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文物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读书会上的讲话(摘编)
(2014年7月25日 谢治秀
全省文物系统要把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充分认识文物工作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独特作用,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普及化的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曲阜时指出,山东是齐鲁文化发祥地,是孔孟故乡,也是墨子、孙子、荀子等古代思想家的故里,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资源丰富。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因势利导,深化孔子及儒家思想研究,使我国在东亚儒家文化圈中居于主动,在世界儒学传播和研究中始终保持充分话语权,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的中国、当代的中国。要结合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做到四个“讲清楚”。实现习总书记交给我们的重大任务,需要我们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在孔子及儒家思想保护和研究上进行新探索,作出新贡献。
(一)要把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精神遗产研究好、传播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中国社会的当下和未来发展,离不开包括孔子及儒家思想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儒家思想要为更广泛的普通大众所认同和接受,在当今社会、当今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走出儒者、走出书斋、走向民间、走向大众。从我省和孔孟之乡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山东文化强省建设,一是要充分利用儒家文化发源地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增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的空间观感、体验价值,丰富儒家传统浓重氛围,重塑礼仪之邦精神形象,打造全球儒家文化圣地。二是要充分利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和场所,汇聚、展示、交流世界儒家思想研究成果和艺术创作,把齐鲁之邦建设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善之区,使得全球华人到了山东,就能够有根的感觉、家的情怀,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三是要实施孔子及儒家思想展示工程,深入挖掘整理儒家文化和齐鲁文化,在全省形成“斯文在兹”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体系。
(二)要把孔孟之乡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以济宁的曲阜、邹城,泰安和枣庄部分地域为核心区域的国家大遗址保护曲阜片区,遍布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儒家文化底蕴最为密集的区域,许多古建筑、古遗址早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被国家列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六大片区”之一。我省高度重视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全省实施“七区两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和项目带动战略的重点。2012年5月,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在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地举行了“国家大遗址保护曲阜片区暨山东省文物保护88项重点工程开工仪式”,88项重点工程涵盖了国家和省“十二五”期间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预算总投资120亿元。曲阜片区尤其是与孔子及儒家思想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是实施推进的重点,两年来国家和省累计投入6.2亿元,取得了显著成效。鲁国故城国家遗址公园完成周公庙建筑群的环境整治与展示、东北角城墙保护与展示等工程,被誉为国家首批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示范工程。曲阜市、邹城市和泰山世界遗产完成了36项古建筑维修工程。多元融资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孔孟文化遗产地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总投资8.7亿元。省文物局、济宁市政府、国家开发银行山东分行开展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金融合作,首批28个项目融资174亿元。
二、推动文物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努力让文物“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蔡武部长、励小捷局长在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推动文物保护和利用,努力让文物“活”起来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深深体会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需要“根深”,更要“叶茂”。要让植根于文化遗产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沃土上“抽新枝、发新芽”,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进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文化遗产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让文物“活”起来。
(一)实施“七区两带”和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回顾这些年来全省文物事业发展的成绩、每个方面的进步,就在于我们创新性地实施了“七区两带”和项目带动战略。一是“七区两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开创了文物保护新局面。“七区两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围绕省委、省政府“两区一圈一带”战略规划,打破现有行政区划, 有机整合全省文物分布及文化内涵特征,从而打破了文物工作各自为政、分散保护和管理的局面,实现了由各自为战向区域统筹,由单体保护向整体片区保护的转变,不仅为统揽全省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遵循,也便于国家文物局和省发改、财政等部门全面了解掌握工作情况、文物资源状况,进而为争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提供了依据。三年来我省获国家文物局批复项目276项,争取国家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7.22亿元。二是项目带动实现了“以重点项目促保护、促利用、促发展”。启动和推进山东省文物保护88项重点工程,展示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战略性转变,扩大了文物保护在社会上的影响。这些项目总体呈现出“三多一加快”的特点,即大项目、好项目多,重点、亮点项目多,后续储备项目多,项目推进加快。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安排省以上重点文物保护项目353项,财政累计投入24亿元。今年国家和省里批复立项的项目达140多项。从项目进展情况看,“十二五”确定的88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已完成46项,其余42项也已全面开工。三是文物事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日益彰显。在具体工作中,注重立足我省文物资源特色和自身优势,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文物保护工程在与经济社会的融合中,较好地实现了文物本体保护与周边环境整治、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的融合协调发展。大运河保护申遗工程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沿线直接间接受益民众超过500万人。泰山、蓬莱水城、岱庙、颜庙、“三孔”、天柱山、烟台山等30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本体得到有效保护,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一大批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观光目的地、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十一五”期间,我省文博事业投入直接产出比例平均为1:10.58。2013年,文物业参观人次5735万人次,仅门票销售一项收入就达到11.0964亿元。在全省旅游业总体收入中,文物类景点收入占到约40%以上。文物资源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和第三产业不可或缺的支柱性资源,改善了经济业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影响力得到彰显。
(二)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作用,推动博物馆走向“大千世界”。一是整合全省文物资源,打造一批文物精品巡回展览和文物外展。我省是文物资源大省,馆藏文物总量达182万件,其中一级文物1.26万件,两项数字均位居全国前列。但长期以来,突出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一方面受限于基础设施和展陈条件限制,大量馆藏文物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利用,“藏在深闺人未知”;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博物馆,或者缺乏特色展览,或者展览内容和形式多年来一成不变,逐渐失去了对观众的吸引力,参观人数锐减,“门前冷落车马稀”。对此,我们提出要整合全省馆藏文物资源,打破地域限制,在全省集中打造10个左右的特色展览品牌,在全省范围内巡回展出,集中解决“有的文物没地方展、有的博物馆没文物展”的问题,真正使馆藏文物资源“活”起来。要实施齐鲁文化遗产“走出去”,精心打造5个左右文物外展品牌。二是进一步完善博物馆体系建设。要统筹规划各级各类博物馆,各有侧重,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要加强对行业、民办博物馆的支持力度,下半年省政府将出台专门文件。要更加关注具有民族区域特色文化载体的收藏,关注乡土建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20世纪文化遗产”的综合利用,不仅建设文物博物馆,也加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社区)博物馆的建设力度。三是强化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要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和“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节庆,结合活动主题、馆藏特色、地域文化,利用多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社会教育公益活动品牌。扎实推动将参观博物馆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和旅游推介项目,充分发挥在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博物馆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活动,走出“殿堂”,融入民众生活。四是要提高文物展览展示水平。大力推进山东数字化博物馆建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
三、精心组织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推进有文化记忆的城镇化
“乡村记忆”工程是今年初由省文物局提出,得到省领导充分肯定,并进入省委省政府决策的一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领导给予高度评价。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宋镇豪、潘鲁生提案建议推广山东经验。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等知名专家,欣然应允担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近百家境内外媒体撰写并刊发相关报道230多篇,被誉为“恰当其时,创意新颖”的“文化创新工程”。
“乡村记忆”工程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是我省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模式的创新尝试。工程根据我省不同地区传统文化资源情况及现实条件,主要是在乡村文化遗产和传统乡土建筑富集、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和社区,因地制宜地保护传统文化乡镇、村落、街区和民居;利用传统建筑,收集、整理、展示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的乡土建筑、生产技艺、生活习俗等群体记忆文化遗产,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社区)博物馆,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工程坚持政府引导、村民为主、社会参与和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与乡村文明行动相结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结合、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四结合”原则,注重“整体保护、环境提升、活化遗产、共生多赢”。
工程的目标是利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省保护、整修、设立十个左右“乡村记忆”乡镇,一百个左右“乡村记忆”博物馆,一千个左右“乡村记忆”村落(街区),一万个左右“乡村记忆”民居。提升乡村传统文化、传统建筑保护和传承水平,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美丽宜居的“乡村记忆”工程示范单位。
四、曲阜片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正式立项,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扎实推进
一是《国家大遗址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正式立项。二是根据省领导要求,组织济宁市和有关专家研究论证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思路,提出了新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加快推进孔孟文化遗产地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先后在济南和济宁召开3次调度会,专题研究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加强项目管理,建立实施项目月报、季报和考核机制,配合世行做好检查工作。四是第三届尼山论坛圆满成功。今年5月,第三届尼山论坛在山东大学举行,共举办40场高端学术活动,来自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出席了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尼山论坛被誉为我国继孔子学院之后,向世界贡献的又一个充满中华魅力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