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5月17日清晨,笔者乘船来到济宁市鱼台县生态湿地,宽阔的湖面上不时有掠过的飞鸟,平铺在水面上荷叶的清香夹杂着水草的气息,扑鼻而来。一座座生物岛上绿树成荫、一片片芦苇随风摇曳、一排排生态淡水鱼养殖区交错相间……处处彰显着南四湖独有的特色。正在湿地巡查的渔民张传武告诉笔者,今年以来,他仅靠收运鲜鱼就有了近1万元进账。
家住济宁市鱼台县滨湖街道孟楼村的张传武,已经在南四湖西岸生活了46年。“以前在湖上生活不容易,地里的庄稼又不大收,辛苦一年也刚好填饱肚子。”张传武感慨地说,“自7年前开始,政府花了几千万元治理湖区的污染,使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湖区,水质越变越好,湿地也越来越美。自己承包的200亩湖塘里除了养鱼,还种了芦苇、莲藕、菱角等水生植物,每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丰收。”
济宁市鱼台县位于鲁苏皖三省交界处,东临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拥有26公里的湖滨带,10万亩湖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南四湖上游各种污水肆意排放,造成湖水严重污染。再加上又经历了多次大旱,每次大旱居住在附近村庄的村民都掀起大规模的“圈湖大战”,使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由于大量的滨湖地带被蚕蚀,大片的浅湖地被开挖成鱼塘和台田,不仅大大减少了湖区库容,也降低了南四湖自净能力。“当时的湖水发出难闻的气味,水生植物几乎绝迹。”张传武回忆说。“面对不断恶化的环境,县里先后启动了长12公里,宽1800米,包括西支河入湖口湿地、惠河湿地修复与水质改善工程、老万福河入湖口湿地修复与水质改善工程等3个人工湿地项目。其中,西支河入湖口湿地已建成,总投资4424万元,种植了红莲、太空莲、菱角、芡实、睡莲等湿地植物6715亩,修复芦苇、香蒲8100亩,并在植物退化的沼泽地带堆置了生物岛12座,贯通鱼池1420亩,新开挖、疏浚航道1万米。”鱼台县环保局副局长宋克国说,“政府通过实施退耕、退池、还湿、还林、还湖“二退三还”工程,采取奖代补的政策,对1.5万亩的养殖面积进行规范改造清理,发放各类补助资金300万余元,有1万多名渔民受益。”
据了解,自2006年以来,鱼台县生态湿地通过采取清理网围、降低养殖强度、恢复湿地植被和投放鱼苗、加强污水处理等措施,南四湖的水质逐年好转,水草覆盖率恢复到80%以上,鱼类种类从36种上升到58种,在湿地上栖息的白鹭、苍鹭、野鸡、野鸭、斑头雁数量明显增加,生态多样性逐步呈现,湿地景观初步形成。
据鱼台县湿地办公室主任李荣华介绍,净化水质是湿地的重要生态功能。上游客水和周边村庄的生活污水含有不同程度的悬浮物和化学污染,流入生态湿地后,经过天然净化,水质大大改善。这座“天然水源净化器”每年将为南水北调东线提供上亿吨的清水。“生态湿地,水上天堂。”现如今,得以恢复的鱼台县生态湿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观光旅游。目前,这个县积极响应济宁市“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号召,立足“一路一城一湿地”的发展布局,坚持“生态、宜居、旅游”的文明理念,委托国内外著名的生态规划权威公司———北京土人公司,谋划一系列保护和开发项目,让更多的游人尽情品味“鱼米之乡、滨湖水城”的秀丽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