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富民兴市之本,跨越发展之源。
去年5月19日召开的全市万人动员大会,掀起了济宁市新一轮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的大潮。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下,全市上下不断创新举措、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广大创业者和企业家解放思想、奋力开拓,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实力增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贡献提升的良好局面。据统计,1至9月份,全市新增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类民营经济市场主体31697户,提前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年新增市场主体3万户的目标。全市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6279.6亿元,增长13.8%;增加值1712.2亿元,增长14.8%,占全市GDP的67%。全民创业已成为我市加快发展的主力军、增收富民的主渠道,推动全市经济加速转型加速器和跨越崛起的重要支柱。“全民创业是发展之基、富民之本、强市之路,民营经济是活力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其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在今年召开的全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平昌铿锵有力地表示,“当前济宁正处在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加速跨越崛起的关键时期,全市各级要坚定不移地把民营经济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掀起全民创业的热潮,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汇聚民力、发挥民智,放手放胆让孔孟之乡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全市人民的财富源泉充分涌流,让济宁大地成为鲁西最富生机的创业热土、最具活力的发展高地。”
和风送爽金果飘香
今年以来,可以说是经济领域困难挑战和各种不确定因素较多较大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民创业是发展的第一要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这一理念,已成为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基本共识。连续两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推进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会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对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工作实行分工负责、分线作战的工作要求,将这项工作纳入市委16条重点工作线当中,进一步形成了推进合力。6月29日,我市再次召开20万人大会,对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这项工作进行再发动再部署,并采取电视直播形式一直开到基层村居,将会议精神一贯到底,配套出台了6放30条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意见,印发了200多万份《专刊》,把新的扶持政策送到千家万户。7月21至25日,我市又组织近50名骨干民营企业负责人赴江浙的南通、台州、温州和杭州萧山考察学习民营经济发展经验,帮助企业家拓视野、提境界。同时,市电台、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大媒体密集解读政策、访谈领导、宣传典型,广泛激发创业热情。通过内呼外应,多措并举,全市上下进一步兴起了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潮,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创业有功、致富光荣”的社会环境。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全民创业热潮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喜人局面,民营经济支撑能力更加凸显。1至9月份,全市中小微企业发展到4.1万户,实现营业收入4534.3亿元,增长16.7%;增加值1203.3亿元,增长15.7%;上缴税金132.5亿元,增长18.3%。其中全市规模中小企业达到1601户,较年初净增246户。1至9月份,全市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6279.6亿元,增长13.8%;增加值1712.2亿元,增长14.8%,占全市GDP的67%;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06亿元,增长21.1%,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1%;实现出口21.2亿美元,增长7.3%,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8%;上缴税金213.3亿元,增长13.1%,占全市国地税总收入的59%。两家民营企业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大关,9家企业入选2012年度“山东民营企业100强”,民营经济成为我市经济的主要增长极。
目前,全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已发展到23个,其中过200亿元的2个,过100亿元7个,过50亿元的18个。特色产业镇、特色专业市场规划建设稳步推进。创业基地建设力度逐渐加大,目前全市共认定市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20家,其中6家被认定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辅导基地,总建筑面积达272.9万平方米,总投资46.3亿元,入驻企业户数6197户,吸纳就业人员3.29万人,实现利税5.5亿元。全市各类社会化服务机构已达378家。我市最大的中小企业综合性社团组织济宁市中小企业协会已批准成立,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发展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措施得力保障到位
“政策放到底、服务做到位”是我市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成功之处。着力发挥政策的引领扶持作用,强化优化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成为了我市培育中小企业的“生命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连续推出多项鼓励支持引导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市级财政设立中小微企业专项扶持资金达1亿元。突出注册登记“一放到底”,投资领域“非禁即入”,服务企业“多措并举”,载体建设“突出扶持”,发展要素“全力保障”,发展环境“着力优化”6项创新性举措,为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力的政策支持。在今年的推进大会上,市政府还要求水利、国资委等10部门制定民营资本进入相关领域的具体配套细则。随着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子越来越宽,发展的层次也越来越高。济宁发展民营经济的做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给予的充分肯定。
通过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门槛最低、扶持力度最大的“政策洼地”,我市的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非禁即入”、工商登记“零收费”、注册资本“零首付”、市场准入“零门槛”等做法深受群众认可。深入开展“双评”活动,实行投诉举报和企业监测点制度。推行服务企业“特派员”制度,鼓励机关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一对一帮促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服务。推广企业“宁静生产日”制度,每月1至25日,除安全、消防、环保组织的检查外,其他任何部门不得进入检查。同时,把各职能部门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作为评价部门工作效能的重要内容。通过优化发展环境,私营业主对政府部门的满意率逐步提高,创业积极性持续激发。
完善服务企业的要素支撑,给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完善人才素质提升服务,实施了企业管理和人才培训“双百千万”工程是我市全民创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又一动力。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财务管理、创业辅导、信息化、人力资源、金融等各类专题培训179班次,受训人员达16000人。开设了“民营经济大讲堂”,每周六邀请国内权威专家、高层领导解读法规政策、传授专业知识。目前已培训企业人员3000余人。完善企业融资能力提升服务,深入实施“金融助推千家中小企业发展计划”,入库企业已达2400多家,融资满意度达50%以上。全市有49家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性)担保机构,年担保承载力已达70多亿元。创新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引进的浙江中小企业“全球网”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即将落户济宁,与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融资对接合作平台正在有效运作,组织发行规模近5亿元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已进入尽职调查阶段,力争明年初正式发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提升服务,在全市选择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自主创新,提高其研发能力和水平。目前全市市级以上“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达到27家,其中省级11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均在5%以上,科技、人才效应在中小型企业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着力提升民营经济载体建设水平,形成支持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发展的合力是全民创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因素。我市大力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计划”,培植壮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加快完善服务功能。各县市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规划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并将加快实现与国家、省公共服务平台对接互通。在支持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上,各级都建立了分管领导负责的联席会议制度,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服务的工作机制。市、县两级直接服务民营经济的部门,主动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公开服务标准,公开工作流程,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市委市政府对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工作实行单独考核单独表彰,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专项督查范围,确定每年召开一次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发展表彰大会,对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隆重表彰。
瞄准目标再创新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扩大存量、做好增量、壮大总量、提升质量是推动我市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的关键所在,面对新的形势任务,我市将继续以推进全民创业为抓手,以促进中小微企业扩量升级为着力点,以民营经济跨越发展为目标,确保全民创业、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三驾马车”快马加鞭齐头并进,在打造济宁经济升级版中发挥更大作用,实施好一个工程、抓好两项突破、突出三个重点、强化四项服务成为了我市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活力的重点举措。
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扩量升级工程。继续抓好“百家成长千家培育”,选择300家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中小企业由市重点扶持;选择1000家有发展潜力、优势特色明显的中小企业由县市区重点培育。继续抓好“四升一群”,全年新增微型企业6000户以上,微升小企业1000家、小升中企业1000家,培育发展年营业收入过200亿元的高等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同时,重点培育300家规模以下工业中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力促全市中小企业形成梯次结构、滚动发展的格局,实现中小企业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
抓好两项突破。一是在科技创新上求突破。开展以“一企一技术”为重点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实施“三百工程”,鼓励100家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支持100家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协作配套,扶持100家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自主创新。二是在提升企业素质上求突破。加大初始创业的培训,组织实施好创业培训计划,让有创业愿望的创业者都能享受到公益性创业培训。组织实施好中小企业“百、千、万”培训计划,对百名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家,有计划地送到著名高校进行培训;对千名企业经营者和高管人员,分期分批地送到我市高级职业院校培训;对万名企业管理人员由各县市区及企业按照全市培训计划,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
突出三个重点。重点抓好创业氛围营造,利用新闻媒体,多角度、全方位、大力度地宣传市委、市政府鼓励支持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创业典型,部门服务措施。在全社会多个层面形成凝聚全民创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重点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用足用好我市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重点抓好督导考核,会同市委市政府督查部门对各级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核实,进行通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强化四项服务。一是着力抓好融资服务。积极协调银行金融机构,加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扎实开展“金融助推千家中小企业发展活动”,加快“全球网”融资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支持引导中小企业通过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信托投资、股权托管、企业上市等方式融资。二是强化市场开拓服务。积极搭建中小企业市场开拓、招商引资平台。组织有招商意向的中小企业到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大型产品经贸洽谈、科技博览、展览展销、合作交流等活动。三是搞好载体建设服务。培植壮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加大扶持产业龙头企业,拉长加宽产业链条,提高产业聚集度。规划建设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小微企业创业园区、创业基地。加快推进市、县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尽快形成与国家、省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网络。四是做好环境优化服务。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反映企业发展诉求,帮助解决困难问题。积极协助纪检监察部门开展好100家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监测点的监测工作。继续协助政协机关开展政协委员、经济专家进企业巡诊服务活动,帮助中小企业强身健体,攻坚破难,再创新高。
创业之火燎原孔孟大地,发展成果惠及百姓苍生。在踏上致富路、追寻中国梦的征途中,全民创业热潮正强劲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