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作揖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礼节,两手抱拳高拱,慢慢弯下身子弯,向人敬礼,表示尊敬……”6月21日是乡村儒学讲堂开课的日子,位于尼山脚下的尼山圣源书院,近百位“学生”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颜炳罡的引导下向孔子行作揖礼。济宁市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村民唐建娥学着老师的样子,表情肃穆站立,把双手举到齐眉又深深弯下,连续重复四次,听到老师宣布“礼成”,唐建娥和一同来的乡亲相视一笑。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丰厚特别是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的优势,既进行广泛的传播普及,又打造平台引导人们走向“道德王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后,济宁市出台“建设意见”,制订“行动计划”,正走出一条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的道路。
深入实施“六进”普及工程“土专家”从身边小事讲起
9月13日晚7:30,由当地孟子研究者殷延禄主讲的“孟子公开课”准时在邹城文化广场开讲。公开课已举办50多次。坐在记者身边的李香兰大娘,领着8岁的孙子来听课。她对记者说:“孟子就是咱邹城人,讲他的事儿,大人、小孩儿都能听进去。”
据不完全统计,在济宁市各县市区,活跃着上千名像殷延禄这样的“土专家”。他们或者是各级讲师团的讲师,或者是传统文化自发研究者,或者是各单位退休人员。他们从身边小事讲起,对传统文化娓娓道来,在全市形成了一种“铺天盖地”般的普及传统文化阵势。尤为可喜的是,济宁市有许多民办机构加入到这个行列。经营酒店的民营企业家张万强,今年7月投资220多万元,重建清末就已建院的济宁南池书院,现在有60余名孩子在这里学习国学。他还投资40多万元,请学者编撰《国学好少年》丛书,免费赠给社会和学校。据不完全统计,在济宁有50多家这样的民办机构。
在打造弘扬传统优秀文化首善之区的进程中,济宁市深入实施“六进普及工程”,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在机关干部中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使广大机关干部自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者、践行者、示范者。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鼓励中小学开设国学、书法、绘画、传统工艺课,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高等院校定期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或论坛。把儒学思想与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有机结合,开展企业家培训,培育一批儒商;组织开展“诚信企业”、“诚信市场”、“诚信商户”评选活动,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现有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儒韵之风、彬彬有礼”示范社区,开展特色活动,使社区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仁”、“孝”,突出孝贤文化和感恩文化两个重点,举办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开展“好媳妇”、“好丈夫”、“好公婆”、“好儿女”等评选活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开展“亲子读书共成长、经典文化进家庭”、“书香家庭”评选等活动,引导广大市民群众自觉接受传统美德教育。
又到美丽的金秋,一年一度的孔子文化节于今天举行,作为对外传播儒学的“高大上”节会,国内外一流的儒学研究者将莅临交流。此外,对外传播儒学的高端基地———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今年已获批落户济宁并将于9月28日正式揭牌,来自海内外的众多学子将前来亲身体验儒家文化并将其播洒四方。
在传播传统文化的方阵中,济宁市尤其注重发挥孔子研究院的作用,着力把孔子研究院打造成世界儒学研究交流中心,引领国际儒学研究。为吸引更多人才,济宁市正加快推进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建设。目前,研究院已组织出版了《正本清源说孔子》《中国传统道德诠释》等一批学术著作。
深入实施“道德提升工程”让众多“好人”登榜亮相
截至目前,任城区仙营街道南岱村王德敏的大幅照片,已在村“四德榜”展示两年。2009年9月,王德敏的丈夫杨桂强因“脑动静脉畸形”,成为植物人。王德敏对丈夫不离不弃,每月仅以600元的低保维持生活,终于在2011年将丈夫“唤醒”。大伙儿对她的评价是“一百年出不了一个的好媳妇”。村里和区里及时通过“四德榜”等形式,对王德敏进行表彰和宣传。现在南岱村以及周边几个村,上“四德榜”的好妻子、好媳妇明显增多。
孔孟故里的人民,自古有一种向善求仁的道德追求。打造平台,引导放大这种追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济宁打造“首善之区”的另一个有效做法。
为把孔孟之乡打造成为“道德高地”,济宁市深入实施“道德提升工程”,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立足济宁实际,济宁市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实施“爱德、诚德、孝德、仁德”教育工程,努力打造富有济宁特色的思想道德建设品牌。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济宁市大力宣传普及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40则”,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感动济宁”十佳人物评选学习宣传活动,加强“道德讲堂”建设,争创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市。加快推进党员干部政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道德教育网络。深入推进“诚信济宁”建设,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依法依规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深化政风、行风建设,扎实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在具有服务职能的窗口单位、餐饮和商贸流通领域,开展争创“文明尚礼窗口单位”活动,培育崇文尚礼、谦和包容、诚实守信的民风。“四德榜”建设是济宁市道德提升工程中的一个亮点。“四德榜”的一个作用是将好人上榜广而告之,使其有荣誉有地位,以此带动更多人做好人。现在,“四德榜”在济宁市农村覆盖率达100%。在这种良好氛围下,去年济宁市有10人入选“中国好人榜”,70人入选“山东好人”,5人入选省级道德模范,入选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让每一个人都彬彬有礼
任城区玉苑小区12号楼的的居民,现在正在筹办第九届“邻居节”。在这个小区,退休老人主动维护小区治安秩序,孩子到邻居家做作业、吃晚饭,是经常发生的事情。现在,玉苑小区的邻居节已扩充到全区。以此为切入点,济宁市大力推进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是济宁市弘扬优秀道德的另一个平台。市委、市政府提出,力争在2014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城市行列,2017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为推进这项工作,各级明确分工,严格执行,并在全市创立62个示范点,以典型引领“创城”。为此,济宁市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力争2014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城市行列,2017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见实效。大力推进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提高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水平。广泛推进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推动各行各业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开展文明集市、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文明示范户等创评活动。深化城乡文明牵手共建行动,广泛开展军民警民共建活动,动员各级各类文明单位与农村结对帮扶,形成城乡互动、城乡共创精神文明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制机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综合运用教育、行政、舆论等手段,在全社会营造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如今,在全市的大街小巷,彬彬有礼已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文明新风已吹遍济宁的每个角落,“中国式过马路”、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不见了,给老弱病残孕让座、遵纪守法、扶老助幼等蔚然成风。
打上“传统文化”印记营造亲商敬商安商氛围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济宁市打造首善之区的落脚点。为此,济宁市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通过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投资16亿元的“吃亏是福·孔子学苑”教育培训项目,作为曲阜文化经济特区的一个重要项目,目前正在紧锣密鼓施工。“孔子学苑”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经商之道,以培训企业家为经营内容。
曲阜文化经济特区是济宁市“首善之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已启动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孔子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项目。下一步,将把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拜圣习儒修学之旅”等各种文化旅游项目,并将已有的演艺娱乐、数字动漫四大产业做大做强,培育会展节庆、文化创意、健康养生三大潜力产业。
当今,世界500强企业最看重的是安全、教育和卫生等服务。济宁市敏锐地把握客商的这一转变,在群众中唱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训,从普通市民到职能部门,营造起一个亲商、敬商、安商的氛围,同时打造一流的人才、金融服务,为投资和创业创造良好条件。在多方努力下,在既没区位优势、又无产业基础的条件下,到目前为止,已有惠普、甲骨文、中兴等4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济宁市。今年1至8月,全市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71个,当年累计到位市外国内资金534.7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