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特有的精神品格,是植根于城市的历史、体现于城市的现实、引领着城市的未来、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灵魂。提炼和确立城市精神的过程,既是挖掘城市历史沉淀、梳理风情类别、传承优良文化、丰富再造全新理念的过程,更是发挥城市市民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的过程。
城市精神提炼工作是一个难度极大的精神文化活动,如果表术语定位不准、特色不足、内涵不深、抽象空洞,偏离了所在城市的尺度,就难以避免“千城一面”,为此,笔者认为,提炼活动应首先从基本的理论方法和要求层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特色定位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在向外展示它的人文与自然风貌的同时,展现出来的独特的、内在的风韵。城市精神的“源”,来自于城市所在区域传统的人文精神。传统人文精神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经大浪淘沙式筛选而逐渐积淀形成。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民众在漫长的文化创造活动中形成的欣欣向温的精神品格和气质,是区域内民众精神的胎记,是维系区域内民众关系的精神纽带,是滋润儒家道德文化的土壤,是本区域城市精神形成的基因,也是提炼所在区域精神最主要的文化之“源”。因此,在提炼济宁城市精神的活动中,一定要把渊源有自、源远流长、在百姓日用间影响最大、最具特质的传统人文精神元素提炼纳入进来,作为主色调,才能独树一帜。城市精神并非唯大唯美,也不是盲目跟风、追风,重要的在于彰显独特价值,做到本土、本真,独特、独有。
时代元素
城市精神作为一个区域民众特有的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其基本形态一定会比较稳定地反映在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同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的时期叠加新的内容,因此,济宁所在区域民众当下呈现出的精神新特质,也应成为提炼的重要“原材料”。如果把传统人文精神元素比作“源”,时代元素则是“流”,惟“源”与“流”之间良性互动,在时代历史长河中不断增添新的精神活水,形成传承文明、激励当下、关乎未来的新的价值元素,城市精神才能前驱来路,登高望远,引领未来。要特别指出,城市精神有别于城市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别于规范行政道德的内在要求,有别于城市形象宣传语,有别于县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精神文化,当然,它们与城市精神有着一定的联系,从不同方面丰富了城市精神的内涵。
注重互补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品格特征,是从这个城市中人们共同性格、气质和风貌中凝练出来的最优良的部分,但同时我们也要理性地分析。基于特殊的文化心理、特有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倾向,任何城市所在区域民众在品格特征方面都会暴露出带有普遍性的缺点,城市精神可以针对这些缺点进行批判和矫正,从而起到优化所在区域民众精神结构的作用。因此,在提炼活动中,要尽可能地将一些建设性、互补性的精神元素嵌入进来,引领城市形成褒奖进步、摒弃落后的社会舆论氛围和追求卓越的群体意识。
兼容并包
城市精神如果缺失了地域特色,就难于被所在地域民众认同和接受,也难于落地生根,更难于存续发展。但是,在物质文化交流、交融日益频繁的时下,任何一个城市的文化都不可能独立发展、“独善其身”,都需要从外来中汲取新鲜血液,因此,在提炼活动中,既要坚持“以我为主”,又要善于“兼容并包”。
大众情怀
城市精神不是“精英精神”,也不是高调的圣人伦理,它与所在城市的大众心灵需求、生活样态与生存环境存在很高程度的关联性,因此,在提炼济宁城市精神时,要避免“曲高和寡”,而要注意将“以人为本”、“和谐幸福”等价值理念贯穿于城市精神及其培育凝练过程的始终,让大多数民众能在不同的层次和意义上求得认同,毕竟,城市精神的核心使命在于通过表述语的社会化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对民众发挥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调适与辐射等功能,而表述语要深入人心、春风化雨,就必须首先得到社会的认同与群众的认可。
精炼达雅
在这方面,古代儒家是个很好的范例,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就是中国古代最经典的表达范式。作为孔孟之乡,孔子儒家的人文气质与千百年来所在区域民众精神的总体风貌有着天然的血缘近亲关系,对于这些精神遗产,我们拥有一定的本土独享性,因此,在提炼过程中,要敢于把经世致用作为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总的看,对于提炼出来的济宁城市精神,要通俗达雅、便于传播,做到精炼、精辟、精道,本土、本真、本色,独家、独到、独有,使之真正地融化在百姓大众的性情心理中,从而形成有助于凝聚城市民众人心的深长久远的品牌式传播效果。(作者系市委讲师团教授,本文为济宁市社科重点规划项目“新时期济宁精神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