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谈及孔子故里曲阜的文化,一定要说一下尼山。尼山原名尼丘山,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避孔子讳称为尼山。因文化巨人孔子的诞生,让这个海拔只有三百多米的小山,占据了文化的巅峰。
取材于此山的尼山石色泽鲜艳、松花叠翠、纹理明快,被砚界誉为“尼山圣石”。用其制作的砚台被称为“尼山孔子砚”,也被誉为中国名砚中最具文化内涵的砚种之一。
尼山春色平板砚
富贵三足圆砚
梅花迎春尼山砚
获奖:文化瑰宝崭露头角
2013年6月,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共同举办的“2013年全国精品砚评选活动”中,曲阜三宝艺术馆选送的“梅花桩尼山砚”在全国入围的142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博得评委的青睐,喜获银奖。
2014年4月,在山东省博物馆举办的中华砚文化展暨鲁砚精品评选活动中,该馆选送的5方参评砚台中,“尼山《春秋》平板砚”又获得银奖,其他4方均获得优秀奖。
“尼山孔子砚”是圣人文脉集中展现的见证,每一块尼山孔子砚拥有独特的纹理,素雅的花纹,砚台坚而不顽,抚之生润,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近年来,该砚种多次获得砚研究专家的认可。这也让酷爱尼山砚,投资尼山孔子砚保护开发的山东省文化国际商会副会长、曲阜新民三宝艺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元勋信心倍增。
郝元勋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追求侵占了人们的大脑。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变得越来越艰难,这种文化的缺失让人担忧。他是房地产开发商,但骨子里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许是对孔夫子的尊重,让他在最初接触到尼山砚的时候就对这方“圣石”肃然起敬。
随着自己收藏的精品尼山孔子砚越来越多,再加上在曲阜投资开发房地产的机缘,他接触上了曲阜尼山孔子砚民间雕刻大师李春汉,二人在传承保护这一文化砚台上迅速达成了共识。
接下来的时间里,郝元勋不计回报的注入大量资金用于尼山石的保护与开发,与李春汉一起走出去考察其他砚种的雕刻技艺。
几年时间里,他们两个几乎跑遍了出产中国名砚的所有地方,还到过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今年上半年,他们还去了中国台湾地区,与文化界名人交流,以尼山孔子砚为纽带,将孔子的儒家思想传播出去。郝元勋说:“我们要带着尼山孔子砚实现‘孔子文化万里行’,继承和发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让孔子儒家文化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同。”
保护:尼山石材珍贵
尼山孔子砚历史悠久。古传,尼山砚自唐、宋以来即享盛名。宋人李之彦著的第一部《砚谱》中记载:“鲁国孔子庙中石砚一枚,甚古朴,孔子平生时物也”;唐王嵩萼《孔子石砚赋》曰:昔孔子有石砚焉,邈观器用,宛无雕镌。古石犹在,今人相传。
可见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是用此砚,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编《春秋》。其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著就了旷世华章。
郝元勋介绍,历史上,尼山孔子砚或当贡品进献朝廷,或作礼品赠送达官贵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孔子诞生地尼山历来被尊为“圣地龙脉”,由朝廷和孔府严格守护。因此,其产品很少。
另外,由于尼山石脉多蕴藏于石灰岩层的夹层中,受到形成原因及矿藏资源缺少的限制,得之不易。加上尼山目前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更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已经限制开采山石。因此,原材料非常难得。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尼山石成了摆在郝元勋面前的一大难题。
不计回报的投入巨资,让郝元勋的同行很难理解。而每当这个时候,郝元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责任”。他一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华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喜欢到传承也是一种责任。他认为,如果尼山砚光用来买卖,就只是一块冰冷的石头。将一块冰冷的石头变成一块有血有肉的石头,是他的心愿。
“尼山孔子砚的价值不可用金钱来衡量,在保护和传承这方圣石的同时,其实更加关注到的是孔子的思想,儒家文化的传承。我对尼山孔子砚的未来充满信心,将尼山孔子砚打造成可以走出去的,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让世界人民通过尼山孔子砚了解孔子,学习儒家文化。”郝元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