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是京杭大运河的关键工程,代表了17世纪工业革命前世界土木工程技术的最高成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智慧。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申遗圆梦多哈,汶上南旺枢纽考古遗址2处河道和7个遗产点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全县文物旅游事业长足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申遗成功以来,济宁市汶上县借助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双重品牌影响,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完善配套设施、夯实文保阵地,正在逐步开启南旺分水枢纽“后申遗时代”发展新篇章。
一、南旺分水枢纽申遗之路的历史抉择
历史选择了南旺,南旺还原了历史。汶上南旺分水枢纽遗址作为大运河的“咽喉”,是为了解决大运河跨越水脊难题而建设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水运枢纽,是大运河上最具科技价值的节点之一。它以漕运为中心,因势造物,相继兴建了疏河济运、挖泉集流、设柜蓄水、建湖泄涨、防河保运及建闸节流等一系列结构缜密的工程,从而有效保证了大运河连续500余年畅通无阻,被誉为“可与都江堰相媲美的治水工程”。
南旺分水枢纽是确保京杭运河畅通的咽喉要道,是维系明清漕运的关键所在,是我国符号性文化遗产的代表,更是大运河申遗的标志性节点,于2011年列入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近年来,国家先后投资1.1亿元、地方配套2.6亿元,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汶上县艰苦奋战,全力冲刺,相继展开了《大运河遗产南旺枢纽保护规划》编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运河考古发掘、环境综合整治、文物本体保护展示和南旺枢纽博物馆建设等工作。2013年12月,南旺分水枢纽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4年6月2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作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此次,汶上县境内共有分水龙王庙建筑群遗址、运河砖砌河堤、邢通斗门遗址、许建口斗门遗址、柳林闸、十里闸、寺前铺闸等7个遗产点和会通河(南旺枢纽段)、小汶河2处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在艰辛但伟大的申遗之路上,汶上县先后成功接待了蔡武、厉小婕等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40余个兄弟县市的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实地调研考察和参观游览,取得的不少经验做法得到肯定和传播,成为对全县申遗人最有力的褒奖。
二、南旺分水枢纽申遗后期的文保重任
申遗工作不会一筹而就,申遗后期不能放任自流。当前,面对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维护责任,面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艰巨压力,汶上县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系列要求,通过强化文物本体保护、促进遗产科学展示、保护成果惠及民生等,真正做到文物保护工作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
一是强化文物本体保护。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方案和文保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先后完成柳林闸、寺前铺闸的挡土墙补砌,确保文物本体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认真做好新发现遗产点常鸣斗门的保护,将常鸣斗门的保护水平提高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标准;筹划开展新的考古调查与勘探,争取将常鸣斗门等文物点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是促进遗产科学展示。在做好文物本体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南旺分水枢纽遗址的展示工作,充分展示世界文化遗产厚重的文化价值和清晰的历史脉络,增强个人参观体验感受,提高公众对南旺分水枢纽遗址的重视和理解。同时,充分发挥南旺枢纽博物馆的展示教育功能,改善博物馆硬件设施,调整博物馆展陈藏品,真正将南旺枢纽博物馆建设成为了解大运河,了解南旺分水枢纽,展示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窗口和平台,不断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是全面整治,惠及民生。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和“最小干预”的原则,全面、深入开展会通河和小汶河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保持河道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聘请卫生保洁员、文物看管员,健全完善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打造了宜居优美的美丽乡村居住环境。同时,充分考虑群众日常出行需求,积极推进柳林闸、寺前铺闸便民桥建设,使文物保护成果最大限度的惠及当地群众。目前,柳林闸、寺前铺闸桥梁建设已完成招标程序,确定了施工和监理企业,开始进场施工。
四是加强遗产监测,完善档案资料。组织专业人员对南旺分水枢纽遗址监测数据记录归档,并将监测指标以电子化、信息化的形式上传至全国大运河监测通用平台,为国家文物局第一时间分析评判南旺分水枢纽遗址安全状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提供基础数据。同时,通过收集整理相关历史文献、考古报告、历史舆图、规划方案、影像资料和保护管理工作记录等,不断加大档案工作总量,力图清晰地展现南旺分水枢纽的演进过程,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资料和技术支持。
五是搭建公众平台,促进公众宣传。紧紧抓住中国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契机,通过电视媒体、制做展版、发放宣传材料、悬挂横幅等形式,在全县范围内举行声势浩大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通过开展多种宣传活动,引起人民群众强烈反响,扩大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提高了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三、南旺分水枢纽“后申遗时代”的旅游设想
南旺分水枢纽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宣传文化遗产知识,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提升汶上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汶上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申遗与旅游双赢,立足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合理引导旅游功能开发,不断加大南旺镇旅游考核力度,大力开发运河文化旅游项目。2012年12月,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3年12月,南旺镇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强乡镇,逐步开启了汶上运河古迹探寻旅游产品发展的新篇章。
下步,汶上县还将以大运河成功申遗为重要契机,积极融入全省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大力实施“突破南旺”发展战略,加快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启动南旺运河古镇规划,逐步实施驻地仿古改造,大力推进游乐、餐饮、商业一条街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成为弘扬运河文化、传播运河文明的旅游新区,进一步扩大“运河文化体验之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