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日前,在第十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济宁市汶上县次丘镇中学的学生们一次拿了60个全国作文大奖。这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普通初级中学,凭借118篇作文的劣势,在山东省近30000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奖率达50.8%。这样喜人的成绩背后,到底隐含着怎样的秘密?
2014年10月,济宁市汶上县次丘镇中学收到《第十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4-2015)山东赛区作文大赛的征文启事》后,学校通过宣传发动、制定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创作、层层筛选,推选出118篇参赛作品。
次丘镇中学先是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宣传发动,让师生充分认识本次大赛的意义和目的。接着学校制定出参赛实施方案,并下发到各语文教师、班主任及每一位同学手中。然后语文教师进行写前精心指导,学生根据大赛设计的题目进行创作,创作完成誊写在学校统一印制的参赛稿纸上,由学校组织平时写作水平较高的翱翔文学社社员,根据大赛的要求标准进行学校初评、复评。至大赛截稿时间,学校把118篇学生的原创优秀作文邮寄到大赛组委会参赛。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汶上县次丘镇中学成立了《翱翔》文学社,创办了电子校刊《翱翔》。学校利用电子校刊《翱翔》、一年一度的全国中小学电脑作品评比活动和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三大平台,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强了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农村孩子从不愿写作、不会写作,成为写作能手和电脑作品制作能手。
校刊《翱翔》从2010年7月创刊,至2015年3月已刊发29期,发表学生习作240余万字,每一期都挂在次丘镇中学教育网站上。该刊的每个栏目都有三到四位教师轮流作主编辑,文学社的每一位成员既是《翱翔》的通信员、编辑,又是电子校刊模版的设计者、制作者。学生编辑稿件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学习、提升的过程。该校通过层层筛选和编委的最终评审,获得一等奖的模版设计就为本期校刊的模版,同时将被推荐参加每年一度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比赛”,优秀通讯员将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学校为激励师生提供优质稿件和模版设计,还制订了激励措施。如凡在校刊上发表的作品和被采用的校刊模版,学校将本期的纸质校刊《翱翔》作为奖品赠送给每一个创作者。
电子校刊《翱翔》的诞生,激起了全校师生读书热、写作热和学电脑热,大大提高了校刊的浏览量,节约了成本,同时丰富了校园网站的内容,成为次丘镇中学展示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学的一个绚丽的窗口。同时,《翱翔》还记载了次丘镇中学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观察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的历程,让学校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学走向了电子化、网络化。该校的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把能成为《翱翔》文学社的成员作为自己的梦想。《翱翔》在2011年济宁市中小学电脑作品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在2013年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上,该校学生刘春雪的作品《父亲,让我如何忘记你》获得特等奖,同时她被授予“中国校园小作家”称号;2014年在第九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上,该校的学生荣获29个项奖;2015年的第十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上又满载而归。电子校刊《翱翔》、全国中小学电脑作品评比活动和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成为该校培养学生写作特长的有效平台。
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次丘镇中学的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常常选用本班学生最近发表在《翱翔》校刊上的作文当作范文。用多媒体把学生的这些优秀作文展示出来,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诵读自己的作品,说出其亮点以及所采用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等。在同学们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学生常常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因而在今后的写作中会更积极、更认真。其他同学也觉得这些佳作的作者都是朝夕相处的同学,有一种亲切感,特别乐于接受和学习这些文章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不在认为写好作文是一件难事,因而每次学校组织的征文活动,学生也都踊跃参加。这样,老师们就自觉地把学校主题征文活动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次丘镇中学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