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的济宁寒风习习,而中区机关招待所三楼的会议室里却洋溢着热烈的气氛。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产业规划评审会正在这里举行。评审专家组云集了多位国内著名的文化产业专业人士,他们包括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育济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于化民教授,山东省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东,山东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刘显世,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三江大学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阎玉刚,首都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系主任李艳等。一个区的文化产业规划评审会能够汇聚如此众多的专家学者,这本身就有点不同寻常。
与其说这是一个评审会,毋宁说它更像一个对中区文化产业的“把脉会”、建言献策会。简明扼要地对规划进行点评之后,评审专家的论述重点转移到了对中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看法上。本来评审主持王育济教授规定了每人10分钟的发言时间,但由于评审专家发言极为踊跃,时间只得不断延长,原定4点结束的评审会一直推到6点才结束。这样的场面显然是市中区区长秦存华最乐意看到的。整场评审会,他始终在静静地听,默默地记,脸上的表情则如过山车般不断变化,一会儿欣喜,一会儿忧愁。
形势“催生”的规划
短短几年间,文化产业的星星之火已在神州大地形成燎原之势,文化产业一词也迅速成为社会上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五花八门的文化产业规划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中区眼下正处在这样的节点上。
形势喜人,形势逼人。这几年,市中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花了不少的气力,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全区已初步形成了涵盖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网络文化、图书报刊、印刷出版、文化娱乐、旅游服务、文化传媒以及艺术培训等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门类。文化企业迅速增多,资产规模快速膨胀。截至今年6月底,全区共发展文化产业单位1180家,从业人员3.2万人,资产总额达到6.94亿元,年实现税收1500万元。尝到了甜头的中区人开始谋划文化产业更大的发展,制作一份符合中区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实际上,市中区并不是第一个想“吃螃蟹”的,仅济宁地区就有曲阜和嘉祥两个县市走在了他们的前头。相比周边的曲阜、邹城、梁山等地,市中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并没有多少资源优势可言,如果在发展思路上走了弯路,浪费了宝贵的发展机遇,那么用不了多长时间市中区就很可能成为整个济宁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洼地”。这样的局面显然不是中区人想看到的,一份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呼之欲出。
今年5月,市中区委、区政府正式委托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帮助起草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短短几个月间,规划编制组先后四次来济宁实地考察,六易其稿,最终形成了评审会上的《济宁市市中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规划提出的“一带、二园、六街”的文化产业整体布局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所谓“一带”是指运河越河合围文化产业集聚带;“二园”是指南池公园和运河文化湿地体验中心;“六街”是指太白路商业文化街、古槐路历史文化街、建设路休闲娱乐一条街、江南文化美食街、柳行路伊斯兰风情街、火炬路商务休闲街。一份中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布局图清晰呈现在世人面前。
名家学者为中区文化产业“把脉”
由于评审组专家来自全国各地,为了能够让他们对市中区的文化产业现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评审会召开的前一天,市中区专门组织安排专家组成员到相关文化古迹和场馆进行了参观。一路上,专家们不住地惊叹,不住地唏嘘。正是这场看似不起眼的参观促使他们在第二天的评审会上打开了话匣子。
作为一名由济宁走出去的学者,社科院于化民研究员首先发言,他说,虽然市中区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深厚,但总体而言较为散乱,亟需整合。运河文化是中区的核心文化,但在整理、发掘运河文化方面中区做的还远远不够,许多散落于民间传说和地方方志的文化资源长期不受重视,同时,一些重要的文化古迹也因得不到及时修缮而破落、损毁。另一方面,宣传推广的力度也不够,许多富有运河文化特色的资源,如吕家大院、玉堂酱园等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首师大李艳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时代是一个宣传的时代、营销的时代,要想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就必须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省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东则对 “运河之都·济宁中区”的城市品牌存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一个地方的城市品牌必须突出该地最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决不能泛泛而谈。“运河之都”虽能较为准确的反映中区的文化特色,但“济宁中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不应该出现在城市的文化口号中,他建议换一个体现中区资源特色、产业特色的词汇。
针对市中区文化旅游业规划性较差的状况,李艳教授提出了“旅游季”的概念,即建议市中区按照不同季节整合整个中区的文化旅游项目,这样既有利于形成消费期待,也有利于产品的打包营销;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三江大学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阎玉刚则强调,应该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扎实抓好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的发展,让客人吃在中区,住在中区,休闲娱乐在中区。
省文化厅产业处处长刘显世认为,搞文化产业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他说,任何地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符合当地实际,不能贪多求全,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对于市中区而言,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和节庆业是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应集中力量将其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效应;而对于文博会展业、动漫产业等对人力和财力要求较高的方面则应较少参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育济教授建议市中区应树立大文化产业概念,跳出中区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区域间联动。他认为,只有打破狭隘的区域界限,加强区域间联动,实现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的文化产业资源整合,才能不断把文化产业这块蛋糕做大,共享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成果。例如,市中区可以主动牵头,加强与运河流域其它城市如杭州、淮安之间的联系,轮流举办运河文化节,将文化产业的链条延伸至整个运河流域,使大运河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产业“黄金水路”。
如今,市中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蓝图已在,众多专家学者也为其发展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无疑,市中区的文化产业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上,但未来的路依然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