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去年秋天,一场来自孔孟之乡的大型现代戏山东梆子《圣水河的月亮》给省城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演员铿锵有力的唱腔,加上别出心裁的舞美和服装设计,在近2个小时的演出中,历山剧院内掌声不断、叫好声此起彼伏。此后,该剧成功入围“十艺节”山东省重点推荐剧目,代表山东参加“十艺节”文华奖角逐。除了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对济宁市来说《圣水河的月亮》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的“出生”正值济宁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之时。
改革前,济宁市共有国有文艺院团11个,其中包括市杂技团、市豫剧团(市山东梆子剧院)、市吕剧团(市艺术团)3个市直院团。另外还有声远舞台、济宁剧院、人民剧院(运河音乐厅)3个市直剧院。长期以来,国有文艺院团打造和推出了大量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精品,一批优秀文艺人才和剧目脱颖而出,先后获得“文华奖”、“群星奖”、“梅花奖”、“金狮奖”等国际、国家级文化大奖20余个、省级文化奖项100余个,《运河老店》、《福星临门》、《孝贤闵子骞》等一批戏剧、影视剧、杂技节目获省以上“精品工程奖”,为济宁市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演艺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国有文艺院团原有体制机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薄弱,适应市场的能力低,大多数院团欠账多、包袱重,发展后劲明显不足。”济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济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长征说,济宁的国有文艺院团到了不得不改、不改不活的地步。2012年8月,济宁市出台了国有院团改革实施方案,同年9月济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市直3个院团“变身”为集团旗下的3个子公司———市杂技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市山东梆子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和市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而3个市直剧院则组成剧院经营管理部,由演艺集团统一管理。由此,原有文艺院团各自为阵的发展瓶颈被打破,文艺院团在市级层面得到资源优化,随着今年演艺集团加入山东演艺联盟,与全省演艺资源之间的共享得以实现。“洗牌式”的改革反映到文艺作品上是叫好又叫座的回报。周长征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戏剧作品常常是创作、拍戏、评奖、休息,产品获奖后就被束之高阁。而改革之后的新机制要求产品必须瞄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演艺集团大力推进精品创作,自由品牌的演艺产品迅速增加。山东梆子剧院公司仅用半年时间就打造了《圣水河的月亮》和《双面人生》两部精品剧目;艺术团公司计划创造一部以反映运河文化为主题,集音乐、舞蹈、曲艺、杂技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剧目;杂技演艺公司逐渐改变以往节目陈旧、形式单一的局面,演出剧目日益丰富和完善。谈起今后产品创作,周长征介绍,“我们将由单一的剧目逐渐向综合性舞台剧、影视作品、艺术衍生品研发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硬件设施方面,剧院纷纷改头换面。济宁市艺术团的练功房从低矮、潮湿,面积仅60平方米的车库搬进了宽敞明亮,面积近200平方米的专业场地;声远舞台投入近2000万元,实施了内部升级和外部接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并增加了1600平方米的功能用房……这样做直接带来了各剧场演出场次的明显增加,今年第一季度,3个剧院创收达115万元。
作为国有演艺文化企业,政府对演艺集团加大了扶持力度,但扶持方式由原来的“养人”变为“养事业”,根据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每年拨付一定数额的扶持资金以及350万元惠民演出经费。演艺集团人力资源部的王磊告诉记者,“改制后,演出机会和收入比过去翻了几倍,只要想干事、能干事就能站在前台,极大提高了职工积极性。”过去3个院团每年下乡演出总计不到100场,改革后,仅今年第一季度,“千场大戏进农村”惠民演出已近200场,比往年同期演出场次高出10倍。
相比院团改革,济宁市影院转身较早。2007年,济宁电影公司全面完成企业改制,在原有股份的基础上,扩充股本668万元,公司除了拥有济宁影城外,还发展多种经营,成立了影视宾馆、孔孟文化旅行社、济宁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等经营实体。由济宁京杭传媒有限公司投资的上河影城,依托运河城一站式购物的环境优势,采用先进放映设备,精心选片、备片,为观众营造出舒适的观影享受,票房收入逐年提高,从2010年347万,发展到2012年1198万,三年增长了2倍。作为济宁市影院发展双翼的两家影院,与演艺集团济宁市唯一的国有文化演艺企业,正上演着夕阳产业向朝阳产业华丽转身的大戏。
记者感言文化强市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支撑,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相辅相成。作为济宁市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文艺院团通过改革,发展活力得以充分释放,呈现出“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局面,实现了小变大、死变活、弱变强,而影院的发展升级,对引领文化消费时尚、满足大众精神文明需求宜有着鲜明作用。影剧院改革这一顺应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举措,必将提升济宁市文化实力,促进全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