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今年年初,济宁市鱼台县出台了《关于2013年突破特色农业产业扶持办法》,旨在推进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具体的扶持内容与标准方面,重点关注了优质大米品质提升工程、毛木耳产业升级工程以及杞柳产业园区建设工程。时过数月,这一战略性政策的实施情况如何,在这炎热的夏季,记者采访到陈堂村的有机大米生产基地以及李集村的木耳养殖基地,由此带您探访下“鱼米之乡”———鱼台县的别样“农业情怀”。
截至目前,鱼台全县毛木耳种植面积5000余亩,生产能力达2.5亿余袋,年产毛木耳250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近6亿元。全县发展了振南、红草湾、照连、金收等19个木耳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5200多户,形成了“产前信息交流、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市场销售”经营模式。
农户:要想富,还得种木耳!
320户中120户种植木耳、年种植1300万袋
记者首先来到了济宁市鱼台县滨湖街道李集村,见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培忠。据他介绍,李集村种植木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年前,从1998年的零星几家种植,发展到如今全村320户中有120多户以木耳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规模化木耳种植大棚168个,用李培忠的话讲就是“全村有地的都种木耳了,种木耳的都发了。”
记者随即来到木耳种植大户李刚家,他家拥有木耳大棚3座,今年种植了15万袋木耳,估计年净利润能达到15万元。“这可比种庄稼地赚的多多了,也比出去打工强多了!”48岁的李刚乐呵呵地说。“虽然去年7月12日的一场大风,几乎把全村人的木耳大棚全部掀翻,但村民还是扶起棚子接着干。幸运的是,今年赶上了木耳的好行情,干木耳的收购价达到了每斤11元。”李培忠介绍说,“合到每个菌袋可以净赚1元钱,一个大棚差不多能种5万袋左右,所以种木耳的人家年收入都不错。”
据介绍,李集村生产的木耳,因为口感纯正,菌体肥硕,现在远销枣庄、河南、重庆、福建等地,粗略估计,今年全村种植木耳1300万袋。
小木耳里蕴含“大学问”
谈起种木耳的诀窍,害羞的李刚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滔滔不绝讲个不停。李刚首先向记者介绍了木耳种植的“门道”:大棚木耳种植,一年可以出4至5茬,从每年的3月到8月,平均40至50天出一茬;每年过完年,从木耳专家李华那里买来菌种(每袋1.6元左右),回来再发菌室里经历40天左右的发菌,将黑色的菌种发成白色的菌体;随后,与玉米芯、木屑、棉壳、石灰等混合,装入菌袋。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程序———上锅蒸,其实就是杀死除木耳菌以外的杂菌;经过在杀菌室里12个小时的不间断蒸汽杀菌后,便可以将原来的菌袋分装成25袋新菌袋;随后,把分装好的菌袋放入维持20至25摄氏度的发菌室,一切顺利的话,一茬接一茬的木耳就可以生长而成了。“‘蒸’这个步骤最为关键,需要不间断的看着。如果在蒸的过程中,进入了其他杂菌,这锅木耳就算费了。”李刚说,“除了这,日常的维护也很重要,我们两口子每天都不闲着,给木耳浇水、除杂草、调整大棚的温度,反正不闲着。”
劳动强度大急需机械化作业
交谈着,李刚的妻子张传俊浇水回来,李刚赶紧让出椅子,让妻子坐下:“这才是我家的技术大拿,没有她,我家的木耳种不了那么好。”据张传俊介绍,别看他家种得多,付出的也多,每天就是浇水、采木耳,机械式的工作不仅枯燥,更是辛苦。“每年,我们都要雇佣很多工人,‘蒸’ 的时候人最多,要17、18个人左右,每人每天50多元的工资,连续工作30多天就是3万多元的开销。除此之外,日常也需要雇人,现在是采木耳的时节,也雇佣了5个人,开支也不少。”张传俊说,“现在,我一点扩大种植规模的意愿都没有,主要就是太累了!要是浇水能实现机械化多好,工作就能轻松多了。”
据李培忠介绍,村里的木耳合作社,最近也请来了外地的种植专家,探究机械化实施的可能性,但效果不明显,花费也大。所以,如何提高木耳种植机械化的使用率,成为李集村木耳种植规模化的瓶颈。
政策链接:毛木耳产业升级工程
鱼台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毛木耳生产基地,为把毛木耳产业做大做强,该县决定对毛木耳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进行扶持奖励:
1.毛木耳标准化生产园建设。改建一处100亩以上集中连片标准生产园的,扶持奖励建设主体20万元;新建一处100亩以上集中连片标准生产园的,扶持奖励建设主体35万元;
2.毛木耳深加工。投资强度在不低于行业投资标准的条件下,投资主体除享受现有的鱼台县招商引资政策外,凡年内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000至3000万元、3000万元以上的再分别给予50万元、80万元的扶持奖励。
大米产业培养了一批“职业农民”
“鱼台大米不是加工出来的,而是种植出来的”,从选种、选地、水源、肥料,到插秧、施肥、收获、包装销售……在近乎“苛刻”的条件下,鱼台庄稼地里走出一条高端路线,优质大米每公斤售价高达100多元!如今,鱼台大米跻身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大米产业迅速发展,也带动了一批家庭农场并培养起“职业农民”。
稻田安装摄像头“现场直播”打品牌
眼下,在鱼台县王鲁镇陈堂村丰谷米业有限公司承包经营的绿色大米种植基地,稻田内插着粘虫板,稻田上方覆盖着一大张防虫网,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从选地、选种、施肥、播种,到除草、病虫害防治、收获、晾晒、加工储藏,都要按照近乎‘苛刻’的标准。”负责人刘宝启介绍。
记者在丰谷米业大米种植基地看到,和普通的稻田不同,这片稻田周围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摄像头。在稻田安装摄像头,刘宝启说这是他独创的促销方式。原来,为了应对因食品安全问题频出而引发的消费者对食品企业信任危机,打响鱼台大米的绿色品牌,刘宝启才想到推出此招,一方面在稻田安装摄像头,另一方面在超市等各大卖场大米专柜前摆出电视机,通过网络传输,进行“现场直播”。“这边是我们引进的优质稻米、进行有机大米转换;那边地里种的是红米、绿米、紫米等特色大米。今年,我们又刚刚开展特色养殖,在稻田里养甲鱼、螃蟹。”刘宝启介绍,基地内生产的大米在2011年获得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2013年转换期结束获得有效认证后,将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家庭农场兴起 回乡当起“职业农民”
2009年,“鱼台大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随着“鱼台大米”名声建起,丰谷米业一跃成为龙头企业,大米销售额不断攀升。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通过免费发放有机肥、出资建造沼气池等措施,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与此同时,龙头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又带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共同发展。例如,为了维护普通农民的利益,丰谷米业总是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标准进行收购。今年,丰谷米业向广大农民给出的收购价,每斤又比市场价格多了0.2元。
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承租农民的土地,支付给农民租赁费之后,又聘请当地这些种粮能手为公司员工,在公司的种植基地里上班,每月按时发放工资。农民像城里的白领一样,当起“职业农民”。公司里有育秧机、插秧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各种大型机械,农民按时上班,科学化种田、机械化种田、规模化种田,比原来轻松,挣得也不少。
刘宝启介绍,除了通过公司加农户模式,发展壮大“职业农民”模式外,今年,公司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吸纳发展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每户家庭农场的稻田以50亩为例,公司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实行标准化种植和生产加工一体化经营,最后实行统一销售,带动扶持个人共同致富。
政策链接:优质大米品质提升工程
依托丰谷有机大米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建设万亩优质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凡基地占地300亩及以上,符合有机稻米生产环境要求,且基地内严格按照有机水稻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种植,对建设主体,每亩给予300元的资金扶持奖励。
截至目前,鱼台全县毛木耳种植面积5000余亩,生产能力达2.5亿余袋,年产毛木耳250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近6亿元。全县发展了振南、红草湾、照连、金收等19个木耳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5200多户,形成了“产前信息交流、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市场销售”经营模式。
农户:要想富,还得种木耳!
320户中120户种植木耳、年种植1300万袋
记者首先来到了济宁市鱼台县滨湖街道李集村,见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培忠。据他介绍,李集村种植木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年前,从1998年的零星几家种植,发展到如今全村320户中有120多户以木耳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规模化木耳种植大棚168个,用李培忠的话讲就是“全村有地的都种木耳了,种木耳的都发了。”
记者随即来到木耳种植大户李刚家,他家拥有木耳大棚3座,今年种植了15万袋木耳,估计年净利润能达到15万元。“这可比种庄稼地赚的多多了,也比出去打工强多了!”48岁的李刚乐呵呵地说。“虽然去年7月12日的一场大风,几乎把全村人的木耳大棚全部掀翻,但村民还是扶起棚子接着干。幸运的是,今年赶上了木耳的好行情,干木耳的收购价达到了每斤11元。”李培忠介绍说,“合到每个菌袋可以净赚1元钱,一个大棚差不多能种5万袋左右,所以种木耳的人家年收入都不错。”
据介绍,李集村生产的木耳,因为口感纯正,菌体肥硕,现在远销枣庄、河南、重庆、福建等地,粗略估计,今年全村种植木耳1300万袋。
小木耳里蕴含“大学问”
谈起种木耳的诀窍,害羞的李刚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滔滔不绝讲个不停。李刚首先向记者介绍了木耳种植的“门道”:大棚木耳种植,一年可以出4至5茬,从每年的3月到8月,平均40至50天出一茬;每年过完年,从木耳专家李华那里买来菌种(每袋1.6元左右),回来再发菌室里经历40天左右的发菌,将黑色的菌种发成白色的菌体;随后,与玉米芯、木屑、棉壳、石灰等混合,装入菌袋。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程序———上锅蒸,其实就是杀死除木耳菌以外的杂菌;经过在杀菌室里12个小时的不间断蒸汽杀菌后,便可以将原来的菌袋分装成25袋新菌袋;随后,把分装好的菌袋放入维持20至25摄氏度的发菌室,一切顺利的话,一茬接一茬的木耳就可以生长而成了。“‘蒸’这个步骤最为关键,需要不间断的看着。如果在蒸的过程中,进入了其他杂菌,这锅木耳就算费了。”李刚说,“除了这,日常的维护也很重要,我们两口子每天都不闲着,给木耳浇水、除杂草、调整大棚的温度,反正不闲着。”
劳动强度大急需机械化作业
交谈着,李刚的妻子张传俊浇水回来,李刚赶紧让出椅子,让妻子坐下:“这才是我家的技术大拿,没有她,我家的木耳种不了那么好。”据张传俊介绍,别看他家种得多,付出的也多,每天就是浇水、采木耳,机械式的工作不仅枯燥,更是辛苦。“每年,我们都要雇佣很多工人,‘蒸’ 的时候人最多,要17、18个人左右,每人每天50多元的工资,连续工作30多天就是3万多元的开销。除此之外,日常也需要雇人,现在是采木耳的时节,也雇佣了5个人,开支也不少。”张传俊说,“现在,我一点扩大种植规模的意愿都没有,主要就是太累了!要是浇水能实现机械化多好,工作就能轻松多了。”
据李培忠介绍,村里的木耳合作社,最近也请来了外地的种植专家,探究机械化实施的可能性,但效果不明显,花费也大。所以,如何提高木耳种植机械化的使用率,成为李集村木耳种植规模化的瓶颈。
政策链接:毛木耳产业升级工程
鱼台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毛木耳生产基地,为把毛木耳产业做大做强,该县决定对毛木耳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进行扶持奖励:
1.毛木耳标准化生产园建设。改建一处100亩以上集中连片标准生产园的,扶持奖励建设主体20万元;新建一处100亩以上集中连片标准生产园的,扶持奖励建设主体35万元;
2.毛木耳深加工。投资强度在不低于行业投资标准的条件下,投资主体除享受现有的鱼台县招商引资政策外,凡年内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000至3000万元、3000万元以上的再分别给予50万元、80万元的扶持奖励。
大米产业培养了一批“职业农民”
“鱼台大米不是加工出来的,而是种植出来的”,从选种、选地、水源、肥料,到插秧、施肥、收获、包装销售……在近乎“苛刻”的条件下,鱼台庄稼地里走出一条高端路线,优质大米每公斤售价高达100多元!如今,鱼台大米跻身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大米产业迅速发展,也带动了一批家庭农场并培养起“职业农民”。
稻田安装摄像头“现场直播”打品牌
眼下,在鱼台县王鲁镇陈堂村丰谷米业有限公司承包经营的绿色大米种植基地,稻田内插着粘虫板,稻田上方覆盖着一大张防虫网,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从选地、选种、施肥、播种,到除草、病虫害防治、收获、晾晒、加工储藏,都要按照近乎‘苛刻’的标准。”负责人刘宝启介绍。
记者在丰谷米业大米种植基地看到,和普通的稻田不同,这片稻田周围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摄像头。在稻田安装摄像头,刘宝启说这是他独创的促销方式。原来,为了应对因食品安全问题频出而引发的消费者对食品企业信任危机,打响鱼台大米的绿色品牌,刘宝启才想到推出此招,一方面在稻田安装摄像头,另一方面在超市等各大卖场大米专柜前摆出电视机,通过网络传输,进行“现场直播”。“这边是我们引进的优质稻米、进行有机大米转换;那边地里种的是红米、绿米、紫米等特色大米。今年,我们又刚刚开展特色养殖,在稻田里养甲鱼、螃蟹。”刘宝启介绍,基地内生产的大米在2011年获得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2013年转换期结束获得有效认证后,将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家庭农场兴起 回乡当起“职业农民”
2009年,“鱼台大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随着“鱼台大米”名声建起,丰谷米业一跃成为龙头企业,大米销售额不断攀升。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通过免费发放有机肥、出资建造沼气池等措施,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与此同时,龙头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又带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共同发展。例如,为了维护普通农民的利益,丰谷米业总是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标准进行收购。今年,丰谷米业向广大农民给出的收购价,每斤又比市场价格多了0.2元。
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承租农民的土地,支付给农民租赁费之后,又聘请当地这些种粮能手为公司员工,在公司的种植基地里上班,每月按时发放工资。农民像城里的白领一样,当起“职业农民”。公司里有育秧机、插秧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各种大型机械,农民按时上班,科学化种田、机械化种田、规模化种田,比原来轻松,挣得也不少。
刘宝启介绍,除了通过公司加农户模式,发展壮大“职业农民”模式外,今年,公司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吸纳发展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每户家庭农场的稻田以50亩为例,公司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实行标准化种植和生产加工一体化经营,最后实行统一销售,带动扶持个人共同致富。
政策链接:优质大米品质提升工程
依托丰谷有机大米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建设万亩优质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凡基地占地300亩及以上,符合有机稻米生产环境要求,且基地内严格按照有机水稻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种植,对建设主体,每亩给予300元的资金扶持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