:加强职能部门监管的同时,企业环境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主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应当以保护公众的环境利益为己任;抓好煤电污染整治,重中之重是破解“煤电围城”和高排放、高污染问题,严格执行更加严格的“济宁”标准。抓好异味污染整治,对重点异味排放企业实施全天候监管,加快淘汰高污染的老旧车辆,加强餐饮业油烟污染监管,确保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呼吸上更清新的空气;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全面禁止秸秆焚烧,实现农作物秸秆全部有效利用。
百姓见证
小元村村民:美丽乡村建设让小元村走出幸福路
“宁过三江口,不从小元走”,过去在邹城市中心店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意思是中心店镇的小元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贫穷落后困扰着这个村子。而如今,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小元村这个有名的穷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64岁的小元村党支部书记张景华说,村里的池塘从他记事起就有,以前这个坑是作为洪涝期的蓄水坑,后来雨水少了,这里便被垃圾填塞,成为臭味熏天的垃圾坑。今年4月份小元村里开始坑塘整治,耗时一个星期把所有的垃圾清理完毕,蓄上了清水,种上了睡莲、水草等水生植物,昔日路过都要捂着鼻子走的垃圾坑如今已变成全村人休闲娱乐的小公园。
小元村的村民马西斗告诉记者,他家里一共种植了4亩杏树,杏子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每年能卖两三万元。“以前,我们都是自个儿到市场上零售杏子,现在村里杏林的规模大了,商贩们直接到田间地头来收。”据马西斗介绍,早在2001年,小元村的村民们就开始种杏树,没几年,原来光秃的荒山就变得郁郁葱葱。如今小元村附近山地的杏林面积达到了830亩。村里像马西斗一样种山杏的农户不在少数,靠着这满山的杏树,小元村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