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济宁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6万,占总人口的16%,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1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3.2%,与2000年刚步入老龄化社会相比我市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特别是高龄老人占比越来越大。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如何破解养老难题,作为孔孟之乡的济宁在养老体系建设、维护老年人权益等方面做出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有益探索,特别是在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一系列指示精神,提出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后,“孝德法庭(孝德调解室)”、乡村儒学讲堂等做法以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全省、全国瞩目的焦点。记者通过调查走访深切地感受到,每一项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的举措都与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实现了高度契合,每一项举措都因融入了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而成为孔孟之乡打造首善之区的生动实践。
孝德调解室 让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文以化人”作用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老爱亲不仅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要求,更是我们当今社会的普遍行为准则。但我们也看到当今社会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老年人权益被侵害的现象。“以前发生儿女不孝敬老人的事情时,老人大多忍气吞声,只有极少数老人出于被逼无奈选择到法院维权,但效果也不是很好,甚至招来儿女更恶劣的对待,有了孝德调解室以后,老人既不用忍气吞声也不用硬着头皮去法院,子女来到孝德调解室看到百善孝为先的标语就感觉心虚有愧,再经过孝德调解室的调解,很多矛盾迎刃而解,家庭和睦了,老年人的权益得到了保障。”任城区老龄办有关负责人说。
与任城区孝德调解室具有相同功能的曲阜“和为贵”调解室虽然名字不同,但却都以儒家传统文化为内核,发挥着同样的作用,不同之处在于曲阜将儒家和为贵的理念体现得更明确。2014年“和为贵”调解室最早在曲阜市挂牌,之后用了很短时间便在全济宁市推广。目前,全市已建成13个老年人维权法庭、192条老年维权热线,13个法律援助大厅、156个乡镇法律服务网点、1143个村居孝德调解室(又叫“孝德法庭”),其中,新建制度规范、设施完备、人员齐整的孝德调解室近400个,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捷的法律服务和维权保障。
除孝德调解室之外,我市还积极开展一系列老年人法律援助活动,有效地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任城区人民法院于2007年12月在我省率先成立了老年法庭,成为我市、我省的老年维权旗帜。建立老年人维权“绿色通道”,各县市区法律援助中心依托民政局、老龄委成立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并在全市13家法律援助服务大厅设立了老年人服务专区,为老年人提供“三优先”(即优先接待、优先解答、优先受理)的法律援助服务。
自2010年至今,济宁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各类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4000余件,案件类型涉及赡养、人身损害赔偿、交通事故赔偿、土地承包、家庭继承纠纷等多个方面,受援人数近万人,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法律咨询6000余人次,较好地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老年群众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乡村儒学 让传统文化在基层传播向上向善的力量
“德不孤,必有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泗水县北东野村宣扬“孝”、“善”理念的文字图画几乎随处可见,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村民也在默默地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由于地处山区经济相对落后,村民赡养老人的负担较重,为此婆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常发生矛盾纠纷。2012年底,泗水县在尼山圣源书院开设了乡村儒学讲堂,之后吸引了牟钟鉴、王殿卿、赵法生等专家学者过来为村民讲授《弟子规》、《论语》等儒家经典。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村民第一次与曾经遥不可及的城里专家学者有了亲密接触,并且还能听他们通俗易懂地讲述儒家经典,而这些书以前他们即使想读也读不懂。通过乡村儒学讲堂,传统儒家文化更“接地气”的方式,以更加亲民的姿态与普通百姓有了更密切的联系,传统文化得到了弘扬,乡村文明有了新提升。
2014年6月21日在泗水圣源书院召开了“山东乡村儒学现象”研讨会。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饶权表示,山东近年来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很多富有特色的做法,“四德工程”、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成果显著,乡村儒学的推广是将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代对接的有效尝试。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荣誉所长王殿卿表示,让农民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乡村儒学入手是很好的实践方式。
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老年人乐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养老体系建设日益完善,老年人有了更多保障。2014年全年,报销百岁老人医疗费46万元,免除70岁以上老年人医疗参保个人费用360余万元,为82万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免费健康查体。全市“老年人意外伤害组合保险”参保人数320240人,占到适龄老年人的27%,保费收入754.3多万元,及时理赔2665件次,理赔金额497万元,赔付率66%。“嘀、老年卡”,在38路公交车上王大爷刷完卡后小心地把卡放到衣服的内口袋里。自2014年6月1日我市实施主城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公交车后,任城区已有5万符合政策的老年人办理了免费公交乘车卡。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老年人优待标准,拓展优待范围,在医、食、住、用、行、娱等方面,积极为老年人提供的各种形式的生活补贴、优先优惠和便利服务,市级财政总计为19759名90-99岁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1185.54万元,为近400名10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195.36万元; 县级财政为80-89岁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3033.4万元。
目前,全市养老服务机构总数达511个,已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12个,其中邹城市田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机构,建成农村互助养老院198个,在建230个,数量居全省首位。老年人享受的养老服务水平也更高了。全市有53处敬老院被评为国家“三星级”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市敬老院全部实现了集中供暖。推行“医养结合”模式,全市医护型养老床位达到总床位数的11%。开展了“千名养老护理员培训工程”,养老护理员队伍初具规模,全市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达到7000名,800余人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中、高级职业资格。
打造孝德济宁敬老品牌让仁孝之花盛开孔孟之乡
“你知道你已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了吗?”2015年1月15日,记者第一次见到夏居峰时就迫不及待的问道。夏居峰的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嘴上回答着“不知道”,跟记者的激动相比,他是那样的朴实从容。这位35岁的修脚师傅自2012年开始,抽出每天上午的时间免费为70岁以上老人修脚,如果老人行动不方便,还可以上门服务。“我家里也有老人,看到老人行动不方便,缺人照顾,我就有了帮他们免费修脚的想法”,这就是夏居峰几年来坚持做志愿者,免费为老人修脚的初衷。
为打造孝德济宁养老品牌,我市不断挖掘儒孝文化资源,将孝德文化教育作为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四德”工程、党员干部教育、中小学德育教育和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已建成孝文化教育基地5处、孝文化宣传一条街121处,孝文化公益宣传栏(牌)1.7万个。
2015年1月1日,新修订的《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正式施行。新《条例》从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确立家庭赡养与抚养、社会保障与服务、社会优待、宜居环境、参与社会发展、法律责任等方面保障山东老年人的合法权利和义务。2015年也是我市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新常态要有新作为,根植传统文化沃土的济宁人民在新的一年一定会取得新成就,生活在孔孟之乡的老年人也一定会更多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