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今年,济宁市文明办继续将“身边好人”评选宣传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的重要举措,狠抓长效机制建设,突出群众参与的广泛性、推荐评选的严肃性、学习宣传的经常性,努力营造学习、关爱、崇尚、争当身边好人的浓厚氛围。上半年,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济宁市有3人先后荣获“中国好人”称号,他们分别是:背负药箱坚守大山35年的泗水乡医刘庆民,弥留之际自愿捐献遗体的梁山13岁少年殷绍敏,海中救人感动鲁津两地的90后小伙姜海龙。
刘庆民——背着药箱坚守大山35年
刘庆民,男,1962年6月出生,山东泗水人,现为泗水县苗馆镇隈泉庄卫生室医生
刘庆民是一位生在山里、根植于山区的“山医”,他所服务的村民都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在村民心里,刘庆民不只是一个会看病的大夫,更是乡里的大善人。刘庆民35年来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救人!撩起裤脚是伤疤、拨开头发是伤口、捋起袖腕是伤痕,这些都是他行走在坑洼山路中的印记。几年来他骑坏了6辆自行车、7部摩托车,成了十里八村人尽皆知的故事。直到2010年被查出膀胱癌,年过半百的刘庆民想的还是让儿子继续他的山村行医之路。
1977年,刘庆民任职山村民办中学教师,但周边几个村却没有一个医生,乡邻们每每得了病,不是抬着去县里医治,就是熬着等死。“好几次,村里的孕妇难产,在送往镇上医院的过程中就死了。”这对刘庆民的打击很大。他毅然辞去教师工作,跑到周边罗家湾村、龙运港村学医。就这样,1979年,20岁的刘庆民在山村里开办了第一家诊所,之后又给孩子们接种疫苗。从此以后,刘庆民不断参加镇里、县里的乡医培训班,为的就是更好地为村民看病。有钱没钱都给看,是刘庆民的原则,几年下来他积攒了9万多元的欠条,这些欠条金额大些的有600多元,小的则是几块钱,有的单子已经发黄,最早的能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留着这些单子,没有任何要账的意思,而是告诫子孙们不管有没有钱,都要给病人看病。”刘庆民坚定地说,“做人,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其次是对得起自己的职业。我的工作就是救人,而不是赚钱。当遇到没钱看病的人,我们不能说不给人家看病,反而要坚持给人家看下去。”
由于常年劳累、压力过大,再加上磕磕碰碰不断,刘庆民的身体每况愈下。2010年初,刘庆民尿出血已经十分严重,到济宁市附属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膀胱癌。这时,刘庆民还是放不下村民,回家坐诊了两个月才返院做手术。在医院养病期间,刘庆民手术后依然闲不住,遇上临房一位做阑尾切除的大爷恰是泗水老乡,刘庆民见大爷没人照顾,便伺候老人起居。病愈出院后,刘庆民索性赡养起这位老人,不仅拿药免费,而且时常过去看望。就这样,刘庆民赡养的老人越来越多,原本生活拮据的他,却赡养了6名孤寡老人。
他在出院后第三天就开始问诊,不多久便背上药箱出门看病。去年,三合寨一个老人深夜前列腺出血,刘庆民赶去后见老人情况危急,便协同他家人一起将老人送去县医院。这一路上恰遇暴雨,刘庆民第二天就高烧不退,在家人“逼迫”下才去市人民医院检查,这一查不要紧,又查出结肠炎、肾囊肿、线状瘤等一系列疾病。年过半百的刘庆民想的还是让儿子、儿媳继续他的山村行医之路,传递他的医者仁心。
一个人,究竟做了多少好事,才能让十里八乡离不开?也许,我们可以在刘庆民的欢笑中找到答案,“我是个大夫,救人治病是天经地义。”
殷绍敏——弥留之际自愿捐献遗体
殷绍敏,男,2000年7月出生,梁山县寿张集镇殷庄村人,生前就读于梁山县寿张集镇中学初二二班
2013年12月的一天,殷绍敏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写下“最美遗愿”,毅然决定将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进行捐献,帮助他人重见光明及用作医学研究。
2013年12月6日中午,殷绍敏突然肚子疼,可他为了不影响学习,直到后来疼痛难忍,才请假回家。回家后的殷绍敏先是来到当地县医院,医生怀疑是肺炎。但是治疗多天,病情始终没有得到控制,相反还有加重趋势。家人随即把他送到了济南某医院,经过检查,医生确诊殷绍敏所得病为肺癌晚期。得知消息的爸爸妈妈几乎晕倒过去,他们根本无法接受这个悲痛的现实。得知自己病情后,为了不让家人悲伤难过,殷绍敏表现得特别坚强。每次去打针化验,但凡能自己走过去的绝不会要爸爸抱着过去,看到家人难过也总是笑着去安慰。
2013年12月19日晚上,在住院治疗的殷绍敏突然感觉肺部憋得难受,呼吸异常困难,眼看着就快不行了。家人赶到床前忍着巨大悲痛含泪轻声问:“孩子,你还有什么未完成的心愿吗?”殷绍敏睁开疲惫的双眼,断断续续地说:“我想见见老师。”家人赶忙拨通了班主任孙海涛的电话。电话放到殷绍敏嘴边,殷绍敏深吸一口气,吃力地说出了五个令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的字:老师,我走了……12月19日晚上10时左右,班主任孙老师赶到医院。看到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殷绍敏,孙老师眼圈通红,眼泪哗地一下流了下来。
弥留之际,殷绍敏用笔颤抖着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遗嘱:“你如果需要我的器官,我可以无偿捐给你,请去我的父母那里谢谢他们,还要好好爱你的父母。”殷绍敏遗嘱上歪歪扭扭的字迹,看得人心里钻心得疼。晚上11点18分,上帝带走了这个可爱的天使,殷绍敏永远离开了深爱他的家人,离开了这个世界。
按照殷绍敏的遗嘱,12月20日,济南眼科医院的医生们完成了眼角膜移植手术,从此世界重新收获了一双明亮的眼睛。23日上午,济宁医学院接受殷绍敏的遗体捐赠,并立碑纪念。他的事迹经在各大新闻媒体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梁山教育系统掀起“向殷绍敏同学学习”的热潮,农村大众、齐鲁晚报、济宁晚报、人民网、新华网、搜狐、新浪网等多家报社和网站第一时间撰文刊发了殷绍敏的事迹。
姜海龙——海中救人情动津鲁两地
姜海龙,男,1991年5月出生,济宁中联水泥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保卫科班长
2013年8月23日,姜海龙与朋友一起在天津旅游,下午6点左右,他们到天津市滨海新区东疆港畔坝上捞水母。年仅9岁的小然然(化名)也跟着妈妈周女士到天津旅游,滨海新区东疆港畔的景色,让这个没大出过远门的小家伙雀跃不已。看到孩子这么高兴,周女士想拿出相机给宝贝拍上几张照片。就在低头拿相机的瞬间,孩子像脱缰的小马沿着海堤奔跑起来。孩子不小心滑了一下,然后整个人突然消失了!周女士整个人就愣在那里。要知道,孩子落入的是深水区,水深足足有4米多。这么小的孩子,面对这么深的水域,她简直不敢想象。
正在堤坝上捞水母的姜海龙听到了孩子的哭喊声,他立即四处张望,看到一个小男孩滚下了海堤。孩子大半个身子已经落入水中,一只小手死死地抓着堤坝上的一个孔状物边缘,在努力地做着最后挣扎。而就在此时,忽然涌来的浪花一下子将这位年幼的孩子拍了下来,9岁的然然落入了大海。看着眼前的一幕,姜海龙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赶快救人!”随后,他跳入大海,伸出手朝着落水儿童一把抓去,这一伸手把然然抓了个正着!姜海龙双手举着孩子使劲向堤坝上面托举,孩子被救了上来!整个施救过程仅仅用了几十秒的时间。
救上来孩子以后,周女士只是抱着孩子哇哇大哭,一句话也说不出。看到孩子并没有任何受伤的地方,姜海龙抹抹脸上的海水,悄然离去。可是,没走几步,孩子的母亲就快速追了过来,并要下跪表示感谢,被他急忙拦住。孩子的母亲问他的姓名和单位,姜海龙就是不说。孩子的母亲抓住姜海龙不松手,不断苦苦相求,姜海龙只好留下联系方式,然后和朋友匆忙离开。
虽然儿子平安无事,但是,回到山西老家的周女士却始终忘不了报答救子之恩。周女士向天津警方以及天津市见义勇为协会求助,并将详细情况向协会反馈。接到周女士提供的信息后,天津市滨海新区见义勇为协会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很快就决定授予姜海龙见义勇为称号。为了充分表彰这样一位年轻的90后楷模,决定把这样一份非同寻常的认定证书和1000元现金送到姜海龙的手中。2013年11月14日这一天,对于远在山西的周女士而言,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在时隔两个多月后,她终于有机会见到孩子的救命恩人,并且真诚地对他说一句谢谢!
工作中的姜海龙就是一名特别勤奋低调的好小伙,2010年从部队退伍,2012年进入公司保卫科,为人一直正直、诚恳、热情。他见义勇为的事情发生后,谁都没有告诉。直到周女士要过来感谢他的时候,他向保卫科长请假,大家才知道这样一段感人的事迹。面对鲜花和掌声,这个从部队里走出来的大男孩却羞涩了。他说,其实这样一件事情真的没有什么,无论换了任何人都会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