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讯 “快去占个座,今天社区有戏曲表演。”日前,金乡街道孙庄片区艺术团走进张庄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戏曲专场演出,利落的造型,飒爽的装扮,精彩的表演,让现场的观众大开眼界,不时迸发出阵阵喝彩。这是金乡县“四平调”剧团文化惠民演出的一个生动剪影。
近年来,中国大蒜之乡——济宁市金乡县充分挖掘辖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大力实施“文化细胞”工程,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推广,搭建贴近大众的文化普及平台,做到既保护历史、传承文化,又推动城市建设、发展创新,全面引领社会文明和经济的双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保护道路,让“非遗”之花开遍城乡各地。“七寸竹笔千金重,落在文官的衙门中,若是落在清官的手,下笔判案鬼神惊;若是落在赃官的手,点上一点就害人命……”年逾七旬的四平调演员杜雪亭和着乐声,唱起了经典剧目《陈三两爬堂》,唱腔婉转动听,余音绕梁。四平调是金乡县优秀传统剧种,它由淮北花鼓演变而成,经过吸收豫剧、评剧、曲剧、两夹弦、京剧等部分唱腔,创造出“四句一合”的基本格式,演出形式以舞为主,唱念为辅,生活气息浓郁,被誉为“中国戏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为使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和传承,金乡县在“传”和“承”做足了功课。自2008年四平调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该县成立了四平调保护中心,从事四平调的挖掘保护、宣传推介、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今年80余岁高龄的四平调表演艺术家刘玉芝,2009年被批准为四平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杜雪亭被批准为四平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东升、王亚平、刘玉香、李梅、周生芹等5人被批准为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还积极收徒纳贤,让更多的人从事和传承这一宝贵剧种。
今年,与曲阜师范大学联合成立金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是该县保护性开发“非遗”资源的又一创举。2013年,该县与曲阜师范大学开展合作,录制金乡四平调优秀唱段,对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记录并举办金乡四平调培训班,四平调保护、传承和研究薪火相传。今年,又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曲园”校地合作活动,山东渔鼓、山东快书、简版大鼓、山东落子、山东琴书及四平调等六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走进大学校园,走进青年学生,让“四平调”这一中华瑰宝在青年人中间得以延续和传承。金乡非遗“走出去”与高校联合模式被评为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程。
不仅是“四平调”,落子也是该县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传统经典剧种之一。“说李四道张三,一个精来一个憨,二人同时卖豆腐,你望他,一个站到路北,一个站到路南·····”这是金乡县落子艺术十八代嫡系传人张清敏表演的落子小段。
据了解,落子源于河北省,流行于河北、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等省,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因原曲衬词“落莲花,莲花落”而得名,又名“莲花落”,俗称“光光书”。演唱时一人左手自打铜钹,右手以大竹板击节演唱。落子在2009年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山东琴书、简板大鼓、渔鼓被批准为市级保护项目。张清敏的落子《三八二十三》,获得了山东省政府颁发的繁荣艺术创作突出贡献奖。
近年来,该县以提升文化遗产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抓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拿出专项资金,把“四平调”“落子”非遗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并列入每年的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通过深入开展“百姓大舞台,送戏惠民生”活动,因地制宜开展群众喜闻乐见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道路上硕果累累,民间文学《鸡黍之约》、曲艺《山东琴书》《渔鼓》、《简板大鼓》、民间手工艺《一顺石刻法》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在申报省级名录。由于该县保护工作到位,截至目前,该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个,省、市级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