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中宣部文艺局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自2013年年底组织开展的“我们的中国梦———讲述中国故事”优秀文艺作品征集推介活动,面向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和全球华侨华人征集优秀文艺作品,今年5月共评选出51部获奖作品,由济宁组织创作生产的歌曲《北京时间》、纪实文学《慧敏女子》、微电影《乡村娃的梦》3件作品获奖。
5月31日,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推荐这51部获奖作品的特别节目《我们的中国梦———讲述中国故事》,在央视综艺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山东省共有7件作品获奖,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名列第一。济宁市3件作品获奖,在全省获奖市中排名第一,实现了济宁市文艺作品荣获国家大奖的历史性突破,在宣传推介济宁,提高济宁美誉度和知名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冯树光说,自活动开展以来,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把组织参加征集推介活动摆上重要日程,摆在突出位置,精心组织,广泛发动。全市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积极参与,全力动员最优秀文艺作家投入到作品创作中。市委宣传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研究制定重点作品创作方案,按照文艺创作生产规律,科学合理动手布局,严谨细致做好选题论证工作,并对重点题材和重点作品全程介入,对重点作者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并积极主动与省委宣传部文艺处沟通汇报,按照省里要求把初选作品再加工、再打磨、再提高,反复修改、精心锤炼,最终将遴选出的4件文字作品、10件音频作品和11件视频作品上传至活动专题网络平台。经过全市宣传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济宁报送的歌曲《北京时间》、纪实文学《慧敏女子》和微电影《乡村娃的梦》获奖。
纪实文学《慧敏女子》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著名作家殷允岭创作完成,讲述了慧敏与南极的故事,主人公是殷允岭正在创作的《雪龙号纪实》一书中的一位女科学家。2013年底,由中国作家协会向国家海洋局推荐,殷允岭被批准为第三十次南极考察队正式队员,登上雪龙号抵达南极长城站,他经历了极地的采访,亲睹了科考英豪的壮举,从而对中国30年的极地科考有了一次全面详实的了解。从南极归来,为将极地科考扎实奉献的人们真实地呈现于世界,殷允岭正潜心创作长篇纪实文学《雪龙号纪实》一书。
微电影《乡村娃的梦》由市艺术创作研究所打造,王梦旸、张翠兰担任编剧,2014年2月创作拍摄完成。作品讲述了农村留守儿童孔天宇的学习成长经历。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和姐姐由年迈的爷爷照顾。因在河边捏泥巴不慎落水,天宇的姐姐为救他失去了生命,天宇也从原本的活泼开朗变得沉默寡言,接近自闭。后来,邻村的老师发现天宇在泥塑方面很有天赋,推荐他参加了乡村学校少年宫,由专业老师免费辅导。孔天宇在学校少年宫快乐地学习泥塑,并以捏泥塑来寄托对远方父母和逝去姐姐的思念,性格也逐渐变得活泼开朗。最终,他在济宁市举办的乡村学校少年宫才艺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赴北京参加全国青少年才艺比赛荣获金奖。
歌曲《北京时间》是由汶上籍歌手皓天、山东词作家王建,以及祖籍山东的音乐人赵新组成的创作团队,历经2年时间策划、创作,于今年2月制作完成。歌曲从各族人民和海外游子的集体记忆符号———新中国的标准时间入手,把指针的跳动比作中华民族的心脏跳动,把北京的报时比作中华民族追梦的脚步。《北京时间》采用了最具人气、最接地气的流行民谣音乐表现形式,从人们记忆深处、历久弥新的《东方红》乐曲中缓缓展开。伴随火车撞击铁轨的锵锵声和弦乐铺陈出的春天般的画面,歌手用质朴的语言和温暖的声音,倾诉着海外游子和各族人民对祖国的深深依恋之情,诉说着祖国的强大带给自己的无比自豪和无尚荣耀。
此次三件作品在“我们的中国梦———讲述中国故事”优秀文艺作品征集推介活动获奖,是济宁市文艺创作的一次大丰收。冯树光介绍说,近年来,全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打造出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大型现代戏《圣水河的月亮》荣获中国第十届艺术节戏剧决赛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编剧和表演两个单项奖,第三届中国豫剧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两项大奖,实现了专业舞台剧目在全国大赛中的重大突破,还有大型民俗风情剧《我家就在岸上住》、原创动漫故事片《孟母教子》《豆神战队》、纪实文学《人之歌》等也都公映、公演或出版发行。在刚刚结束的山东省第十一届文艺精品工程评选初评中,济宁市申报的戏剧《圣水河的月亮》、电视剧《海上孟府》、广播剧《湖上仁医》、歌曲《北京时间》、图书《大运河》成功入选,实现了所有门类所有作品入选的既定目标。这些作品反映了济宁文化强市建设的新成就,体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态势,也全面展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极大的创作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