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泗水县重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发掘、整理和研究,经对乡镇(街道)、有关部门推荐申报的69个项目进行审议、论证,日前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手工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文学、戏曲五类的柘砚制作工艺、泗水民歌、泗水民间剪纸、泉林传说、泗水柳琴戏等12项入选。
柘砚制作工艺源于西汉甘露三年,宋代达到盛期,北宋后几近失传,1989年后重新继承开发。烧造工艺经过配料、过滤、成形、晾坯、刻制及匣钵、填充剂、装窑等20道工序,平均每窑产品的烧制时间需要五六个昼夜,开发出近百个品种;柘沟民间制陶工艺有6000年的制陶史,最盛时达几百窑口,从“柘沟大缸”到小泥盆有上百个品种,制作要经过运土、过滤、澄泥、晾晒、炼泥、拉坯、阴干等近20道工序;杨柳粉皮制作工艺,历史可溯源至明末清初,由曲阜搬迁而来的孔氏族人加工生产,传统杨柳粉皮的生产工艺分为磨、搋、滤、澄、调、晒等道工序;泗水民歌代表作《大辫子甩三甩》以优美的曲调表现了抗战时期当地一位村姑送情郎上前线作战的一段动人故事,曲调婉转幽扬,歌词自然朴实,情真意切,经专业人员整理,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推向全国,成为代表泗水革命地区甚至山东地方文艺的经典民歌;泗水民间剪纸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平面镂空艺术,技法分为折剪和迭剪两种,近千年来广为流传;泉林传说有《两肩挑来遍地泉》、《卞庄子打虎》、《击桥观双月》等大量动人的传说,或凄美动人或启人深思或引人遐思,艺术特色鲜明,地域色彩浓厚;仲子传说有《仲子难师》、《仲子恚师》、《仲子沿蒲》、《仲子诚信》、《仲子至孝》等大量传说,以为代表的传说表现了仲子的智慧、勇敢,这些传说特色突出,人物对话使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行文生动活泼;泗水柳琴戏主要演出剧目有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灯记》、《敌后武工队》等,一般由一人弹唱,一人打梆子即可开场,也可作为伴奏乐器参加乐队。曲子短小,旋律中多用欢快节奏,是传唱中的固定曲调,形式简明朴素,地方特色鲜明,演唱者在不同场合、地点,可根据需要改动,添加适时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