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硝烟已经散去,历史却铭刻在每一个人的心间,回望历史让我们珍惜和平。济宁作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有众多抗战遗址、纪念设施,不久前山东省公布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济宁四处抗战遗迹及纪念设施入选,其中兖州侵华日军碉堡及观象台均位于兖州区酒仙桥街道。记者在兖州文物旅游局获悉,碉堡及观象台设立之初均为日军的机场及周边军用设施服务,曾有1500余名日军驻扎在这片区域。
观象台曾是“机场瞭望台”,周边还发生过飞机触树枝坠机事件
在兖州酒仙桥街道办事处三河村附近,一栋三层的红色小楼矗立在便民安置点内,蓝色的铁皮将他与喧嚣的市场隔绝了起来,在抗战时期,这座小楼曾被当做日军的“机场瞭望台”。
1938年1月4日,日军矶谷廉介的二十军三十二师团入侵兖州,该司令井村动用大量民夫建设了大量像这样红砖红瓦的日式建筑。有关专家勘察这处观象台后得出结论,这处建筑配有厨房、宿舍,至少可以保证30名以上的士兵在建筑群内自给自足。
通过一个狭小的入口,记者得以进入观象台建筑群。如今,观象台周边长出了一米多高的野草,观象台本身也被一排矮墙围在当中。记者看到经过了数十年的风蚀,建筑内部一些木质的门窗、楼梯已严重腐蚀,一截五米多长的排水管道挂在楼体上,房屋内的顶棚出现了掉落的迹象,但观象台整体仍保存良好。据附近一位居民介绍,他的爷爷曾告诉他,这座观象台在当时兖州是比较高的建筑,日本人就是通过它去为不远处的军用机场导航、观测泗河水位。
“当时这处观象台配备了先进的气象测量、测算设备。”兖州文物旅游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观象台不远处的机场南北长1120米,东西宽760米,建有19个机窝,起降过小型战斗机、运输机和轰炸机,飞机最多时曾停过四十多架,有一些年长的村民回忆,由于当时机场周围树木过高,日军的飞机还出现过碰到树枝坠机的情况,虽然侵略者用上了先进设备,但也不能完全保证自身安全。
强征民夫建碉堡,稍不如意就被打死
日军入侵兖州时期,仰仗兖州飞机场、津浦铁路的优势,将兖州打造成了鲁西南的军事重镇,以兖州为中心,不断向四周增派部队,由于敌我势力悬殊,兖州未发生过重大战役,兖州一些军事设施才得以保存。
兖州久益医院(原九一医院)东北角、西北角、东南角位置,至今仍完好保存了3座日军建设的碉堡。据兖州文物旅游局文物科郭恩仁介绍,三处碉堡分布在机场的四周,直线距离约为1千米左右,碉堡与碉堡间形成交叉火力,保卫机场安全。如今碉堡四周的弹孔仍清晰可见。附近居民贾全良告诉记者,一些覆盖新砖的地方,都是我军用土炮攻击后,又被重新修复的。“这碉堡的墙,少说也有60公分,厚的很。”
据周围一名老人回忆,他的爸爸和叔叔都被日本人强制“出夫”修建碉堡,是被人牵着狼狗,端着步枪,稍不留神就会被打上一顿,一名民夫因为摔倒,被开枪打死了,根本没有人性可言。根据史料记载,驻扎在此地的日军六个联队,侵占兖州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先后制造了“火烧翟村、故县惨案、马棚失火案、杀害爱国学生”等一系列惨案。
在久益医院,记者还见到了一处15米高的水塔,据了解这处水塔系观象台、碉堡同期时代建筑,水塔容水量为50吨。让人没想到的是,水塔顶部还设有两个射击孔。
碉堡
抗战那些事 国破家亡时的“娱乐”
在兖州本地“兖州人”网站上看到了一张名为“国破家亡时的娱乐”的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1938年的春节,一队日本士兵蹲坐在地上,围着几名踩高跷的演员,隐约还能看到纳粹标志的旗帜。图片说明这样写道:“本应是普天同庆的日子,变成了国破家亡的时刻,而日军却强迫中国人用高跷杂耍庆祝他们的胜利。从照片中低头无语演员的神态上,似乎读出了他们的屈辱、愤懑和无奈。”
“认识不到错误最可怕”今年已经56岁的季胜利退休前是一名出租车师傅。20年前,他拉过一对年逾70的日本老夫妻。这对夫妻旅游路过兖州时,执意要去看一看兖州的碉堡。
季师傅拉着他们转了两个碉堡,这位日本老汉每到一处,都激动地拍照:“这个是我们日本人的。”当这名日本老人向季师傅炫耀时,季师傅意识到,这个人极有可能就是当年侵华日军中驻扎在兖州的一员。“你们日本人是侵略者,在中国造下的孽太多了。”季师傅义正言辞地说。感觉自己失言的日本老人顿时说不出话来,一路也低着头显得无所适从。
“这件事给我的感觉是在日本人的教育里,对于侵略中国就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没认识到这是他们犯过的错,照这样下去真的太可怕了。”季胜利说。
“这是日军侵略的罪证”陈昭贤的家就住在离碉堡不远的地方,今年68岁的他仍记得小时候爷爷带自己来机场的情形。“那个机场有好几百亩,上面的路很硬,据我爷爷讲,日军侵华时,老百姓根本不敢靠近一层层铁丝网围着的碉堡、机场。”据陈昭贤介绍,自己年幼时爷爷经常带自己过去看,给他讲日军侵华时犯下的种种罪行。
得知碉堡已经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陈昭贤很高兴,他说自己见证了碉堡的破败,又即将见到碉堡的重生,他说自己以后要经常带领孙辈来这里参观,看一看日军侵华的罪证,了解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