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曾经是一座默默无闻的中等小县,一个处在济宁锅底的边缘小城。就在五年前,这里没有一家投资规模过5亿元的企业,没有一个现代化的园区。五年间,它悄然蝶变、华丽转身,上演了洼地崛起的精彩一幕。
大项目:强力推进
“金乡经济欠发达,欠就欠在产业,重点欠在工业”。这一点,金乡人始终清醒,难就难在如何突破,从哪里突破?
突破大项目是赶超发展的核心之举。在金乡,有一个雷打不动的调度会,那就是每周日晚上召开的大工业运行暨重点工程项目调度会,县级四大班子领导全部参加,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百项工程”对金乡干部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们按照储备、签约、开工、推进、竣工、提升、创建等环节,对项目进行分类,深入开展“大项目突破年”和“为企业排忧解难”活动,强力实施工业项目“攻坚会战”行动,全县项目推进如火如荼。从开始实施至今,项目数量一年超过一年,2013年“百项工程”就达到了346个,总投资1492亿元。
金乡始终相信,大项目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带动能力巨大,可以催生一个园区,拉动一县经济,带富一方百姓。2008年,民生焦化项目的奠基结束了金乡没有10亿元以上大项目的历史。这几年,全县上下聚力突破大项目,共计新上过亿元工业项目62个,投资14亿元的梅亿邦赛电车、25亿元的如意工业园、38亿元的黑猫炭黑、51亿元的凯赛生物、52亿元的盈德气体相继落地建设。目前,这个县在建、续建投资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达到92个,总投资283亿元,其中5至10亿元5个,10亿元以上6个。
工业园区:三足鼎立
对于初次到济宁化学工业开发区的人来说,烙印在脑海里的只有一个词:震撼。谁能想到鲁西南一个欠发达县,能诞生这样一个现代化的一流化工园区。
之前这里十年九涝,被当地称为“金北涝洼地”。2009年,我市决定成立一个专业化工园区,作为济宁化工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承载区。面对激烈竞争,金乡以一个民生煤化项目为依托,率先完成了23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率先启动了路网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了济宁化工区的成功落地。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园区成立之初,就与上海化工区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借鉴“五个一体化”的开发建设理念,实施高标准配套。目前,热电、污水处理、供水、天然气、输变电、防洪排涝、管廊管网、人工湿地等工程已全部投入使用,为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四年来,一批高端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建设、投产、达效,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亿元,济矿民生煤化、兖矿科蓝凯模特、阳光化学、如意工业园相继投产达效,总投资141亿元的凯赛生物、黑猫炭黑和盈德气体三大龙头型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总投资近200亿元的煤制乙二醇、青岛博尔玛、石墨烯等项目也将陆续签约,预计2013年底,全区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和化工园区同时揭牌的还有济宁食品工业开发区,该开发区先后引进了中纺、雨润、稻香村、首农、翱兰等35家国内外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和黑马纤蒜、源治阿胶、美国益宝生物等7家生物科技企业,雨润集团、广药集团、中纺集团、晟豪物流无水港等一批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国家级精品食品园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园区的形象已经初步显现。再加上原有的省级金乡经济开发区,金乡工业承载的大平台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目前,该县按照“产城一体、县域园区”的理念,以化工园区、食品园区、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八个重点镇街创业园区为基础,正在着力打造近20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千亿产业园区。
秘诀:向市场“要钱”
金乡的“干成事”始终与“找到钱”紧密相连。一位化工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十几个亿的基建投入,财政的钱不到十分之一。那十分之九从何而来?“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走市场化之路。”
思路一变天地宽。供热、供气、供水,污水处理、管廊管网、码头物流,甚至道路绿化,等等这些,在金乡均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建成运营的。“公共管廊共投资近7亿元,作为新成立的园区,建设资金如何保证,投资成本能否收回?”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化工园区总工程师苏宪润。“公共管廊就如园区的高速公路,企业在上面架设管道就如行车,园区是要收取一定费用的。我们把收费权交给承建企业若干年,期间由企业建设、管理和维护,随着入驻企业的增加,不仅很快就可以收回成本,还可以为园区创造不少额外收入。”
先进的融资模式,让记者不仅解开了疑惑,更感叹金乡干部的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