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逊“济宁援疆干部是我们的好兄弟,他们带来的项目亚克西。”这是英吉沙人民爱说的一句话,“亚克西”在维语中是“好”的意思。
英吉沙县地处南疆的喀什地区,是我市对口援疆县。多年来这个边陲县区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和社会发展远远滞后于内地。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英吉沙县依格孜牙乡的山水集团作业基地。只见一辆辆满载水泥的货车向施工现场飞驰;各个项目工地上,塔吊挥动铁臂,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大项目正拔地而起。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产业援疆已成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据了解,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对当地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率达45%,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率达55%,工业增加值达90%,带动当地7000多人就业。2012年英吉沙全县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达到5.46亿元、1.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8.9%和48.5%。
“产业体系”突出特色
英吉沙县工业落后,年年招商不见商,2010年全县只有4家规模以上企业。如何帮助当地理清产业发展方向,留下一批富民强县的产业,一直是我市援疆指挥部重点考虑的问题。济宁援疆指挥部常务副指挥任广德向记者介绍:“经过深入调研, 2011年中旬,我们对英吉沙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进行了清晰的勾画。建议当地县委、县政府规划建设英吉沙六大产业:水泥和新型建材、机械组装加工、专用车制造、钢铁项目配套、新能源开发利用、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这些产业不但可以与喀什特区产业体系相融合,更重的是能突出特色,在与兄弟县市竞争中保持一定优势。”
目前,这些板块已经成为英吉沙县招商引资的重点领域,每个产业也都聚集了一批项目,既有龙头支撑项目,也有上下游配套项目。其中,落户英吉沙县的新疆鲁英专用车制造有限公司进入国家公告目录,成为新疆首家获得国家目录的专用车制造企业。
发掘当地资源“富矿”
围绕英吉沙县当地资源招商引资,一直是济宁产业援疆的切入点。山水水泥项目的落户,就是利用了昆仑山脚下的石灰石资源。济宁援疆指挥部副指挥李怀阳告诉记者:“这些风吹万年而聚的山丘土质,能不能作为建材企业的原料,能不能作为招商引资的资源条件,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一直在想办法将这些当地最寻常的资源利用起来。”2010年8月,指挥部利用济宁一家建筑企业前来考察的机会,通过他们找到专门的科研机构进行土质化验,又把页岩土拉到500公里之外的和田进行烧制。经过反复比对、配方,终于烧制出强度更高、粘合度更好的机制砖。实验结果表明,在这里不但可以投资建厂,而且产品完全符合国家鼓励的新型墙体材料的政策。
有了突破口,就可以拉开大框架。于是,占地17平方公里的英吉沙新型建材(机制砖)基地开始启动。同时吸引并云集了山东济宁鲁兴房地产、山东诚祥建安、山东公路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投资办厂。两年以来,已成功引进了35家制砖企业,总投资8.6亿元,其中投产企业28家,正在建设企业7家,英吉沙县一举成为喀什地区规模最大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基地,机制砖产业也成为英吉沙县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012年生产标砖8亿标块,实现产值2.5亿元、利税2750万元,带动就业4000人。
产业援疆普惠民生
援疆重点在民生,但民生项目需要的建材,却是当地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迅速打开这个“瓶颈”,不仅可以促进就业、增加收入,而且有效地降低了当地建设成本。
山水水泥等项目的投产,大大降低喀什地区水泥价格,可使水泥价格每吨降低120元钱。英吉沙新型建材基地年产10亿块砖,新增产量占喀什地区的1/5,这些砖制品企业的投产,有效地抑制了喀什地区砖制品的价格,仅这些就给当地带来了数亿元的实惠,比实际投入的援疆资金还要多得多。
维吾尔族农民赫克买提·吐尔逊是色提力乡江尕勒乌依拉村的村民,已经在诚祥工业园工地上干了快一年时间。他告诉记者,现在每天可以挣230块钱,“援疆企业给了我工作的机会,以前家里比较穷,连一台电视都没有,现在我们全家的生活都因为我在这里工作过的更好了。”
两年来,英吉沙县农民人均增加千元以上,基本都是通过产业就业实现的。产业降低了民生建设成本,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正确处理产业和民生的关系,济宁产业援疆把“输血”与“造血”、“硬件”与“软件”、“支援”与“互利”完美结合,形成了济宁援疆特色鲜明的全面协同推进的新局面。
留下“带不走”的项目
2012年,英吉沙县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先后接洽客商108批,650人次;签订投资合同50个,总金额72亿元,完成到位资金12亿元,完成喀什地区全年目标任务的110%,提前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签约项目涉及新能源、页岩机制砖、旅游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援疆以来,累计签约项目99个,总投资127亿元,实际到位30亿元。
2012年是英吉沙“项目突破年”,通过强势推动,全县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个,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16个。总投资14.2亿元山水水泥一期工程竣工投产,总投资4.2亿元雅森水泥项目加快建设,总投资3.6亿元中广核光太阳能项目并网发电,总投资8.6亿元的新型建材基地26家企业建成投产,总投资2.5亿元的山推英吉沙工业园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2亿元的新疆诚祥工业园项目竣工投产,总投资1.2亿元的鲁英专用车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3亿元的山东圣丰种业集团“30万吨良种工程”项目一期项目建成投产……
一个个招商举措,一批批项目落地,极大地拉动了英吉沙全县工业、交通运输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2013年,产业援疆进入了开花结果的关键时期。我市援疆工作者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和中央第三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工作目标不动摇、工作热情不降低、工作力度不减弱,坚持“一个带动力(产业项目带动)、两个方法论(产业加法、民生减法)、三个进行曲(打基础、见成效、成规模)、办好四件事(引进一批企业、落地一批项目、留下一支队伍、打造一批产业)”的“1234”援疆理念,以更高的效率推进产业合作,以产业大发展带动当地民生水平大提高,为英吉沙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为各民族兄弟带来更大的福祉。
英吉沙县地处南疆的喀什地区,是我市对口援疆县。多年来这个边陲县区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和社会发展远远滞后于内地。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英吉沙县依格孜牙乡的山水集团作业基地。只见一辆辆满载水泥的货车向施工现场飞驰;各个项目工地上,塔吊挥动铁臂,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大项目正拔地而起。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产业援疆已成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据了解,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对当地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率达45%,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率达55%,工业增加值达90%,带动当地7000多人就业。2012年英吉沙全县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达到5.46亿元、1.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8.9%和48.5%。
“产业体系”突出特色
英吉沙县工业落后,年年招商不见商,2010年全县只有4家规模以上企业。如何帮助当地理清产业发展方向,留下一批富民强县的产业,一直是我市援疆指挥部重点考虑的问题。济宁援疆指挥部常务副指挥任广德向记者介绍:“经过深入调研, 2011年中旬,我们对英吉沙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进行了清晰的勾画。建议当地县委、县政府规划建设英吉沙六大产业:水泥和新型建材、机械组装加工、专用车制造、钢铁项目配套、新能源开发利用、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这些产业不但可以与喀什特区产业体系相融合,更重的是能突出特色,在与兄弟县市竞争中保持一定优势。”
目前,这些板块已经成为英吉沙县招商引资的重点领域,每个产业也都聚集了一批项目,既有龙头支撑项目,也有上下游配套项目。其中,落户英吉沙县的新疆鲁英专用车制造有限公司进入国家公告目录,成为新疆首家获得国家目录的专用车制造企业。
发掘当地资源“富矿”
围绕英吉沙县当地资源招商引资,一直是济宁产业援疆的切入点。山水水泥项目的落户,就是利用了昆仑山脚下的石灰石资源。济宁援疆指挥部副指挥李怀阳告诉记者:“这些风吹万年而聚的山丘土质,能不能作为建材企业的原料,能不能作为招商引资的资源条件,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一直在想办法将这些当地最寻常的资源利用起来。”2010年8月,指挥部利用济宁一家建筑企业前来考察的机会,通过他们找到专门的科研机构进行土质化验,又把页岩土拉到500公里之外的和田进行烧制。经过反复比对、配方,终于烧制出强度更高、粘合度更好的机制砖。实验结果表明,在这里不但可以投资建厂,而且产品完全符合国家鼓励的新型墙体材料的政策。
有了突破口,就可以拉开大框架。于是,占地17平方公里的英吉沙新型建材(机制砖)基地开始启动。同时吸引并云集了山东济宁鲁兴房地产、山东诚祥建安、山东公路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投资办厂。两年以来,已成功引进了35家制砖企业,总投资8.6亿元,其中投产企业28家,正在建设企业7家,英吉沙县一举成为喀什地区规模最大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基地,机制砖产业也成为英吉沙县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012年生产标砖8亿标块,实现产值2.5亿元、利税2750万元,带动就业4000人。
产业援疆普惠民生
援疆重点在民生,但民生项目需要的建材,却是当地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迅速打开这个“瓶颈”,不仅可以促进就业、增加收入,而且有效地降低了当地建设成本。
山水水泥等项目的投产,大大降低喀什地区水泥价格,可使水泥价格每吨降低120元钱。英吉沙新型建材基地年产10亿块砖,新增产量占喀什地区的1/5,这些砖制品企业的投产,有效地抑制了喀什地区砖制品的价格,仅这些就给当地带来了数亿元的实惠,比实际投入的援疆资金还要多得多。
维吾尔族农民赫克买提·吐尔逊是色提力乡江尕勒乌依拉村的村民,已经在诚祥工业园工地上干了快一年时间。他告诉记者,现在每天可以挣230块钱,“援疆企业给了我工作的机会,以前家里比较穷,连一台电视都没有,现在我们全家的生活都因为我在这里工作过的更好了。”
两年来,英吉沙县农民人均增加千元以上,基本都是通过产业就业实现的。产业降低了民生建设成本,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正确处理产业和民生的关系,济宁产业援疆把“输血”与“造血”、“硬件”与“软件”、“支援”与“互利”完美结合,形成了济宁援疆特色鲜明的全面协同推进的新局面。
留下“带不走”的项目
2012年,英吉沙县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先后接洽客商108批,650人次;签订投资合同50个,总金额72亿元,完成到位资金12亿元,完成喀什地区全年目标任务的110%,提前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签约项目涉及新能源、页岩机制砖、旅游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援疆以来,累计签约项目99个,总投资127亿元,实际到位30亿元。
2012年是英吉沙“项目突破年”,通过强势推动,全县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个,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16个。总投资14.2亿元山水水泥一期工程竣工投产,总投资4.2亿元雅森水泥项目加快建设,总投资3.6亿元中广核光太阳能项目并网发电,总投资8.6亿元的新型建材基地26家企业建成投产,总投资2.5亿元的山推英吉沙工业园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2亿元的新疆诚祥工业园项目竣工投产,总投资1.2亿元的鲁英专用车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3亿元的山东圣丰种业集团“30万吨良种工程”项目一期项目建成投产……
一个个招商举措,一批批项目落地,极大地拉动了英吉沙全县工业、交通运输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2013年,产业援疆进入了开花结果的关键时期。我市援疆工作者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和中央第三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工作目标不动摇、工作热情不降低、工作力度不减弱,坚持“一个带动力(产业项目带动)、两个方法论(产业加法、民生减法)、三个进行曲(打基础、见成效、成规模)、办好四件事(引进一批企业、落地一批项目、留下一支队伍、打造一批产业)”的“1234”援疆理念,以更高的效率推进产业合作,以产业大发展带动当地民生水平大提高,为英吉沙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为各民族兄弟带来更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