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走进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漫步在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瞭望沧桑的运河河道、附属古建筑群,犹如老人和孩子正温情相伴,讲着那亘古流传的故事。
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选在了济宁,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随即直奔汶上县的南旺镇,大运河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奠基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从此,南旺这个地名再次为人瞩目。其实,南旺早在600年前已因京杭大运河而名闻天下。南旺枢纽工程是古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心脏工程”,素有运河“水脊”之称,可与四川的都江堰相媲美,堪称世界古代水利史上的一大范举。明初,工部尚书宋礼奉旨疏浚会通河,采纳汶上老农白英的建议,修筑戴村坝遏汶水,开挖小汶河引汶水至南旺入大运河,“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使运河“水脊”南旺段河水充足,确保了明清两代大运河连续500多年畅通无阻。这项工程是我国符号性文化遗产的代表,更是大运河申遗标志性重要节点。
因势造物,相继兴建的疏河济运、挖泉集流、设柜蓄水、建湖泄涨、防河保运及建闸节流等一系列结构缜密的配套工程,确保了大运河连续500余年畅通无阻。南旺枢纽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举。至清末,这里已形成了壮观的综合性的庙宇和祠堂群落。直至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宣布漕粮折银,运河停运。从此,南旺枢纽工程失去管理,功能日渐消失。如今,遗址公园内,分水龙王庙建筑群部分建筑得到保护和展示,展示大运河历史和模型的博物馆已经建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申遗工作正全面展开——
2013年是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攻坚时期,济宁市汶上县高度重视南旺枢纽工程的保护和申遗,加速推进南旺大运河遗址公园建设,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造就亮点。
今年3月份以来,汶上县吹响了百日奋战的“集结号”,提出了“奋战100天,将南旺枢纽建成大运河申遗样板工程”。根据保护和申遗计划安排,划分了九大工作任务,包括南旺枢纽遗址考古发掘、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布展、古河道保护与环境整治、文物本体保护与展示等,确保5月份完成环境整治、安装好标识系统,6月底完成考古发掘工作,全面完成各遗产点本体保护和展示工程。为此,汶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进驻南旺指挥部一线办公,分兵把关、全面推进,明确各自任务目标,做到责任到人,量化到人,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提升工作效率,增进工作实效。充分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精神,全面推行“限时工作法、现场工作法”,抢时间、拼速度,确保了工作迅速推进。3月初,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保工程公司、北京永一格展览展示有限公司、浙江杭州园林公司等先后进驻南旺,全面展开南旺枢纽遗址的考古发掘、本体保护和展示工作。6月底前,将全面完成南旺柳林闸、十里闸、寺前铺闸考古发掘和保护维修,集中揭示明清闸体结构、解析其运行机理,为三闸的保护维修提供详实资料。
重新规划布展的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充分体现大运河南旺“水脊”的特点,按历史记载进行运河船只的复制,重点突出南旺枢纽工程特色,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实物、模型、演示等多种方式展现水工技术成就。新布展的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余平方米,正在进行钢构件焊接吊装,预计整个布展工作于6月底前完成,并实现对外开放。
为促进申遗工作顺利开展,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浓厚氛围,汶上县精心组织公众考古活动,动员全县学校师生、干部、职工、农民、企业家等到南旺枢纽遗址考古现场参观。通过发掘出土的文物在现场展示,“与文物亲密接触”等环节,将考古让公众能够近距离观赏这些历史遗存,了解考古、感受历史。
汶上县坚持以规划引领产业发展,高起点编制了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编制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宝相寺景区提升规划,以运河文化为核心的大运河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以儒家文化为内涵的孔子仁政园项目规划,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莲花湖湿地规划,形成宝相寺景区、南旺大运河历史文化旅游区、大汶河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小汶河旅游观光带“三区一带”的旅游大格局,将汶上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选在了济宁,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随即直奔汶上县的南旺镇,大运河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奠基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从此,南旺这个地名再次为人瞩目。其实,南旺早在600年前已因京杭大运河而名闻天下。南旺枢纽工程是古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心脏工程”,素有运河“水脊”之称,可与四川的都江堰相媲美,堪称世界古代水利史上的一大范举。明初,工部尚书宋礼奉旨疏浚会通河,采纳汶上老农白英的建议,修筑戴村坝遏汶水,开挖小汶河引汶水至南旺入大运河,“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使运河“水脊”南旺段河水充足,确保了明清两代大运河连续500多年畅通无阻。这项工程是我国符号性文化遗产的代表,更是大运河申遗标志性重要节点。
因势造物,相继兴建的疏河济运、挖泉集流、设柜蓄水、建湖泄涨、防河保运及建闸节流等一系列结构缜密的配套工程,确保了大运河连续500余年畅通无阻。南旺枢纽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举。至清末,这里已形成了壮观的综合性的庙宇和祠堂群落。直至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宣布漕粮折银,运河停运。从此,南旺枢纽工程失去管理,功能日渐消失。如今,遗址公园内,分水龙王庙建筑群部分建筑得到保护和展示,展示大运河历史和模型的博物馆已经建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申遗工作正全面展开——
2013年是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攻坚时期,济宁市汶上县高度重视南旺枢纽工程的保护和申遗,加速推进南旺大运河遗址公园建设,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造就亮点。
今年3月份以来,汶上县吹响了百日奋战的“集结号”,提出了“奋战100天,将南旺枢纽建成大运河申遗样板工程”。根据保护和申遗计划安排,划分了九大工作任务,包括南旺枢纽遗址考古发掘、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布展、古河道保护与环境整治、文物本体保护与展示等,确保5月份完成环境整治、安装好标识系统,6月底完成考古发掘工作,全面完成各遗产点本体保护和展示工程。为此,汶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进驻南旺指挥部一线办公,分兵把关、全面推进,明确各自任务目标,做到责任到人,量化到人,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提升工作效率,增进工作实效。充分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精神,全面推行“限时工作法、现场工作法”,抢时间、拼速度,确保了工作迅速推进。3月初,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保工程公司、北京永一格展览展示有限公司、浙江杭州园林公司等先后进驻南旺,全面展开南旺枢纽遗址的考古发掘、本体保护和展示工作。6月底前,将全面完成南旺柳林闸、十里闸、寺前铺闸考古发掘和保护维修,集中揭示明清闸体结构、解析其运行机理,为三闸的保护维修提供详实资料。
重新规划布展的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充分体现大运河南旺“水脊”的特点,按历史记载进行运河船只的复制,重点突出南旺枢纽工程特色,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实物、模型、演示等多种方式展现水工技术成就。新布展的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余平方米,正在进行钢构件焊接吊装,预计整个布展工作于6月底前完成,并实现对外开放。
为促进申遗工作顺利开展,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浓厚氛围,汶上县精心组织公众考古活动,动员全县学校师生、干部、职工、农民、企业家等到南旺枢纽遗址考古现场参观。通过发掘出土的文物在现场展示,“与文物亲密接触”等环节,将考古让公众能够近距离观赏这些历史遗存,了解考古、感受历史。
汶上县坚持以规划引领产业发展,高起点编制了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编制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宝相寺景区提升规划,以运河文化为核心的大运河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以儒家文化为内涵的孔子仁政园项目规划,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莲花湖湿地规划,形成宝相寺景区、南旺大运河历史文化旅游区、大汶河生态旅游度假区和小汶河旅游观光带“三区一带”的旅游大格局,将汶上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