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幸福彼岸”在哪里,是不少高等职业院校遭遇的最大困惑。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实践或许给出了一种答案:自2000年建院以来,始终坚持“质量立院、特色兴院、人才强院、精品建院”发展战略,致力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成功跻身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行列,成为鲁南鲁西南地区获此殊荣的唯一一家高职院校。
思想解放开启梦想新征程
“2009年,学院扩建工程正式实施,面积由原来的200亩发展到现在的660亩,工科教学楼、实训中心、文体中心、运动场、学生公寓等一批教学生活设施逐步完善。扩建后的学院无论在校区规模还是办学条件方面,都有了全面的提升。”谈及几年前的扩建工程,院长于建民至今仍感触深刻。
学校的成功扩建只是一个开始。这期间,学院获得了世界银行职教项目的青睐。“众所周知,世行项目遴选高职院校的要求非常严格,从前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到实施过程中的款项应用,合同履行的情况,都要跟踪评审。”于建民向记者介绍,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在机电、汽车、建筑3个优势专业,重点装备生产性实训中心。世行项目筑巢引凤,支柱企业主动联姻,合作共建了一汽、博特等“校中厂”,山推、润华等“厂中校”,沃尔沃、重汽等“冠名班”。“尽管资金只有500万美元,但意义重大,合作项目之一的海外学习培训专项资金使我们得到了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机会,开拓了高职教育的国际视野。”自2008年世行项目审批后,学院组织了6次海外培训,为持续发展注入“外智”。“不平凡”的经历为学院朝着更高更远梦想迈进奠定了基础。恰逢此时,山东省正式发文在全省地方高校遴选一批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单位,通过三年重点建设,达到在省内有示范效应、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有较大影响的目的。“绣球”抛出后,学院领导班子很快统一了思想认识,意识到这次机遇弥足珍贵,一旦争创成功,学院将有一个质的飞跃,对全市职业教育将产生深远影响。
经过长达四个月的精心准备,2012年8月28日,分管副市长张继民亲自率领学院核心团队去省里陈述答辩,最终在全省76所高职院校中,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跻身于全省13所特色名校建设行列,也是鲁南鲁西南地区获此殊荣的唯一一家。为什么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能够成功,学院党委书记祝爱华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学院勇于攀登高峰的魄力。”的确,学院的发展历程印证了思想解放的力量。
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主战场
5月17日,凉风习习让人忘却了夏日已经来临。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刘正星一如往常走进博特车间开始上实训课。在记者看来无从下手的数控机床前,刘正星熟练地通过数控键盘,设置好参数,按下运行开关。不过一会儿,原始的钢锭,经过智能化设备“内部”加工,变成了汽车配件。“看起来很容易,其实不简单。如果参数计算错误,出来的就是废品”,一旁指导的张玉香老师露出赞许的笑容,“我们的实训课是根据企业实际岗位设定,学生在实训车间学到技能,走到工作岗位立刻就能顶岗。”这种“学岗直通”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量身定做”式的教育,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注重实训教育,是学院发展职业教育一贯秉持的理念之一。学院现已拥有机电、数控、汽车、建筑、生化、眼视光、物流、计算机应用、服装设计、学前教育、航空服务等37个校内实训中心。“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思路,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于建民说。继朝阳汽修厂、阳光保险公司等2家“校中厂”落户学院之后,又与山东博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学院实训中心共建“博特车间”,与鲁南质检中心合作在学院实训中心设立“特检中心”,校企合作迈出扎实步伐,取得突出成效。
基于多年校企合作经验的积累,学院在名校建设的规划中,率先提出建立“校企共同体”,由单纯的实践培训提升到体制机制层面。“我们的构想是政府主导,学院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化,对接无缝隙化。”于建民说。根据规划,“校企共同体”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学院和主流企业“点对点”,将建成山推机电学院、鲁抗生化学院、豪雅视光学院等二级学院,另一种是学院和行业点对面,建成汽车、建筑、物流等职教集团,两种“校企共同体”旨在使学生掌握实用技能,企业获得所需人才。
然而,“学岗直通”、“校企共同体”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前提,即与当地产业发展的高度契合。对于这个方面,学院进一步明确“积极适应、适度超前、服务产业、支持转型”的专业建设思路,并建成50多个专业。
有数据表明,我市仅装备制造、生物化工等主导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年需求量就超过7000人,且呈迅速增长趋势。为此,在名校建设中,学院将继续依托区域产业背景,建设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生物技术及应用、建筑工程技术、眼视光技术6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并把这6个专业及专业群作为名校建设中省级财政支持的项目。同时,鉴于我市区位优越并形成了水、路、空三维立体的交通框架、物流产业却相对滞后,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缓慢的实际,学院把物流管理、酒店管理以及有着历史背景的学前教育等3个专业及专业群纳入了地方财政支持的项目。“作为高职教育领头羊的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有义务为全市主导产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也有责任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于建民说。
借助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学院形成了校地紧密对接、专业根植产业、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发展的专业格局,为早日建成名校一点点储备实力。
“名校”前方的路还很漫长
当被省级名校建设工程选择时,学院上下为之雀跃欢呼。激动之余,院领导提醒全院师生员工,争创成功只是拿到了名校建设的“资格证”,赢得“名校头衔”,完成建设任务,今后三年的路还很长。
目前,学院名校建设具体的实施方案正等待省教育厅等有关方面的审定。学院准备的名校建设方案,反映在纸上有几百页三十多万字的内容。于建民把名校建设的内涵概括为“五名”,即名学生、名专业、名课程、名教师、名实训室。实际上,这“五名”与学院近年来倡导的内涵建设存在是相通的。得益于内涵建设,学院培育出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9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2名省级教学名师,5名省市突贡专家,4名省市首席和突贡技师,6个省级特色专业,主编了1部国家精品教材、37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看似枯燥的数字代表了学院具备的实力,成为学院顺利通过名校建设资格评审的法宝。
对于代表办学软实力的教师队伍“指标”,学院将下一步的着力点放在师资队伍的优化上,提升专任教师素质,扩大兼职教师规模,培育理论实践“双师”,打造“专兼一体、能力四强”教学团队。于建民表示,“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比如学历提升、下企业锻炼、参加各级培训,培育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设立首席技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
学院软实力的另一个表现———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名校建设项目之一。承担该项目的学院宣传部部长姚洪运说,“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核心是‘仁和敬信’。这四个字源自儒家思想,打造‘仁和’校园,培养‘敬信’人才,学院将传统文化与职业精神的融合作为培育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素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意在让我们的学生在掌握实用技能的同时,具备较高的涵养和素质。”“仁和敬信”已经结出累累硕果,“五月的鲜花”成为全省高校校园文化精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是济宁城区一道亮丽风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嬴得了企业信任,近三年学生就业率达96%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以上。
一场绵绵夏雨过后,校园的草木青翠葱茏、花朵娇艳欲滴,穿梭在现代化的教学楼之间,别有情趣的假山、流水令人心情舒畅,笼罩在“名校建设”盛誉之下的学院更显得魅力十足。我们有理由相信,学院名校建设将把全市高职教育引入新的天地,更多高端技能型人才在这里种下梦想,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为我市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