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持续三年时间的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结束,共计普查到线索5839条,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1904项。
据了解,泰安市自2006年3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截至目前,三年时间,共计普查到线索5839条,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1904项,其中:民间文学1076项,传统音乐59项,传统舞蹈19项,传统戏剧41项,曲艺 10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82项,传统美术 45 项,传统技艺 239项,传统医药83项,民俗250项。普查期间,泰安市政府还公布了2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个县市区政府都公布了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列入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0项,其中:国家级名录7项、 省级名录15项、市级名录60项,县级名录172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第一批5人、第二批已公示6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2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4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基本形成。
据悉,普查中广泛吸收民间艺人、离退休教师、文化工作者、驻泰大中专院校教授、民俗专家,形成了市有普查督导组,县有普查指导组,乡镇街道有普查工作队,村居委会、社区有普查人员的市、县、乡、村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网络。据介绍,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为:泰山石敢当习俗、泰山东岳庙会、泰山道教音乐、泰山皮影戏、山东梆子、腊山道教音乐、独杆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为:除上述7项外,还有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百兽图、逛荡灯、肥城桃木雕刻民俗、宁阳木偶戏、宁阳彩粽及送彩粽习俗、四音戏、端公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