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据齐鲁晚报今日运河报道,这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济宁市文物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着眼让文物“活”起来这一主题,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积极作为、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讲好济宁文物故事
在不久的将来,外宾、游客们来济宁做客、旅游的时候,会发现所下榻的酒店里,不再只是陈设简单的家具,在书桌上摆放着一本有着浓郁历史味儿的《济宁文物经典故事丛书》。
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好习近平习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讲话精神,经研究,济宁市文物局开始编撰《济宁文物经典故事丛书》,讲好济宁文物经典故事。
在举办“文物情·中国梦·讲济宁文物故事”复赛后,第一本《文物情·中国梦·济宁文物故事》正式出炉,和济宁的历史爱好者、读者们见面了。
掀开印有宏伟大成殿的封面,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映入眼帘。这一年来,济宁文博系统的重大活动、济宁文物工作纪实、讲故事大赛中的经典文物故事,以及全市3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介绍都囊括其中。有读者评价说,品读这本书,就等于将济宁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都捧于掌心。
丁海燕介绍,随着第一本《文物情·中国梦·济宁文物故事》面世,今后济宁市文物局还将陆续出版《济宁文物故事大全》系列丛书,“今后我们还计划将这些书籍免费赠送给全市主要的酒店、景区等公共服务场所,让来济宁做客、游玩的宾客、游客都品读这本书,不仅让他们了解济宁的历史文物故事,更能把济宁的历史文物故事带出去。”
新博物馆正加速推进
公共文博服务体系的完善,无疑使文物古迹更加贴近百姓。
备受瞩目的济宁文化中心在完成了国际招标后,正在加速推进建设。其中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济宁市博物馆也在加速推进中。
目前,济宁市文物局在建筑面积和功能分区上提出技术性意见,并赴国家和省文物局征求专家意见,到国内多家博物馆考察论证比较,在结合济宁市及有关县市区博物馆实际情况后,提出新馆建筑面积为3万平方米的技术性建议,同时确定了7个功能分区和5个展览场馆。
新馆陈展大纲几易其稿,现已基本拟定有济宁文化特色的5个场馆的陈展设计大纲。配合天津设计院拟定了新馆建筑内部功能设计方案。同时,协调推进中的孔子博物馆及泗水卞桥纪念馆、微山县博物馆、梁山县博物馆、金乡县博物馆、嘉祥县博物馆也在有条不紊地规划建设中。
2014年,济宁市列入年检范围的12处博物馆、纪念馆共接待816.95万人,较2013年增加17.75万人次;其中免费接待观众达428.95万人,较2013年增加6.75万人次;接待青少年观众157.6万人,较2013年增加33.5万人次;举办各种教育活动170多次。为方便群众参观,市直文博窗口单位实行节假日全天开放,中午不闭馆。
静止文物逐渐活起来
“要想让老百姓走近文物、贴近文物、与文物交流,那就必须让文物活起来,而且是多角度、多形式的,否则我们的传统文化就难有传承。”济宁市文物局局长、市中华文化标志城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丁海燕说。
随着济宁文物科研工作的加强,今年济宁市文物局配合山东省博物馆承担的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山东地区馆藏汉代石椁画像调查与研究》,开展了济宁地区石椁画像调查与研究课题,已经初步完成任城、兖州、金乡、鱼台等县市区的资料整理工作。同时,济宁市文物局申报的济宁文物现状及对策研究,为济宁市级重点课题。参加全国第三届碑帖学术研讨会,就目前汉画像砖的辨伪、类别、展陈、保护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学术研究和探讨。
丁海燕说,无论是联合媒体宣传济宁文物,还是竭力打造文物研究课题,都是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通过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这一年来,济宁市文物局20余篇信息被国家、省文博网、市政府网、《大众日报》、《济宁日报》、《齐鲁晚报》等媒体采用。运河申遗汇报材料呈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并在市政府刊物《调查研究》上全文刊发。并且在“文化遗产日”和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在《中国文物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电视台及济宁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对尼山文明论坛济宁系列活动、运河申遗等重要工作也进行了深入的宣传报道。
把文物故事传播出去
2014年11月25日,40余位来自全市各级文博系统的研究员、讲解员们齐聚济宁市博物馆,以着汉服、唱古曲、行古礼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拉开了济宁市文物局主办的“文物情·中国梦·讲济宁文物故事”演讲比赛的复赛。
“通过讲文物故事大赛这样一个平台,不仅可以传播文物知识,提高人们对保护文物的意识,也可以互相学习各地在文物保护方面的长处。”在复赛中表现优异的梁山民俗博物馆馆长林淼说。这些参赛选手中,既有文物古迹的讲解员,也有县市区文博系统的研究员,他们在文物工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当站上舞台时,却都无一例外的是抱着对弘扬济宁传统文化的职责而述说着济宁的文物故事。
经过激烈的角逐之后,11位选手最终晋级决赛,并在12月9日的决赛中,决出了一、二、三等奖。在决赛中,1993年出生的济宁市博物馆讲解员李金灿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运河故事,以最高分斩获一等奖。这个经常和朋友们论历史、聊文玩的小姑娘告诉记者,获得讲故事大赛的一等奖,既是对自己的一次肯定,更是对自己的一个鞭策,“济宁是孔孟之乡,我们作为这其中的一份子,有责任将家乡的历史文化传播出去。”
“这一年,我们一直努力寻找‘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载体,讲济宁文物故事大赛,无疑是一次非常有影响的尝试。”丁海燕说,近年来,济宁市的文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许多古老的历史文物古迹经过保护性修缮后,重新回到了百姓的视野中,成为许多县市区珍贵的文化地标。“而在文物事业的飞速发展中,我们理应让济宁人民更多的掌握传统文化的话语权。”
最美文博人带来新生机
在外人看来,文博事业是一个死气沉沉的行业,因为你整天要面对一堆不动、不言的瓶瓶罐罐、亦或石头铁器。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要让文物活起来,也要让文物人活起来,要让整个行业都蒸蒸日上,呈现出新的生命力。”丁海燕说。
从今年8月开始,济宁市文物局启动“最美文博人”评选活动,旨在引导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最美”人物、践行“最美”精神,树立为民务实清廉之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丁海燕介绍,学习宣传文物战线的先进典型人物,能够展示济宁市文博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风貌,发掘平凡中的伟大,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最重要的是为全力打造济宁文化强市首善之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过各县市区的初选后,来自任城区文物局的王霞、兖州区文物局的潘悦等17名文博工作者,凭借着他们对文博视野的热爱与付出,成为济宁市文博系统首批“最美文博人”。
“文物工作是一种坚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守护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样入选“最美文博人”的济宁市汉任城王墓管理所副主任杨惠莹如是说。也正是许许多多像杨惠莹这样的文博人,才使得济宁的文博事业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健全完善《济宁市文物局工作制度》、《济宁市文物局党组会议事制度》等7项制度;多渠道、多层次对文博工作者实施轮训、培训,都是在有效的激活文博系统的内在动力。今年,济宁市文物局不仅举办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专题培训班,又于4月邀请世行专家举办培训班,7月中旬邀请咨询公司专家开展培训等。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全系统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更为全市文博人注入了新的力量。
2014年济宁文物大事记
1 举办世界文明论坛济宁系列活动
在第三届世界文明论坛期间,将济宁系列活动主题确定为“昔日尼山讲儒学,今朝济宁议首善”。先后举办经典诵读和祭孔、全省图书馆系统建设尼山书院启动仪式、中韩人文交流合作会议及首善之区伦理观、孔氏家族的家教与家风两场论坛等系列活动。
2 推进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完善普查工作机制,组建以文博专业骨干为主的普查队伍,截至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普查员共191人,成立了40人组成的普查志愿者队伍。
去年年底和今年3月份,开展了两轮针对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确定济宁市国有单位清单数量为6314家,收藏调查登记工作已基本结束,拥有文物约18.5万件。
3 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建设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部署要求,加强城乡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强化乡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从2014年起,在全市实施“乡村记忆工程”。
目前,全市已完成全市已完成第一批28个单位、第二批63个单位,共计91个单位的申报工作,邹城市石墙镇上九山村、微山南阳镇民俗博物馆已经被省文物局确定为“乡村记忆”工程推荐试点单位。
4 做好文物保护项目和经费申报
组织完成2014年度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已上报项目76个,申报资金5.76亿元,8月底资金已到位近2亿元。
组织申报省级文物保护项目16个,争取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100万元,其中文物保护类项目5个,争取资金290万元;重点文物保护项目7个,争取资金560万元;编制规划类项目5个,争取资金250万元。2014年度,编制并上报各级文物保护规划和保护方案31个,2014年度获国家局、省局等各类批复共16个。
5 强化文物考古工作
开展梁祝墓祠复建一期用地工程文物勘探工作,勘探面积2万平方米(约30亩地),完成梁祝墓祠复建工程考古测绘和勘探报告。 配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济徐高速公路建设嘉祥段涉及到的付庄遗址进行文物勘探和发掘工作,发现的遗迹种类较为丰富,发现汉代墓葬30余座,出土较完整文物有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和商代鼎、罐、钵等陶片,为嘉祥地区的首次发现,此次考古发掘把嘉祥历史提高到5000年前。
6 大运河成世界文化遗产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运河济宁段与中国大运河一起成功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5月,大运河南旺枢纽文物保护与展示工程符合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有关要求、达到预定目标,顺利通过了省文物局中期阶段性验收。8月29日,大运河济宁(微山)段湖中运道、利建闸保护修缮工程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逐步完善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检测工作,建立和完善了与国家、省相连接的济宁市大运河遗产监测平台和档案中心,按时完成了大运河济宁段遗产月报、双月报、半年报等档案监测工作。
7 推进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今年6月,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正式授牌。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有序进行,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已完成,经修改完善后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待批复。
鲁国故城完成洙水河景观桥区域3家企业搬迁和东南角部分区域建筑物及树木清理补偿。完成鲁国故城北城墙中段遗址深化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编制,迁移坟墓1139座,该区域河道清淤、驳岸砌护、城墙本体保护展示、景观节点(礼)等已完成50%的工程量。
8 文物景观一条街亮相城区
2014年4月,启动三孔古建筑彩画工程,聘请北京故宫古建筑彩画专家为技术指导,分为现状勘察、资料收集、检测分析、预算编制四个专业小组同步开展工作,邀请全国文物保护工程专家和古建筑修缮专家,就古建筑彩画作、油漆作、木作、瓦作等专业技术和传统工艺进行集中系统培训。
推动孔子博物馆建设,协助做好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工作、做好济宁文化中心建设之博物馆有关工作。着手打造了以太白楼纪念馆、竹竿巷、潘家大楼等一批城区代表性文物古迹组成的“文物景观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