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徐州都市圈互动发展论坛圆满结束。都市圈内的苏鲁豫皖8市在徐州签署《徐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共建共享备忘录》,同时对建设协调互动机制达成一致。徐州都市圈城际交流与合作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徐州都市圈涵盖江苏省的徐州、宿迁、连云港,安徽的宿州、淮北,山东的枣庄、济宁的微山县,河南商丘的永城市,共涉及4省8市。交通优势是徐州都市圈最大的比较优势之一,随着京沪高速铁路和徐兰客运专线在徐州交汇,徐州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高速铁路枢纽,其交通地位日益突出。而交通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交通一体化也成为徐州都市圈区域经济合作最现实的突破口。
在参加论坛期间,国务院参事、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静霞认为,在都市圈建设中,一体化交通发展战略尤为重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仅仅局限在一座城市的发展上,必须是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的发展,更离不开交通这一骨架形态。从全国范围看,徐州都市圈的交通地位强于其经济发展地位,而圈内交通运输现在存在区域间协调和各种运输方式间衔接的问题,需要通过一体化来整合有限资源。怎样整合?要有打破地方利益壁垒的具体措施,建立利益互补调剂的机制,发挥区域经济的最大效益,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侯永志认为,都市圈并不是在地图上“画个圈”就可以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圈,其城市之间一定要有密切的联系和互动,特别要表现在经济方面。政府要提供硬件保障,首先要保障交通的顺畅,为圈内各城市的联系和互动提供方便,为各城市的产业联系建立基础和条件,保障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圈内各城市要协调产业布局,根据各自定位进行结构调整,体现结构差异性,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只有大家存在差异,才能互相需求,互利共赢。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教授认为,如果说交通一体化是都市圈发展的硬件之一,那么政策一体化就是相对应的软件,而且是基础性软件。为了寻求共同的利益和发展,徐州都市圈范围内的8个城市自愿走到了一起。都市圈要爆发出强大的能量,就应通过整合形成合力,打破行政分割和障碍,让要素自由流动,并得到最优配置。而整合首先在于政策的整合,即政策一体化。以政策一体化为保障,才能有力促进城市群内的全方位合作。这需要各地政府在合作发展理念、发展政策等方面进行很好协商。
根据初步规划,徐州都市圈一体化交通的主要目标为:到2010年,基本形成“1小时交通圈”,即形成以一级以上高等级公路为主要载体的快速通道网络,实现圈内任意县级以上节点一小时到达徐州,相邻县级以上节点一小时互相通达。到2020年,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基本实现一体化和现代化,建成覆盖徐州都市圈、辐射苏鲁豫皖四省、沟通国内主要经济区的快捷安全的交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