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光明日报11月25日在大视野版刊发的署名文章,里面详细记述了中国孔子基金会在《论语》普及工程和在孔子学堂所作的工作,本网加以转载,以飨读者。
“这两本书我要好好看看。”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对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主编的《论语诠解》和《孔子家语通解》两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考察期间,总书记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振奋中华民族精神,作了重要讲话,发表了一系列精辟见解。
今年9月24日,习近平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时又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内涵。”
山东是孔孟故乡,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历史和时代赋予了山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和担当。山东省委带头认真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就贯彻落实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光明日报社与山东省委宣传部联合召开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山东省文化厅印发落实意见。
山东,正以高度文化自觉行进在全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方阵。齐鲁人民,正继承着华夏文明一脉相传的精神基因,演绎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谱写出一曲曲美好的道德赞歌。
山东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纪实:厚德齐鲁 和美花开
从经典中汲取向善的力量
2500多年前,学生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意思是:有仁德的人,总在别人认为困难时,一马当先;在别人都享受收获时,却落居人后。
先人后己、崇善行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山东省创新形式,千方百计让经典动起来、活起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向善向上的力量。
“公交论语”–流动的道德讲堂
济南经十路,记者登上一辆“K”字头的公共汽车,不经意间发现,车厢右侧的窗户旁,镶嵌着一块精致的语录牌,上书“子曰: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下面配有译文和感悟。
一块小小的论语牌,端庄、古朴、雅致,不仅使人重温经典,而且起到了行为规范作用。
原来,济南公交公司在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有人建议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增强感染力、凝聚力。公司向社会各界征集《论语》中的名言警句,精心筛选了100多条,结合公交行业实际,按“学习、管理、服务、礼仪、敬业、修养、交友、处事、荣耻、和谐”等十个方面,加上翻译,配上感悟解释,制作成精美的宣传画,悬挂在全市4000多辆公交车车厢内。
《公交车厢论语》出现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喜欢车厢内那股浓浓的书香味,不自觉中对传统文化肃然起敬,人人讲文明,人人做“君子”,古老文化呈现出惊人的魅力。
济南市共有210条公交线路,日均乘车量达240万人次,“十米车厢”成为学习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课堂”.
“乡村儒学、社区儒学”–让国学从书斋走向民间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是孟子的主张。他认为,要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教化百姓。
山东本就有多年办学弘道的传统,去年,山东泗水又兴起“乡村儒学”,再次助力,让国学走入寻常百姓家。
一走进泗水县北东野村的主街道,立刻会被这里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深深吸引,街道墙体两侧均贴有二十四孝图和四五十条儒家经典语句。清晨,刚过7点半,当整个小乡村在晨曦薄雾中缓缓醒来,村里的三处大喇叭已经播起了《弟子规》、儿歌《跪羊图》等儒学经典。“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在琅琅的诵读声中,村民们开始了一天的农耕。书院与山村,儒学与乡土,使人倍感亲切,流连忘返。
离此不远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尼山夫子洞。
就是这一带乡村,前些年,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一些有悖传统伦理的事情时有发生。不孝敬老人的现象明显增多了;和睦敦厚的邻里风气被骂架斗殴冲淡了;用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坑人害人的不道德行为和刑事案件增加了。严峻的现实警示人们,新农村建设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重塑人生价值和教化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北京和山东的一些学者,来到泗水,选择离夫子洞不远的北东野村,办起“乡村儒学”,开始重建乡村儒学教化体系的试验。
2013年1月,第一期“乡村儒学课堂”开课。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法生为代表的专家团队,通过事例和道理结合的方式,讲授《论语》《弟子规》《孝经》等经典,每月两次授课,农忙时也不间断。尼山圣源书院副秘书长陈洪夫说:“一年下来,举办了20多次,每次走廊上都站满了人。”经典润人心,教化结硕果。当下,这个小村庄悄然发生着变化。渐渐地村里没有了骂街的、吵架的,儿孙对父母长辈都变得恭敬孝顺多了。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分析认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创办乡村儒学,就好比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浇水施肥,激活和滋养老百姓灵魂深处的良善因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
与此同时,山东创新“图书馆+书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将现代公共图书馆和传统书院结合起来,在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并建立全省尼山书院联盟,推动“尼山书院”逐步走出图书馆,走进社区,形成乡村儒学、社区儒学并举的良好局面。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长徐向红说:“这是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10月25日上午,“孔子学堂社区行”又在济南舜耕街道办事处拉开序幕。“设立孔子学堂的目的是在城镇构建‘适应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让孔子学堂在社区里无人不晓、无处不在,让学习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氛围。”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如是说。
“四德榜”–为凡人善举树碑立传
古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曾留下古训:“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种治病不分贵贱、不计美丑、不别亲疏、不论种族的美德,是中国医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几千年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
微山县的乡村医生张波,就是这样一位仁心仁术医者。张波生活在四面环水的微山岛。这一天,张波巡诊归来,回到他工作的墓前村卫生室,此时已经有不少人在等着他看病。一位大姐着急地闯进来,她弟弟不小心从树上掉下,摔伤了。张波初步诊断后,拿出3000元钱,让这位大姐赶紧带着她弟弟转院。
从微山岛去县医院,要乘坐轮渡离岛,再坐车,路上时间较长。为了让危急病人能及时转院,不用再回家拿钱,张波每天都会这样,备好几千块钱。
“先看病,后付费。”这是张波的行医原则。整个上午,卫生室里人来人往,来看病拿药的人不下一百人。有的人拿了药就走了,并没有给张波钱,只是记下姓名和欠款,17年来他为乡亲们垫付医药费40多万元。张波被评为山东省“最美乡村医生”,登上了山东善行义举“四德榜”.
“四德榜”为普通群众树碑立传,是山东公民道德建设的创新载体。主要表彰在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方面涌现出的基层模范人物。“四德榜”张贴在村里的显着位置,成为过往群众抬头就见、人人向往的楷模。
铮铮义举唱响正气之歌
孔子曰:“君子义以为质”.齐鲁自古多义士。路遇不平、拔刀相助者,赴汤蹈火、保家卫国者,忠于信仰、舍身成仁者,以千万计。历史跨入新时期,公平正义、见义勇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山东人以浩然正气铮铮义举,一次次唱响“义”文化之歌。
“一条腿受伤换回一条命,值!”
2011年10月23日傍晚,烟台市南山国际旅行社龙口分社业务部副经理刁娜和爱人下班驾车回家,路遇一名女子被车撞伤倒在前方路中,浑身是血。当时天色阴暗,还下着小雨,正值下班高峰,车辆鸣着笛从身旁呼啸而过。刁娜担心受伤女子被二次碾轧,和丈夫下车施救,站在女子前方,打手势、喊话,指挥车辆绕道而行,拨打120急救电话,用身体为伤者筑起一道防护墙。
没过多久,天彻底黑了。为给过往车辆更明显的提醒,爱人回到车里拿警示牌,刁娜一人在雨中指挥车辆。这时,一辆轿车径直向她冲了过来,刁娜没有多想,挡在受伤女子前面。刁娜被撞后造成右腿严重骨折,但对救人这件事,她从没后悔过:“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些温暖,一条腿受伤能换回一条命,值!”
今年7月25日,刁娜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