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各地的年俗一样,孟子故里邹城,一进入腊月,年味便一天比一天浓了起来。
先是爆竹的硝烟味。几个半大小子,在大街小巷点燃了爆竹。砰,啪,咚,一片硝烟散开,弥漫了乡村的上空,奏响了迎新春的序曲。
然后是腊八粥那甜甜的味道。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这一天,人们要用大米,小米,大枣等熬上一锅浓稠的腊八粥,加上点红糖或者白糖,象征着一年五谷丰登,日子甜甜蜜蜜。
紧接着是过油的味道。在鲁西南的乡村里,有在春节前过油的习俗。每每过了腊月二十,庄稼人家就陆续开始准备过油炸酥菜了。酥菜,也叫福菜,寓意吃了它就有福了。酥菜是孟子故里邹城一带乡村过年时必做的一种油炸食品,通常是用五花肉切成碎小的肉丁,佐以葱花、姜末、八角、小茴,用煮好的肉汤和着面粉搅拌匀,然后待锅里的油沸腾了,用勺子挖起,一点一点往油锅里放,炸成金黄色即可。这个时候的乡村,到处飘着浓浓的油香气息。从古至今,这里的人们一直就这样认为,只有把酥菜炸完了,这年才算真正的开始了。
腊月二十三这天,俗称小年。这一天,人们要打送灶老爷上天。他老人家在人间忙活了一年,该放上几天假了,也捎带着到天庭上去汇报一下工作。于是,家家户户都摆上贡菜,点上香烛,恭恭敬敬地磕上三个头,念叨着让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二十四还要进行大扫除,把一年来积攒的灰尘,墙角旮旯、房梁屋椽上缠绕的蜘蛛网等等都清除掉,再贴上怀抱金鱼的胖娃娃,还有慈眉善目的老寿星的年画,象征着年年有余,人寿年丰。
过了腊月二十五,家里的女主人通常都会忙着蒸上两锅暄腾腾的白面馒头,用红小豆或者豇豆、大枣做馅,用玉米面加小米面蒸成的豆包子; 家里有嫁出去女儿的,还要蒸上两个花糕。花糕是用白面做成面皮,里面卷上大枣,一层层叠成宝塔形状,寓意为步步登高。这几天,家家户户都飘出甜甜的、浓浓的麦香,浓得化也化不开。
年三十,一大早起床,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摆上祖宗的牌位,摆上供品,然后打好纸钱,准备好香烛,再带上一挂鞭炮,等到中午12点的时候,就去祖上的坟地里,点燃香烛纸钱,燃放鞭炮,请故去的亲人来家过年。
请来了祖宗,才能开始贴春联,不然,有门神把了门,老人们可就进不来了。贴上红红的对联,下在锅里的饺子也熟了。先敬了天地,再敬了供在正房里的祖先们,就开始吃辞岁饺子了,吃了这顿饭,就预示着又长了一岁。
除夕夜,家家户户洋溢着节日的喜庆。肉香、酒香,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围坐在火炉旁,说着吉祥话,端着斟满美酒的杯子,祝老人健康长寿,祝孩子快乐成长。海阔天空拉家常,谋生计,话人生。这个时候,除夕正热热闹闹进行到高潮。那真是风里飘着香,雪里裹着蜜,春联写满吉祥,酒杯盛满富裕。
大年初一的零时,是在鞭炮声和礼花声中款款走来的。人们像比赛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看谁的最响,谁的最长。鞭炮的清脆声和璀璨的礼花,在欢送刚刚过去的一年,也在期盼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财源滚滚。那一刻,鞭炮和礼花把整个夜空都映红了。天还没有完全亮,人们就走上大街,走进左邻右舍的家中,先恭恭敬敬地向正堂屋八仙桌的祖宗牌位磕上三个头,然后,再逐个向家中老人、长辈磕头拜年。这个时候,家族大的往往会跪满一院子。小孩子这个时候是最快乐的,他们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磕头,于是引来了一场大笑,同时,小孩子的手上会多出一个红包,那是老人长辈们给小孩子的压岁钱。
从正月初一一直到农历二月二,邹城的年味如同一日三餐的袅袅炊烟,伴随着秧歌、龙灯、高跷,还有那一台台豫剧、梆子,伴随着犬吠鸡鸣、羊欢马叫,伴随着满面春风、笑语欢歌,眷恋在孟子故里的朗朗天空。
乡下的年味是亲情温馨的凝聚,是乡情的孕育,是乡趣的浓缩,是纯朴民风的升华。在孟子故里的乡下,就是在这种天然纯朴,充满激情和渴望的年味中,从古老的过去走到青春的今天,向未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