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乔羽先生笔下这条河的原型,就是流经他故乡济宁的大运河。几百年来,养培两岸百姓的运河水渗入世代济宁人的血脉。
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最为古老的运河之一,京杭大运河曾经造就了商业的空前活跃和发展,带来了城市的富庶和繁荣,促成了运河沿线多元文化的深度融合。今年6月份,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济宁市在大运河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保护好遗产、利用好遗产,是新时期赋予的艰巨任务。令人欣慰的是,济宁人已行进在复兴大运河的道路上。
“以河兴市”的战略构想
历史上的济宁因元代京杭运河开通,成为“东鲁之大郡,水路之要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的城市发展定位,大力实施“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另外,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济宁城市发展战略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城市“西跨”,大运河一线首当其冲。
水代表了济宁的气质与灵魂,大运河是济宁得天独厚的资源,为深入挖掘运河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做大、做强运河产业带,全力全速推动城市发展与产业升级,市委、市政府在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中,率先提出“以河兴市”的战略构想,编制了《济宁三河六岸地区总体战略规划》,从历史文化角度、旅游商业角度对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改造开发,在该区域范围内打造“运河新城”。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总占地64平方公里,东至济安桥路,西至西二环路,南至龙拱河,北至常青路。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改造开发,使该地区形成充满活力、富有内涵的经济带、文化带、风景带和旅游带。在大运河两岸打造城市新亮点,形成城市新地标,展现城市新名片,使该区域形成全省乃至全国新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和生态宜居生活区。
早在2012年7月,市委常委会就明确指出,实施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开发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着眼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对此,大运河开发项目明确了四项基本任务:一是实现西部城区的规划全覆盖;二是分步完成区域范围内土地房屋征收,道路、桥梁、市政管线、景观建设,完成土地一级市场开发;三是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将大运河下游11公里(城市段)水面扩大,加固加宽大堤,强化排洪防涝功能,兼顾抗旱功能;四是打造运河两岸18公里的景观带,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客厅”项目。
立足市情,大运河项目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运营模式。大运河开发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进行,政府制定政策、审批规划、优先解决用地指标,市财政适当扶持。大运河文化产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遵循市场规则,通过市场的办法筹集资金,整合资源,开发建设大运河及相应基础设施,拉动城市西部的综合开发。项目围绕大运河纵深地区及新老运河交汇地区开发建设,配合相关区政府实施64平方公里区域内整体开发,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实施市场化运作,制定严谨有序的开发建设工作计划,利用五年时间,分区域、分地块有序开发整理土地,对整理完的土地及时提请国土等相关部门验收并进入土地市场上市交易,及时收回包括融资成本在内的土地开发投资成本及投资收益。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等采取依法招投标方式实施。土地收储依法进行,最大程度地照顾群众利益。
开发建设济宁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对于扩大城区人口容量、增加城市空间、加快城市“西跨”,推动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有着重大战略意义,是展示济宁城市西部建设成就的重要之举。“以河兴市”的战略构想,让古老的运河焕发蓬勃的生机。
运河之都的“风雅颂”
按照《济宁三河六岸地区总体战略规划》部署,大运河文化产业开发建设指挥部高标准超前谋划,相继启动编制了《济宁大运河沿线景观规划方案及道路规划设计》、《济宁大运河与古运河交汇地区项目策划及城市设计》、《大运河生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大运河东岸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等相关规划编制工作。
系列的规划设计对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北起火头湾,南至南二环路的河道两侧200米宽绿地和二滩进行了精心布局,规划长度约18.8公里,面积约924公顷,先期完成城市段11公里的规划建设工作。规划定位:谱写《诗经》“风、雅、颂”韵味的运河文化诗篇,打造“运河之风、生态大雅、文明之颂”。规划通过培育河流自然属性、节约型低维护的场地设计,使城市与水岸共生,倡导新运河城市主义、田野整合等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实现人与自然的融洽共处、和谐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开发利用相结合,着力打造集“生态美、视觉美、健康美、文化美”于一体,国际一流、山东省内样板的现代运河滨河景观,形成独具济宁属性的运河“风、雅、颂”。
规划总体景观结构为“一卷、三篇、七园、多节点”。“一卷”体现美丽济宁的18公里运河文化长卷;“三篇”分为风、雅、颂三个画卷篇章;“七园”是七个体现济宁文化特色的文化园;“多节点”展现多个道路交口景观节点。
其中,“三篇”规划具有核心作用。中段为城市段“风篇”,共设计六个体现济宁运河文化的特色园,分别是“水园”、“云园”、“月园”、“静园”、“花园”、“雨园”,体现不同的文化主题;南段为“雅篇”,依借北湖,体现自然生态之大雅,以郊野景观为特色;北段“颂篇”,以生态景观与田野景观为主导,并在凤凰台西侧设计体现始祖文化特色的“影园”,通过景观形式赞颂济宁悠久的历史。
再造繁荣的沿河商业
运河带来的商业繁荣造就了号称“江北小苏州”的济宁。
按照相关规划,在保护继承古运河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将对最具济宁历史风貌的河道、水系、建筑业态、商业运作模式、水上客运体系进行继承创新,再现济宁运河商业文明的经典与辉煌,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餐饮、购物、时尚、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圆梦济宁市民浓浓的运河情结,让国内外游客体验“最具济宁特色”的运河风情,为济宁人提供待客大厅。规划通过功能重塑、城市特征、生态规划理念,形成“一岛、两河、五区”规划结构。“一岛”活水进城,增加商业临水界面,加强城与水的互动,倾力打造“古河新镇”;“两河”文化传承,依托大运河和古运河,串联古运河西岸商业娱乐区、莲花湖公园、京杭大运河、运河文化博物院和太白坊等文化地标建筑及特色区域;“五区”活力片区,合理布置古运河文化旅游区、大运河生态休闲商务区、古运河西岸商业娱乐区、城市商务办公综合体、21世纪生态宜居社区五大功能分区。规划重点打造古运河商业文化旅游区、大运河生态休闲商务区和城市商务办公综合体三个区域。古运河商业文化旅游区又名古河新镇,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提取历史文化精华,保留部分原生态建筑,恢复济宁城市记忆,再现济宁市民生活,体现运河商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运河活力拉动旅游业,全面振兴服务业;大运河生态休闲商务区又名莲花湖公园,依托运河自然生态岸线和莲花湖公园的生态休闲环境,打造滨水生态休闲商务区,提升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城市商务办公综合体由多栋造型优美超高层建筑以强烈的几何图案向心布置,将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新高地。
运河岸边初显新生机
由于项目工程量巨大,景观工程分期建设规划为“先东岸,后西岸;先中间,后两端”的总体建设步骤。2013年3月初,一期工程建设正式全面启动。目前,大运河开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建设完成的景观带呈现精美别致的风貌,成为百姓乐于游玩的好去处。
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开发建设指挥部按照民生为本,基础先行的原则,把工作重点聚焦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把工程质量安全置于首位,扎实推进运河沿岸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工程。目前,完成了梁济运河城区段(从北湖—105国道西外环)的河道拓挖、清淤、护坡整治等水利建设工程任务,实现了梁济运河河道由原来的80米快速拓展至160米。实现了河东岸滨河大道城区段(11公里)升级改造,其中任城区段已完成道路竣工验收,形成了三道风格统一又各具特色的林荫长廊。基本完成滨河大道东岸生态景观带建设,美化了运河两岸滨水景观,为市民提供了低碳、休闲、健身的场所。抓实抓牢重点民生工程,实施了郭庄片区棚户区改造,主要用于任城区郭庄、杜庄、西五里营、后营四个村居民的回迁安置,还同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西部城区整体面貌。2015年,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开发建设再次被列为全市十八条重点工作线工作内容。大运河西岸道路、景观绿化及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将在年内开工建设,首期建设太白楼西路至车站西路区段3.6公里滨河道路及景观工程,计划明年上半年基本完成。还将积极探索景观养护市场化管理模式,计划在部分景点设置果园、采摘园等市民参与项目,通过观赏、采摘等方式实现“以园养园”的设想;尝试与专业园林绿化管理公司接洽,创新经营模式,实现合作共赢。
经过两年的开发建设,昔日以货运为主的黄金水道加快融入主城区,成为城市中的靓丽景观河,为复兴运河、繁荣两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有运河,载运百货,盛况空前;今引活水,传承文化,复兴繁荣”。市委、市政府关于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宏伟规划和加快实施,让济宁人心头情牵魂萦的运河梦,正在化为现实。济宁人民应怀着激动与敬仰的心情,抓住“申遗”成功难得的发展机遇,依托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开发建设,在运河两岸构建起一个传承文化血脉的共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