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运河申遗工作已进入最为关键、最为艰苦的决战时刻,大运河沿线城市正在紧张筹备,扎实做好各项迎检准备工作,为大运河申遗吹起决战号角。
5月6日,国家文物局将在济宁市举办大运河申遗迎检工作专题研讨会,会议对迎检工作的总体原则、工作组织、方案制定以及相关准备工作作出具体的安排部署。日前,济宁市市县一体、全民动员,万众一心,凝聚起强大工作合力,强力推进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全力以赴做好7、8月间国际遗产专家的现场考察评估工作,进一步彰显济宁“运河之都”的独特文化魅力,为圆中国大运河的申遗梦而奋力冲刺。
大运河是济宁的母亲河,纵贯济宁全境,遗留不同历史时期的运道总长度587公里,目前通航里程140公里,现存古河道、水工设施和沿河遗迹众多,济宁南旺枢纽、会通河微山段等11处申遗点段列入国家文物局最新公布的首批申遗名单。全面启动并精心实施好大运河济宁段的文物本体保护、遗产展示、环境整治等工作,直接关系到大运河申遗的成败,更为济宁市努力从文物大市向文物强市新跨越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5月6日,国家文物局将在济宁市举办大运河申遗迎检工作专题研讨会,会议对迎检工作的总体原则、工作组织、方案制定以及相关准备工作作出具体的安排部署。日前,济宁市市县一体、全民动员,万众一心,凝聚起强大工作合力,强力推进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全力以赴做好7、8月间国际遗产专家的现场考察评估工作,进一步彰显济宁“运河之都”的独特文化魅力,为圆中国大运河的申遗梦而奋力冲刺。
大运河是济宁的母亲河,纵贯济宁全境,遗留不同历史时期的运道总长度587公里,目前通航里程140公里,现存古河道、水工设施和沿河遗迹众多,济宁南旺枢纽、会通河微山段等11处申遗点段列入国家文物局最新公布的首批申遗名单。全面启动并精心实施好大运河济宁段的文物本体保护、遗产展示、环境整治等工作,直接关系到大运河申遗的成败,更为济宁市努力从文物大市向文物强市新跨越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济宁城区古运河

大运河保护小志愿者联盟代表宣读倡议书。
组建强力协调机构推进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
自国家启动大运河申遗工作以来,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思想高度统一,迅速成立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专门办事机构,建立了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办公场所到位,形成了市、县、乡三级一体、上下左右联动的工作协调体制。济宁市文物局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大运河申遗工作配档表为抓手,建立一天一调度、一周一巡查、两周一通报的工作制度,全局上下团结协调、合力攻坚,不折不扣地完成所承担各项任务指标。局主要领导提出了一切工作服从申遗、服务申遗的口号,为大运河申遗工作开设绿色通道,多次亲临现场,现场研究、现场决策、现场推开,立说立行,并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全方位的支持,确保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强力推进。今年3月份以来,济宁市汶上县吹响了百日奋战的“集结号”,提出了“奋战100天,将南旺枢纽建成大运河申遗样板工程”。根据保护和申遗计划安排,划分了南旺枢纽遗址考古发掘、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布展等九大工作任务,充分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精神,全面推行“限时工作法、现场工作法”,抢时间、拼速度,确保了工作迅速推进。确保5月份完成环境整治、安装好标识系统,6月底完成考古发掘工作,全面完成各遗产点本体保护和展示工程。微山县启动了大运河申遗利建闸修缮保护工程,将严格按照申报世界遗产标准和要求,高标准严把关,确保于6月底前完成。
构建高效运作机制推进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
市、县两级分别从文物、规划、发改、建设、财政、公安、环保等部门抽调精干人员,成立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推进组、遗产展示组、环境整治组、宣传报道组等若干个工作组,分兵把关,全面推进。指挥部实行一线工作机制,领导在一线指挥、工作在一线推开、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保证了高效推进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近日,汶上县动员大运河南旺枢纽申遗工作涉及的八个乡镇,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对境内长达90多公里的大运河、小汶河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每天出动3000人,机械50多台,掀起整治河道综合环境、推进运河申遗会战高潮。
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提速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
大运河沿线城市中我市首开水下考古。为了配合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为会通河微山段申遗提供更加详实、准确的实物资料,济宁市邀请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历时10余天对南阳新河湖中运道及相关遗产点,进行物理扫描、探测,理清了湖中运道与新运河的关系,两岸的岸形结构,这在大运河沿线8省市中尚属首次,意义十分重大,不仅有助于对我国大运河水下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记录和深入研究,更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大运河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打下坚实的基础。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将打造成大运河申遗新亮点。为做好大运河遗产点阐释与展示工作,汶上县重新规划布展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充分体现大运河南旺“水脊”的特点,按历史记载进行运河船只的复制,重点突出南旺枢纽工程特色,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实物、模型、演示等多种方式展现水工技术成就。新布展的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余平方米,正在进行钢构件焊接吊装,预计整个布展工作于6月底前完成,并实现对外开放。
广泛发动全民参与营造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环境
利用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动员。近日,大众日报、齐鲁电视台、济宁电视台、济宁晚报等多家省市级媒体对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申遗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进行了高密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通过宣传,促进公众了解大运河及申遗相关知识,激发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空前高涨的热情。借助公众考古活动,深化宣传效果。在南旺分水枢纽遗址考古发掘工地开展汶上南旺大运河保护暨公众考古学实践活动,让机关干部、学生、工人和普通百姓走进考古现场,与考古专家一起参与体验了公众考古学实践活动,了解考古、感受历史,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大运河申遗是我们必须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成立小志愿者联盟,提升公众觉悟。发起成立了大运河保护小志愿者联盟。在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奠基仪式上,大运河保护小志愿者联盟代表向全国小朋友们发出要做大运河保护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倡议。600名大运河保护小志愿者进行集体宣誓,表示要当保护母亲河的宣传员、讲解员、服务员,保护运河生态,弘扬运河文化,延续运河文明,为建设更加秀美、祥和、生态的美丽济宁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