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箩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这是唐代诗人李群玉的《引水行》,它说的是用竹筒作水槽,引出井泉水,十多里外都可听到引水的流声,行人在渡槽下走,只闻声音,不见其形。这首诗风格清丽,形象生动,反映出古代人开渠引水的智慧勤劳。
古人在实践中受到水往低处流动规律的启发,开始了引河水灌溉,而在干旱和距河道远的地方,人们则用井泉水来解决饮用和灌溉问题。开凿水井在我国历史悠久,《孟子·万篇章》载述:“瞽瞍使舜浚井”。文书中亦有“凿井而饮”“皇帝作井”和“穿地取水伯益造之”的记载。考古发掘证明,距今约五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深达6至7米,直径2米的生活水井,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专门用于浇地的水井。从济宁市任城区粟乡村、汶上陶井群、鲁国故城及微山等地出土的文物中,也发现过古井群,其井管是由黑土陶材料制成,从而说明济宁古代劳动人民早就开始应用井灌了。
原始的井字,中间有一点。古制八家为一井,中间一点代表八家人分的一块地,中间有一口井,作为公用。古人在凿井中,开始是土井,随着井灌的增加,为减少泥沙入井,延长井的使用寿命,出现了陶井、砖砌井、石砌井。为方便浇地,在井口设置汲水机械和桔槔或辘轳,开挖引水渠道,把水引到农田,这在元朝王桢所著《农书》的插图中,即可领略到古人用辘轳浇地的方法。
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龙王被作为水族之神,人们对他格外敬畏,是因为他有掌管旱涝的威力。据说在所有的湖泊山川以及井泉内,都有大小龙王驻扎,因此,井神也是民间崇祀的对象。济宁有的地方,过去每到除夕晚上要封井,春节后第一次去井里挑水,要烧香祭井,称为“开井”。传说除夕日,井神要向东海龙王汇报供水情况,初二返回,伺候玉帝的检查,所以正月初一这天,不准人们挑水。而初二一早,人们便争先恐后来挑水,称之为“抢财”。
有关井的传说还有很多,据说很久以前,济宁汶上南旺附近一农民在耕地时发现一口“阚城古井”,井水有很浓的中药味,不能饮用,不能浇地。南旺北五里堡村,有位姑娘叫陈月娥,和体弱多病的父亲相依为命。月娥18岁那年,父亲病重,一位老中医告诉她,喝古井水可以治疗,月娥便去古井取水,因井深取不上水而大哭。有位叫李志刚的小伙子,下地回来,见此情景,双手双脚攀登井壁,取了井水,治好月娥父亲的病,从此二人结下了情谊。两年后成亲,时间是九月初九,而取水那天是三月初三,所以每逢这两天,夫妻双双来到井旁烧香、磕头,表达感激之情。
解放前,济宁市区沿河居民多饮用河水,打水后倒入缸中用白矾搅动,泥沙沉淀后再饮用。而城区则多用井水,有“杨家坝的水好甜”“田家园的井好喝”之说。杨家坝在府河上,因水源系汶、泗山泉,水质清澈、甘甜。当年大槐树西饮用的是卧牛坑崖的井水,这是一眼石盖板的砖井,打水的工具有瓦罐、木桶及铁桶,井深约3至4米。
济宁机井始于十八世纪末,德国、英国传教士在兖州天主教会南教堂内,打了一眼钢管封闭式手压浅水机井,井深30米左右,井径10至15厘米,居民称为“洋井”,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前,济宁市区内仅有少量的塘坝、砖石井及个别的引河灌溉工程,当时灌溉面积仅29.24万亩,为同期耕地面积的3.1%。
新中国成立初期,济宁市区陆续打了三十余眼手压机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区有些单位打井建水塔,小范围解决了饮用水和生产用水。1966年,济宁城区自来水工程启动,打了一、二号井,到1968年6月1日正式投产供水。以后各县区供水工程也相继开工,从此结束了城市无自来水的历史。作为水源地的井,为全市居民提供了清洁、方便的自来水。
在农业灌溉用井方面,1954年春,济宁专署水利科在兖州县农场利用人力弓子钻,钻成了济宁第一眼浅层农用机井,井深35米左右,用锅驼机带动水泵抽水,每小时出水量达45立方米,自此开始了机械动力抽水的历史。上述打井方法由于工具简陋,技术不过关,成井工艺差,机井时间不长就淤积了。1959年开始用轲辘钻打井,称为第二代钻机,一般井深30至40米,内径40至50厘米,井管用陶瓷管,有的井出水量每小时能达到100立方米。上世纪六十年代因陶瓷管造价高,包紮工艺复杂,又创造应用了水泥管,从而加快了机井建设的步伐。
1972年7月,国务院召开北方抗旱打井工作会议后,全市进入机井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1973年地区机井队研制成功了“150水井钻机”,具有工效高、操作便捷、安全的特点,50米深的井基本一天就可以完成。这种钻机后经多次改型换代,已成为国家指定产品,推动了钻井事业的发展。
在提水机具上,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用汽油机、锅驼机、煤气机作为动力抽水,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逐渐用柴油机、电动机带动水泵抽水,所以井统称为机(电)井。
机井在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地下水位的变化,先后采取了机泵下卧、去水泵底阀、改换电机、水泵皮带轮、修建机井房、对旧井进行修复、机泵合理配套、节约能源增大出水量等措施,效果很好。在地下水位埋深大的地方,已经开始应用了深井泵。为适应农业用水的需求,除了原来的土井、砖井、压水井、机井外,又创造产生了许多新的井型。
水柜井: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平原区利用旧坑塘、洼地加大加深而成为井,一般宽7至15米,长30至50米,深5至7米,可安装三四部水车浇地。六十年代随着机井的增长,逐渐消失。
旱井:是集雨水而用的井,又称“水窖”,建在山区缺水地区,用来拦蓄地表径流,提供生活用水和抗旱点种。
大口井:在邹东砂石山区,一般井径10至20米,深10至15米,用以承纳砂石风化岩层中的渗水,可解决缺水地区的饮用和抗旱用水。
自流井:1963年曲阜陵城打深水井,选中了北兴埠村的一个高丘,由煤炭部地质勘探队钻井,打完了第一眼井,连钻机还没有来得及搬动,井水就喷了上来,喷高达5米。随后几个周围缺水的村相继打了70多眼自流水井,昼夜不停喷涌,成为当时一大景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该井群停止了自流。
长条井:系兖州漕河乡东部及曲阜北部吴村镇、董庄乡一带,为截蓄第三纪红色砂岩的渗水,而开挖的长300至2200米的一种井型,用于灌溉农田。
深井:在东部泗水、曲阜等地的青石山区,为开发利用断层裂隙水而钻的深井,一般在150米左右,有的可达200米以上,主要作为饮用水源。
在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的形势下,井灌区先后采取了硬化渠道、低压管道灌溉、小白龙软管灌溉、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有的机井浇地还采用了智能卡,起到了节水40%、增产20%、节地2~3%、管理运用方便的效果,现全市节水灌溉面积已达298万亩。“水是农家宝,庄稼离不了”。机井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农业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凸显了水利保驾护航的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机电井134913眼,其中配套机井121552眼,井灌面积438.6万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69.5%。井灌面积91%的兖州市,一直未因自然降雨少而发生严重干旱,始终保持着农业稳产高产的局面。
济宁东区和湖西及滨湖高氟、高盐水区,分别是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历史上,居民吃水十分困难。在山丘缺水区,一般是一水多用,洗菜的水刷锅,刷锅的水洗碗,洗碗的水喂牲口。新娶的媳妇做菜多放了油没啥,洗脸多舀了水,就会被婆婆数落三天。泗水县四泽沟村,有“四泽沟,全靠天,天不下雨坑里干,二十里路去挑水,吃水远比吃油难”的民谣。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在资金、材料、技术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采用打深井、机井、挖截山泉、修蓄水池等办法,不仅解决了山丘区人畜饮水,还解决了抗旱点种所需的灌溉用水。邹城古路口乡有个村,原名山下庙,历史上吃水就靠村中一口土石井,有井绳重18斤的说法。因井太深,该村后改名为南深井村。当地居民年复一年的用井绳提水,在井口石板上磨出了32道沟,最深的沟有5厘米多。每天早晨,天不亮村民便排队挑水。为此,因争水打架的事也经常发生。为解决南深井村的缺水问题,1975年县水利部门在村里打了一眼岩石井,不但解决了吃水问题,而且还能浇地,现村民已经用上了自来水。
在居民饮用水源中含氟量高的地区,历史上有“喝水喝成黄大牙,腰酸背痛腿又麻,轻的行走极不便,重的瘫痪炕上趴”的歌谣。通过打深井和长距离调水及兴建治氟改水工程,使氟区居民喝上了自来水。人们高兴地说:“昔日病魔缠身,人人愁眉苦脸,今日送走瘟神,个个笑逐颜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农村饮水安全关乎民生福祉。从2003年至2006年,济宁市人民政府连续四年把农村饮水安全,确定为十件实事之一。截至目前,全市已建饮水工程供水人数达到627.8万人,其中安全达标人数为459.8万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受到农民群众高度赞扬,“过去吃水愁白了头,现在吃水拧龙头”。
嘉祥县自2005年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以来,共建农村供水工程116处,通水人口达到67.58万人,农村通水率为95%,实现了供水工程经济实用,项目运作高效。
兖州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采用“水表联户”,将各用水户的水表移至户外,统一设置,统一管理,农村集中供水统一水价,统一收费,开创了现代化收费管理系统新模式。
井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采取相应的保护和限制措施,目的是让有限的地下水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井是水利建设中的一部分。纵观井的发展史,从土井、砖石井、陶管井到机井,从井主要供饮用而成为生命之源、生产之需、生态之基的重要水源,井在济宁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