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讯 近年来,邹城市在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基础、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在农村群众生产生活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为美丽乡村建设优化结构、提升品质、聚集人气注入了强大动力,已经形成了以点带面全域推进、点上有特色面上有规模整体大变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保护遗迹遗存,留住乡村记忆。邹城市作为孟子故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一些村落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拥有建筑群落、庙宇、祠堂等文化遗产和民风民俗、信仰崇拜、神话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散落在黄土中的一粒粒珍珠。为让这些日渐式微的文化遗产重见天日,一些濒临失传的人文传统、风俗民情重回民间,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邹城市像呵护土地一样呵护这里的文化遗产,尽可能将一些人文传统、风俗民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一些古村落、古建筑、古树木、古民居保护起来,拭去蒙蔽于其上的历史灰尘,让一粒粒凝聚文化内涵的珍珠重现光芒,让群众的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有所凭藉,真正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香城镇桃花园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深入挖掘“子莫故里”、“徐辟故里”、“梨园人家”等文化资源,对徐辟祠堂进行了修缮,对树龄300多年的数株猪牙皂树等进行了很好地保护,并以此为依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变得如诗如画。城前镇在加大对3000多年历史的蓝陵古城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蓝陵古城的恢复重建工作,注册了“蓝陵古镇”旅游商标,对城镇核心区完成仿古改造,城区内规划了蓝陵公园、蓝陵湿地,恢复建设了护城河、城墙、城楼、古玩店、老式院落等,“蓝陵古城”名片正日渐闪亮。
弘扬善行义举,凝聚道德力量。邹城市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诞生地,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美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积淀。为让广袤的乡村大地展现更加壮美的道德色彩,邹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在农村以“孝老爱亲”为主题大力推进家庭美德建设,把“孝德”建设作为农村“四德”工程建设的切入点,强化子女孝敬义务,各村居与60岁以上老人子女签订赡养责任状,责任状签订率达100%;充分挖掘邹城母教文化资源,建立千泉街道贤母园、凫山街道母教文化一条街等5处母教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广泛开展感恩主题教育;组织“好媳妇好婆婆”、“十大孝星”、“文明卫生示范户”等群众性评选和农村歌谣征集、传唱活动。今年,邹城全市评选出“邹城市和谐幸福家庭”100个,“好婆婆好媳妇”、“好母亲好女儿”等优秀家庭角色200名,已有887处村居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传统文化元素所凝聚的道德力量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不竭的源动力。
实施文化惠民,提升农民素质。近年来,邹城市不断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解决农村文化资源的供给不足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香城镇作为一个山区镇,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逐年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引导和鼓励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到辖区的农村公益性文化活动建设当中,在去年建设一批村级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百姓大舞台并组建一批庄户剧团的基础上,今年该镇又新建村级文化大院10处,开展文化惠民演出100场,为每户农民家庭送去了精巧实用的便民服务资料袋,资料内容涉及法律政策、计划生育、卫生保健、农业科技知识等,着力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中心店镇为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文化层次村民的文化需求,近年来持续加大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目前全镇45个村配有体育健身器材,建起20个“农家书屋”,建有文化广场10处,新组建了17支广场舞队伍、农民演出队伍2个、庄户剧团6个,大大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元素的融入,极大地促进了邹城市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了乡村文明品质。截至目前,该市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提前完成市域16个镇街887个村居(含2015年前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需拆迁、压煤搬迁、撤村并点三类不整治的86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全部实现“村村通、村内通”;种植绿化树木176万棵,粉刷墙壁716.6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5831盏,新建垃圾池11027处,配备人力保洁车1796个,拆除违建652处,清理“三大堆”4870处、河道垃圾1381处,农民群众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素质得到很大提升,赢得了广大群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