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礼之用,和为贵。”2000多年前孔子的这句话,如今依然被他的故乡山东曲阜承续。只不过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后人所尊崇的“礼”,不仅仅是传统,更融有现代理念。
遍布城乡的“和为贵”调解室,标注的是曲阜近年来的不懈探索,其目的是建立法德相容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以和为贵
掐掉矛盾的“芽”
前不久,书院街道宫家社区居民宫兴军遇到了麻烦事。他的侄子晚上骑摩托车回家,为躲避大车,与迎面而来的一辆电动车相撞。对方提出15万元的赔偿要求,可宫兴军的侄子刚盖完新房,根本就没钱。
了解情况后,村支书宫健把对方约到村里的“和为贵”调解室。结果,一辆面包车拉来七八个人,一下子坐满了大半个调解室。宫兴军的心里七上八下。
“这要是直接到家里去,一旦谈不拢,容易出事。”宫健沉住气,倒上茶水,递上香烟,说上几句掏心窝的话,气氛渐渐缓和下来。最后,由宫健出面担保,宫兴军的侄子在约定期限内赔付7万元。“连同之前结清的4万元医药费,总共赔偿11万。”
在曲阜,“和为贵”调解室,已经成了群众说事拉理的好地方。“其实农村很多矛盾并不是多大的事,多数情况是顾面子、争口气。”书院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调解室第一主任刘立文说。
“和为贵”调解室的调解员,有村干部,也有德高望重的老人。针对具体的案子,当事人亲属、朋友也会参与调解和现场听证。立足实事求是和解决问题,调解员不仅需要在调解前做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现场还要想方设法让当事人顺气。
“和为贵”调解室的调解员姜瑞才有办法,平时还琢磨出不少心得。“不光要有‘橡皮肚子’‘兔子的腿’,还要有‘婆婆的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有的要快刀斩乱麻,有的要软磨硬泡。”
曲阜市政法委副书记王龙介绍,全市405个行政村都已设立“和为贵”调解室,基本实现了社会矛盾就地解决、群众纠纷就地化解、邻里关系就地和解,2014年全市村级信访量较往年下降30%。
德化人心
法律也有“柔情”
在农村,打官司多半被认为是件不光彩的事儿。一旦诉诸法律,当事双方可能反目成仇,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法律往往是冷冰冰的,尤其是解决基层群众纠纷,单纯讲法的话,群众不易接受。”在曲阜市司法局局长刘爱春看来,乡土社会有自己的规则,“过去人民调解工作虽然也一直在做,但往往是自说自话,缺乏人情味”。
“和为贵”调解室是在法律的框架内增添了“德”的元素,注重德化人心。调解室内统一悬挂以“和为贵”为主题的标识牌,还有各种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标语。当事双方两边坐,调解员居中。精心的布置,既温馨、平和,又不失庄严。
别小看这些摆设,调解中真能派上大用场。在小雪街道武家村,村民孔文(化名)家的石榴树伸到了邻居家的屋檐上,弄碎了几块瓦。邻居说了几次,但孔文因为忙一直没上心。后来,邻居自己动手修剪了树枝。孔文和邻居大吵一架,还跑到“和为贵”调解室要求调解。
因为调解员正忙其他事,就让孔文稍坐。谁知半小时后,赶回来的调解员却找不到孔文。后来才知道,孔文边等边看墙上的标识牌,想起了以前邻居帮忙救助自己老母亲的事。再也坐不住的他羞愧万分,赶紧跑回家拿了500元钱去赔礼道歉。
原本“硬邦邦”的法律条文,经过调解员的“改造”,理还是那个理,但说出来确实群众耳熟能详的话、家长里短的事。当事人不仅更容易接受,而且由此达成的协议,出现反复的几率小。
鲁城街道西关民族社区“和为贵”调解室的调解员刘会贞说,现在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促使调解员去学法用法,工作起来更注重细节,守住法律的底线。“法律是个框,调解过程还是打感情牌多,靠道德感化多。”
在吴村镇,两户村民曾因房屋地基产生纠纷,前后闹了近十年,可就是没有定纷止争。镇里的“和为贵”调解室介入后,调解员用著名的“六尺巷”故事反复教化,双方终于握手言和。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这个载体,法律也可以变得有柔性。”曲阜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马刚认为,道德是每个人内心的法律。“在化解具体矛盾工作中,我们提倡用非诉讼的方式,探索用传统文化建构当代价值观、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
法德相济
回归以民为本
“镇长,你也别和稀泥!”
“十天内只要不给钱,就别想收麦子,我们就把地收回来!”
4月29日晚8时,姚村镇戴家洼村“和为贵”调解室,气氛剑拔弩张。因为没能拿到土地流转的租金,4位村支书言辞激烈,怒火甚至“撒”到了调解员孟双建身上。
作为镇长和涉事项目的推动者,孟双建知道村支书们被村民逼迫的焦虑,也清楚企业处于起步期的艰难。当晚的会议,孟双建要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新的协议终于达成。
这是姚村镇召开的第153次调解会议。它有一个专属的名称——民情夜会。
“考虑到群众白天劳作、夜间空闲的特点,镇街领导班子成员利用晚上进村入户,现场办公,重点解决影响稳定和发展的矛盾纠纷。”曲阜市委书记李长胜表示,它是“和为贵”调解室的延伸,通过“夜访+夜会+夜学”的形式,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实现社会矛盾纠纷的多样化调解。
针对农村基层工作基础薄弱、社会治理相对滞后等突出问题,曲阜还在全市范围内选派党员领导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选派大学生村官或年轻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选派政法干警进村开展工作,组建起10人左右的服务群众团队。
“他们宣传法律法规,积极为村集体发展出主意、想办法,帮助村民排忧解难。”李长胜介绍,这种多样化服务农民的方式,改善了新时期的党群、干群关系,搭建起群众和政府之间的“连心桥”。
与此同时,曲阜还立足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爱、诚、孝、仁”作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的支点,开展了“彬彬有礼道德城市”建设,让传统文化内化为每一个曲阜人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年4月,曲阜还在城乡居民中开展了修礼、修德、修身和学法、遵法、守法教育活动,为和谐善治凝聚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