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孟子故里邹城市的天空飘洒着霏霏细雨,但这丝毫没有妨碍人们前往孟府、孟庙的兴致。加冠成人礼、豫剧《孟母断机教子》、渔鼓《孟母三迁》、国学诵读班等一系列活动让孟子故里的习习儒风,吹拂着这方土地上的人们。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邹城素有“邹鲁圣地”“孔孟桑梓”之美誉。近年来,邹城依托孟子故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实施“文化突围”战略,在深入挖掘孟子思想内涵的同时,以孟子文化品牌带动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推动传统文化接地气、聚人气。
深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
7月12日对于刚参加完高考的袁铭泽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天,刚满18岁的他将在孟庙亚圣殿前参加专属于他个人的加冠成人礼。《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冠礼,即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在赞礼引导下,担任正宾的袁铭泽恩师杨敬志行盥洗礼,为冠者加戴缁布冠并吟诵祝辞。袁铭泽换上寓意士级别的朝服和私祭的礼服玄端服,向见证者展示。他一拜父母,感念父母养育之恩;二拜正宾,以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三拜亚圣先师孟子,表示对孟子的崇敬。
“感谢父母为我准备的这场成人礼,这让我更加懂得感恩,以后要承担起更多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礼成后,袁铭泽表示。
袁铭泽的母亲李思嘉告诉记者,“在神圣的亚圣殿前给孩子举办成人礼,庄严地告诉他‘你长大了’,希望能让他深刻体会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在感恩父母的同时,励志勤学,做一个正直、善良、有学识、有担当的人。”
冠礼仪式的举办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来自青岛的崔女士情不自禁地感叹:“真好!‘长大成人’似乎是一件悄无声息的事情。但在这样神圣的地方举行一个庄严的仪式,告诉孩子‘你长大了’,这种感觉可能会让他们铭记一生。”崔女士表示,如果有机会,将来也想为自己的孩子举办一个这样的成人礼。
今年以来,邹城市结合本地儒家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孟子思想内涵和“孟母教子”文化底蕴,重点推出了“教子有方·游学邹城”孟子修学游品牌。其中,“我的成人礼”私人定制版是孟子修学游系列产品中的主打特色活动,在已经规范化、常态化的表演版和体验版基础上,根据客人需求,进行专业定制,为传统的冠礼、笄礼(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注入了新生活力。
负责“我的成人礼”仪式指导和实施的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主任米怀志表示:“自从体验版和观赏版的成人礼推出后,中国其他省市,甚至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人电话咨询定制成人礼的相关事宜。”
袁铭泽在孟庙亚圣殿前参加专为他举行的加冠成人礼。 吕卫锋 摄
搭建平台:推动文化传承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孟府习儒馆内,30余位少年儿童身着汉服,跟着“私塾先生”一字一句地诵读着儒家经典《大学》。清脆的读书声,为古朴典雅的古老殿堂增添了新的活力。
家住邹城的李庆美是这里的常客。如无特殊情况,每周六、周日上午9点到12点,她都会陪着10岁的儿子来这里诵读国学经典。母子俩已经坚持了整整一个学期。“这段时间,我们一起学习了《孝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每来一次,孩子只能理解三五句,但日积月累,肯定会对他的成长有益。”李庆美表示。
据习儒馆馆长苏艳芝介绍,习儒馆自2006年4月创建以来,按照古代私塾学堂的形式,聘请文化学者担任“私塾先生”,常年面向少年儿童开办国学诵读班。几年下来,国学诵读班已经开办了365期,其中,有的孩子坚持学习了5年。“学习国学跟学钢琴、绘画等不一样,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会立竿见影,但影响深远,受益终身。”
除了国学诵读班,2013年9月启动的“我爱读《孟子》”活动也成为习儒馆的常规活动。每天早上,习儒馆全体员工都会诵读孟子七篇。时有邹城文化学者、孟子小学师生、社会上的国学爱好者、前来参观的游客参与其中。
2013年4月,邹城市还联合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及《光明日报》国学版联合主办了孟子公开课,先后邀请了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牟钟鉴、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郭齐勇、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梁涛等多名国学大师免费为邹城市民讲授国学经典。截至7月19日,孟子公开课已开办了22期。
这些活动的持续举办,为邹城市民搭建起了接触国学、亲近孟子思想的平台。随着人们对孟子思想的了解,古老的传统文化也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使知礼、诚信、感恩成为邹城人的标签。
创新方式:激活文化资源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一段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讲述的是“贤良三母”之首孟母的故事。如今,“孟母教子”的系列故事被改编为豫剧《继机教子》、渔鼓《孟母三迁》等,并作为“两孟”景区常态化演出项目。
“如果是正儿八经地授课,老百姓不一定能记住,但以演戏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普及孟子思想及母教文化,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米怀志说,这种推广、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每次在景区演出时,观众都是满满的,加演几场是常有的事;此外,我们还送戏下乡,把这些节目带到农村、社区,很受群众欢迎。”
7月12日,记者在豫剧《继机教子》演出现场看到观众里三层外三层,掌声、叫好声不断。“在这里,游客不仅能看到一些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固定的人文景观,还能够看到一些‘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能更深入地感受到文化的氛围。”游客王女士说。
近年来,邹城市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孟子思想、母教文化的内涵,创作了歌曲《孟母颂》、电视剧《孟母教子》、豫剧《继机教子》、渔鼓《孟母三迁》等一大批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产品。其中,电视剧《孟母教子》于1995年在山东电视台播出。目前,戏曲作品《孟子休妻》也正在编排中。
链接
“孟母教子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近日,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孟子故里邹城市报送的民间文学“孟母教子传说”榜上有名,这是邹城市继“平派鼓吹乐”后,又一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孟母教子传说”是广泛流传于邹城大街小巷、妇孺皆知的民间系列传说,内容主要包括“三迁择邻”“断织喻学”“杀豚不欺子”等,讲述了孟母仉氏言传身教、教子有方的系列故事。最早起源于距今2370年左右的古驺国(今邹城)一带,后以邹城为中心辐射周边多个县市区,是孟子故里民众世世代代用以寻觅亚圣孟子踪迹的非物质口头载体,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
该传说不仅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于民间,古籍中也有相关文字记载。最早记载“孟母教子传说”故事的是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刘向的《列女传》以及南宋王应麟的《三字经》。宋哲宗高度评价了“功不在禹下”的孟子,更高度评价了培养教育出孟子的孟母,元延祐三年(1316年)追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清乾隆三年(1738 年)在孟母封号上再加“端范”二字,称“邾国端范宣献夫人”,由此可见“孟母教子传说”的影响之深远。
随着传说不断地流播,各地民众又不断丰富发展传说的内容,还兴建了许多以“孟母教子传说”为主题的墓碑和庙宇等建筑,现邹城境内有孟庙、孟府、孟林、孟母三迁祠等多处与此相关的实物传播载体。
近年来,邹城市非遗保护部门不断加大保护力度,以孟母教子为题材,创作了曲艺节目《断机教子》、电视剧《孟母教子》等一系列文艺作品,并编辑出版了画集《孟母教子的故事》、《孟子圣迹图》。自2007年起,连续举办了8届“中华母亲文化艺术节”。2014年以来,邹城市立足孟子故里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孟子思想内涵和“孟母教子”文化底蕴,重点打造具有浓郁本地特色的豫剧表演《断机教子》、渔鼓表演《孟母三迁》等,并作为“两孟”景区常态化演出项目,向海内外游客展示孟子故里文化内涵与儒家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孟母教子传说”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更多机遇。(袁振吉 张召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