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是文化遗产中规模和文化价值突出的文化遗址,是古代遗址中的重中之重。曲阜片区大遗址包括曲阜、邹城及其之间的九龙山区,这里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是始祖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儒家文化的诞生地,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还有大量待查证的历史文化遗迹。近年来,省市切实加强了对曲阜片区大遗址的保护工作,组织编制了“三孔“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曲阜、邹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曲阜明故城控制性规划,《曲阜片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鲁国故城大遗址保护规划》、《山东曲阜寿丘大遗址保护利用规划》等正加紧编制。加大了文物保护和维修力度,近五年来,先后投入1亿多元,重点对孔府、孔庙、孔林和孟府、孟庙、孟林等进行了保护性维修。目前,正在组织开展对鲁国故城、寿丘、尼山、九龙山、“两孟“和邹县古城、峄山和邾国故城等六大遗址组群保护利用的方案调研和规划制定。组织开展了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文化遗产70处,纳入了文物保护体系,为做好曲阜片区大遗址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大遗址是人类文明的物化历史,是社会发展的真实见证,是一个地方历史底蕴、文化根基和民族传统积淀的体现。大遗址蕴含的远古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传播精神文明的载体。以大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是保持民族和国家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也是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链条。曲阜片区大遗址作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自大汶口文化时期以来的历史文化脉络基本没有中断,遍布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在全国极为罕见。必须以守护好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使命感,切实加强保护工作,通过大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民族文化传统与人类现代文明相适应,与促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相协调。
按照国家文物局《关于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现代保护意识的共铸与技术手段的应用保护好大遗址,推进文化传承向健康方向发展,逐步改善大遗址保护的现实环境。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大遗址保护,保持文化遗产本体及其原生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认真执行和理解规划优先的原则,通过文物管理部门和考古工作者的考古调研和科学论证,制定大遗址保护规划,实现文物的有效保护和科学持续利用。大遗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各级政府要将大遗址保护与地区整体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促进大遗址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使大遗址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不断推进大遗址重要性和保护意义的宣传,激发人们热爱大遗址、保护大遗址、利用大遗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健全文物保护机制,加大对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投入,建立起保护–利用–发展的和谐体系。
重视和研究大遗址保护、利用和开发在经济发展中各个环节的基础作用,构建经济发展与古遗址保护的和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共融。在保护大遗址的同时,应该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开发文化产业,寻求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在古老文化上创造嫁接现代文明,让文明更具根基、更具传承性,更具底蕴、特色和生命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把大遗址保护同发展区域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结合起来,把大遗址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使人民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