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老树,如具百岁年纪,并被人长期敬拜,就变为“神树”。
一所老校,若有百年校史,且让人永远尊崇,就成了“神校”。
就一所学校言之,我理解的“神”,并无宗教的意蕴,而是指一种内涵,类乎我们常说的“精、气、神”,是一种常年炼就的内力,一种长期修成的精神。
因为有了孔子,济宁成为中国教育永远的骄傲。因为有了乔羽,济宁一中成为济宁教育永远的骄傲。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济宁一中的名头之大,却并非只因乔羽。110岁的济宁一中,早已长成一株百年不老的文化大树,并结下累累硕果。乔羽自然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乔羽经常忆起当年在家乡的求学岁月,对母校济宁一中一往情深、称赞有加,认为正是这段黄金般的求学经历,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济宁一中百年校庆时,乔羽先生曾致信市教育局局长闫志强(时任济宁一中校长),深情地写道:“欣逢我的母校济宁一中百年华诞,我怀着感激之情,致以最诚挚的祝贺。我的少年时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当年这里就是一个教育有方的学校,老师水平高,教学设备好,使我受益终生。如果说,我在后来所从事的工作中取得过一些成就,是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感谢我的母校,像感谢我的母亲一样。”
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将济宁一中视为“母亲一样”,母校对乔羽的恩情,对乔羽的影响,可谓深矣。
什么是最好的学校?就是为学生一生奠基的学校;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就是关乎学生终生发展的教育。对此,乔羽感慨良多,体会最深。当然受济宁一中教益与恩惠者,并不仅仅限于乔羽,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广布世界各地,成为济宁一中的枝枝杈杈,叶叶片片;成为济宁一中庞大磁场中的磁力线和电离子;成为济宁一中优秀文化的布道者;成为济宁一中造福社会、服务人民的生力军……这些优秀学子们,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辉映在学校庄严而美丽的史册中,构成济宁一中校史中最为生动迷人的篇章。
校史是什么?校史是学校文化的基本内涵。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学校的文化建设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视其效果并不显著,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充分发挥校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其实,不少学校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如果弃之不顾,或者只将其作为炫耀的资本,很难真正将这笔宝贵的财富,转化为今天学校发展的有益资源,这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济宁一中在110周年校庆之际,校长李岩亲自带领校庆办工作人员,在进一步研究原有资料文献的基础上,对校史在学校文化以及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让厚重的校史文化,成为安妥并振奋师生精神的“圣坛”,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闪光点,也成为德育教育工作最具特色的校本教材。
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济宁一中的优良传统与文化魅力到底是什么?就是深厚的文化积淀、严谨的学风;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理念;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这是济宁一中这所世纪名校的根基所在,是“一中人”务必要继承、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也是济宁一中对济宁教育乃至中国教育的贡献。
济宁一中北湖校区
济宁一中太白校区
春深时节,因为采访之故,我一次又一次地在学校三个校区漫步,让我惊喜并感动的,并不仅仅是满园花开、满树叶绿,还有大运河流动着的天籁般的絮语,还有太白楼巍峨壮观的教科书般的面影,更有师生们昂然勃发、永远开拓的美好形象。我发现,济宁一中精神既深蕴在历史深处,又生动于当今时代,鲜活在太白校区、古槐校区,以及正要进驻的北湖校区里。
时代不断发展,济宁一中的校址也在不断变迁,但永远不变的,是学校与时俱进的文化,是创造创新的精神,是校园内如诗如画的春天。
这是属于济宁一中的春天,也是属于济宁教育与文化的春天。
乔羽先生深情夸母校
我的少年时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这是一个教育有方的学校,老师水平高,教学设备好,使我受益终生。如果说,我在后来所从事的工作中取得过一些成就,是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感谢我的母校,像感谢我的母亲一样。
附:济宁一中古槐校区
20世纪初期,正值国家艰难多事,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在重重危机面前,革除旧弊、改良社会、倡导新学等改革呼声高涨,革命运动此起彼伏,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由于受到要求改革的压力,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新政的举措之一是“废科举、兴新学”。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遵照“兴学诏书”的要求,济宁直隶州中学堂在驻济宁山东通省运河兵备道署衙门旧址开始筹建。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南北主要通道,数百年间一直承担着漕运的重任。济宁作为运河的重要中枢,曾设有“驻济宁总督河院署”(运河水利治理机构,简称‘河道院’,位置在今院门口街路北济宁一中教师宿舍区,及市中区法院宿舍等处)和“驻济宁山东通省运河兵备道署”(简称‘运河道署’,位置在今道门口街路北,济宁一中古槐校区)。1902年,漕运中止,河道院和运河道署撤裁以后,河道院旧址由“兖沂曹济道署”进驻,在运河道署旧址,知州李恩祥委派傅承勤筹建济宁直隶州中学堂。
据《济宁直隶州续志》记载:“(光绪)二十八年裁东河总督及运河道,河督所属各官及河标中、左、右三营悉数均裁,设立中学堂”。
依原运河道衙署门建筑图及后来校友回忆,中学堂校舍保留了衙门建筑原状,有前院、二院等院落,进入大门后两边为花厅,院中有假山、小桥、树木等园林布置。原道署衙门的建筑基本保留,厅、堂、廊庑等原运河道署各部门办公场所,即成为中学堂办公场所。东西两厢房,改作教室之用。校园比较宽广,环境颇为幽静雅致。
起初,济宁直隶州中学堂每年招收五六十名学生,运河道署衙门旧址改作校舍,房间较为宽裕。但是由于多年疏于管理,房屋陈旧失修。1907年,学校曾进行过一次大修,济宁直隶州中学堂临时迁至渔山书院旧址(现北门小学位置),至1910年校舍维修完成后迁回。1937年日本军队侵占济宁后,占据了山东省立济宁初级中学的校舍。1938年秋,学校恢复办学时,被迫在渔山书院旧址栖身,此是后话,也是济宁一中与北门小学的一段渊源。
济宁直隶州中学堂作为清末“新政”的产物,成立之初就肩负着革新的重任,不仅承继了传统教育中“传道、授业、解惑”,“为天下育英才”的理念,而且适应时代潮流,聘任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开设新课程,介绍新知识,在办学之初即埋下了革命的火种。学校成立不久,在校内就出现了秘密革命会党组织———“民党”。民党是清末山东一带主要的会党组织之一。民党成员冒着杀头的危险,在学校秘密宣传推翻满清、反对专制、恢复中华、建立共和等民主、民族革命思想,秘密传播《革命军》、《猛回头》等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籍和进步刊物,济宁直隶州中学堂成为在济宁传播革命思想的阵地。民党在学校内的主要领导人是学监李子善,山东滕县人,也是民党在邹、滕、峄一带的负责人。学生中的领导人是周启宽,济宁鲁桥(现属微山)人。民党在鲁南的主要领导人是陈名豫,字雪南,滕县人,是山东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后担任过山东省民政厅厅长、工商厅厅长和山东省教育厅督学等职,曾为山东省立七中第四班《班史》题写书名。济宁直隶州中学堂时期形成的“求新求变、改革创新、顺应时代”的传统,在以后得以传承、发扬,学校成为鲁西南一带的教育、文化的一面旗帜,进步活动的中心,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除旧弊,树新风,与时俱进,引领社会变革之风,为一时之先。
至民国初期,学校先后改称“山东济宁中学校”和“山东省第十二中学校”,吸收合并了位于兖州的山东省第八中学校、位于曲阜的山东省第九中学校,学校规模有所扩大。
1914年,“山东省第十二中学校”改称“山东省立第七中学校”,孔令灿任校长。孔令灿先生到职后不久,即开始在原来的基础上对校舍加以重整修葺。省教育厅拨发经费3272元,增建了两间教室,24间自习室和6间寝室。据四班《班史》记载,改造后的校舍面积达117204平方尺(营造尺),教室面积5348平方尺,操场面积6878平方尺,斋舍面积20780平方尺,学校还在东门外护城河边上建野外操场约十亩。经过整修,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均有改善,学校发展也渐入佳境,成为鲁南、苏北一带名声卓著的中学,吸引兖州、曲阜、汶上、金乡、鱼台、嘉祥、徐州、丰县、沛县、铜山、砀山、邹县、枣庄、峄县、滕县、郓城、巨野、东平等十余县市之青年才俊争相来此求学。每年招生百余名额,报考人数多至一、两千人。学校学习气氛浓厚,学校操场东西各有三栋“书斋”,供学生自习,晚九点熄灯,住校学生回寝室就寝。因住校学生人数众多,学校宿舍不敷使用,学校又租赁西南邻民房计二十余间,作为学生宿舍之用,称“西南院”。著名学者屈万里曾在自传中忆及在省立七中学习时,与同学一起秉烛夜读,背诵《孟子》等古籍著作,为以后学有所成奠定基础的情形。
1924年,中共党员王元盛(化名张继宽)受山东省委派遣,到山东省立七中开辟工作,组织读书会等进步组织,发展党、团组织,并于1927年在省立七中组建了中共济宁特别支部,使省立七中成为中共在济宁的堡垒,并积极开展工作,组织进步学生组织读书会,阅读进步书籍,发动、组织进步活动,与反动势力作斗争,写下了济宁中共党史中光辉的一页。
省立七中和省立济宁初级中学校均实行新式教育,倡导“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教师德高行范,学问精湛,广受社会各界尊重,深为学生所钦服。众学子则志向高远,心系天下,自强不息。1933年,在政局稍定之后,学校励精图治,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督促实行,严格治校。学校秩序良好,学风谨严,学生能专心学习,日有所进,成绩斐然,学校管理、教学水平均有较大程度提升。尤其可贵的,是师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在省立七中四班《班史》中教师所作“序言”、学生所作“言志书”中,师长寄语多盼诸生成就国家栋梁,不计个人名利;学生言志则慷慨以身许国,或投笔从戎,或献身教育,或改良社会……少有以求富贵为荣者。在国家面临日寇侵略,生死存亡之际,诸多师生挺身而出,宣传救国救亡,奔赴抗日前线,以身报国,血洒疆场而不惜。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优秀学子,彰显教育成就,光大学校自成立以来所形成的光荣传统,书写了学校历史中的一段辉煌。
附:第四班《班史》所附山东省立第七中学校校图
图中说明:本校址地质系黄色略含细沙之粘土;本校井水咸涩不堪饮用,向系取南门外运河水,滤净后尚可适用。
并有对于学校附近环境的说明:本校门前系石街一道,非商场市肆,多系清净居民。东北两面系商家铺宅,两面均系居民,且多系瓦房,统对于本校道德、卫生各方面,尚无不利之影响。
经过多次修缮、改建之后,山东省立七中已成为省内中学中的佼佼者,方圆数百里内,学校规模之大,办学条件之优良,师资水平之高等方面,未有堪与匹敌者。1932年,由山东省教育厅拨款,在校门内大操场北面,新建可容纳500余人的大礼堂一座,也是济宁地区比较大的会场,在这所大礼堂内多次举行过重大活动。抗战前夕,山东省民政厅厅长李树春,教育厅厅长何思源等曾来济宁,在山东省立济宁初级中学大礼堂为全市学生作报告。这所大礼堂至上世纪90年代初校舍改造时被拆除。
附:根据山东省立济宁初级中学校时期的校友孙景志手绘校园图复制的“老七中”校园图。
1937年,日军进逼华北,飞机数度轰炸济宁城区。山东省立初级中学一度迁至汶上县孔庙,终因无法维持而被迫停办。1938年日军侵占济宁,山东省立初级中学的校舍被强占后改作日军医院。山东省立济宁初级中学在恢复办学后,勉强在破旧的渔山书院旧址(时为“县立实验小学”,即今北门小学)上课。学校校园局促逼仄,校舍破旧不堪,还曾发生过上课期间教室坍塌,砸伤学生的事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学校迁入院门口街路南培英中学旧址(今古槐校区北半部)继续办学,条件虽略有改善,仍然困难重重,勉强维持而已。
附:1944年《山东省教育状况视察报告表》记载的学校情况
学校名称:山东省立济宁中学校道市区县:兖济道济宁县所在地:济宁县城内院前街
设立年月:民国二十七年九月
设立者:山东省政府教育厅
沿 革:本校前为省立第七中学校,因事变停顿,民国二十七年九(月)奉令恢复。委张福祥为校长,以旧县立实验小学为校址,招初中二班。二十八年增初一班,二十九年又增初中二班。三十年二月迁入培英道学院旧址。三十一年增初中一班并添设高中一班,三十二年增高中一班,三十三年增高中一班,计高中三班、初中六班,并奉令改称山东省立济宁中学校。
日寇占我国土,残害我人民,国家蒙受浩劫,教育遭受大难,学校于夹缝之中苟延,教师与学生则以多种形式抵制日寇奴化教育,开展抗日活动。抗战时期,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先后有湖西中学、冀鲁豫第七中学等,国统区则先后有国立第二十二中学、山东省立第二临时中学。沦陷区诸多教师和学生不堪日寇统治,或奔赴解放区,或辗转至国统区,延续国民教育事业。众多师长身体力行,承继文化传统,于战火纷乱之中延续教育薪火,历千辛万苦,百折不挠,使诸多学子得以完成学业,于黑暗之中使文明之光得以延续,艰难困苦之中绵绵学风得以传承。
1946年1月,人民政府拨款整修了“老七中”校舍,与原培英中学校舍南北打通,连成一片,并在晁家街中西中学女生部(现一中宿舍区)设立“冀鲁豫女子中学”。后因原“老七中”校舍被军区随营学校征用,冀鲁豫七中曾短期搬迁到中西中学红楼上课,至1946年9月,国民党军占领济宁时,冀鲁豫七中、冀鲁豫女子中学撤走。冀鲁豫七中后与冀鲁豫女中、冀鲁豫济宁师范、东平中学合并,先后撤至济宁县长沟、南旺和东平等地,后北渡黄河,辗转在河北一带办学。1948年6月,与冀鲁豫边区第二中学合并后称阳谷中学,后来以阳谷中学为基础成立阳谷一中,部分师生在杨经元校长率领下到金乡县办学,即为后来的金乡一中。
山东省立第二临时中学于1942年成立于国统区安徽阜阳,主要生源为鲁西南一带流亡学生,成立之初即拟于光复以后迁回济宁。1947年7月迁回济宁后,在“老七中”旧址恢复办学,并于1948年春改校名为“山东省立济宁中学”。1948年7月,济宁第二次解放后,学校部分师生随“二临中”又南迁至江苏常州武进县卜桥。1949年春,“二临中”由训导主任等率领大部分学生回到济宁,由济宁市教育局接管。学生中一部分分配到济宁中学,一部分分配到临沂师范,后又转到曲阜师范学校。还有一部分则分配到济南卫生队继续学习。
由于时局动荡,战乱频仍,学校一直处于动荡之中,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在极端困难条件之下维持办学,实属不易。李寿民、朱蓂阶、高祥符、孙衍升、刘忠骞等诸多师生在国难当头之际,不惜毁家纾难,抛家舍业,以身许国,延续教育薪火,堪为教育界楷模,可敬可佩!
至1948年7月,大局初定,万事待兴,而位于道门口的“老七中”校舍已经破旧不堪,学校无法在短期内恢复办学。济宁人民政府重视教育,整合济宁市原有的教育资源,接收已经停办的中西中学、明德小学旧址(今一中太白校区),将“山东省立济宁中学”与“济宁县立简易师范”两处公立学校合并,组建“济宁市联合中学”,于次年3月改校名为“山东省立济宁中学”,并先后接收私立中山中学(城隍庙旧址,现军分区所在地)、私立华光中学(牌坊街路西偏南,今济宁八中位置)和私立培英中学(今古槐校区北部)。1949年4月至1949年8月,私立华光中学曾一度作为“济宁中学分校”,分校撤销后,原校址划给柳巷口小学。
附:1949年济宁城区学校分布图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德国传教士安治泰在济宁城内南北晁家街路东(斗鸡场)购地产10余亩,建筑了教堂,名曰“耶稣圣心堂”。同时建客堂、居室、厨房、餐厅、浴室等20余间,位置在今济宁一中图书馆综合楼及实验室北段及学术报告厅等处。
1897年11月,由于两位德国传教士能方济和韩·迦理略在巨野磨盘张家庄教堂被杀而引发“巨野教案”,德国以此为借口,派兵侵占胶州湾,以武力威胁清廷。并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与清廷订立了《中德胶奥租借条约》,取得了租借胶州湾、修筑胶济铁路及开采沿路矿山等权利。作为赔偿的一部分,中国赔银20万两,在济宁州、曹州府、巨野县各新建教堂一所,匾额都使用《敕建天主堂》字样,并立碑明示处分地方官员、严禁民众侵扰教堂等。安治泰即利用赔款在斗鸡场教堂(即今济宁一中古槐校区西北侧附近)南邻又建造了大圣堂一座,后又在大圣堂外侧建设二层裙楼及花园,围护着大圣堂。同时,教会利用赔款创办了中西中学(1907年)和明德小学(1914年),两所学校均设在红楼和裙楼。教会还曾开办专招收女生的阃雅女中,后来改为中西中学女生部和明德小学女生部,位置在现在的济宁一中晁家街宿舍区。
中西中学作为一所教会学校,是济宁城区条件好,师资比较稳定,教学水平较高的私立学校。明德小学是济宁办学条件最好的私立小学。乔羽先生曾多次回忆起在家乡上学时的学习生活,对曾经学习过的母校明德小学、中西中学(初中)和济宁中学(高中)称赞有加,对这几所学校的老师、教学条件和管理模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在家乡的求学经历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济宁一中百年校庆时,乔羽先生给校长闫志强写信,他在信中深情地写道:“欣逢我的母校济宁一中百年华诞,我怀着感激之情,致以最诚挚的祝贺。我的少年时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当年这里就是一个教育有方的学校,老师水平高,教学设备好,使我受益终生。如果说,我在后来所从事的工作中取得过一些成就,是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感谢我的母校,像感谢我的母亲一样。”
1948年,中西中学因教会中止经费拨款,无法继续。原德国天主教会申请停办中西中学,经济宁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将原来由教会管理的中西中学、明德小学以及女子部等校舍部分以及教学设施移交给联合中学。1948年9月,济宁联合中学在原中西中学校址举行开学典礼,中学部在东区(今太白校区)上课,师范部在西区(今晁家街宿舍区)上课。1949年9月,位于道门口街的“老七中”校区(今古槐校区)修缮完毕后,师范部迁入。
至此,自1902年济宁直隶州中学堂创办以来,学校因时局动荡而被迫数度迁移,颠沛流历,艰难办学的历史,告一段落。此后进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
附:红楼和小南楼,左侧为济宁太白楼。在红楼的东门门楣上方曾写有“中西中学校”的校牌,联合中学接管后将“中西中学校”校名用石灰浆涂抹遮盖。
1951年,奉山东省教育厅令,“山东省立济宁中学”改称“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原设在“老七中”校舍的师范部划出,以师范部为基础成立“山东省济宁第二中学”。
附:1951年济宁二中校园图
1951年秋,济宁二中购买了学校附近西至鼓手营街、南达道门口街的房屋和店铺四十余户,进行了第一次扩建,并于当年接收了培英小学(位于院门口街路南,现古槐校区西北部)。1955年,经市政府同意将位于院门口街路北的原河道衙门旧址划归济宁二中,修建了北操场。
附:济宁二中50年代第一次扩建后的校园图
50年代初,济宁一中多次购买附近居民房屋,并以购买、租用的形式将原教堂旧房屋改造,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规模。
90年代初实行了大规模的校舍改造、扩建以后,形成了济宁一中现在的规模。在拆除过程中,由于当时校改任务的紧迫性,以及受到对于学校历史认识的局限性等诸多因素影响,将学校旧建筑全部拆除,包括颇具文物价值的原道署衙门留存的西花厅、碑廊等,原中西中学建筑红楼、裙楼等,并造成文物流失,是不可挽回的损失,殊为可惜,令人痛心。
纵观济宁一中百余年历史,可以视之为济宁地区近代教育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历尽风雨,一路坎坷”。由于国家动荡不安,学校曾经几度迁址,数易其名,甚至被迫停办。而学校百余年间一以贯之,而能够得以承先继绝,薪火相传者,所赖历代师长承担重任在肩,教书育人,不遗余力,使学校得以维系,文脉得以传承,所秉持教书育人之宗旨历经磨难而始终不易。
自建校之初,曾任济宁中学堂监督(校长)的傅承勤、孔祥桐等人,以学问高深,思想开明名重一时。后接任省立七中校长的孔令灿、彭畏三、燕任培诸位先生,俱是满腹经纶的教育界知名学者。他们为人正派,待人以宽,律己以严,以德服人,治校谨严,制定学生守则、教师责守等,督促导引,奠定了校风基础。众多教师竭心尽力,致力于教化;莘莘学子焚膏继晷,致力于学问,于是得有群星璀璨,人才辈出。
民国初年,鼎革之际,变革大潮风起云涌。济宁中学校的师生们破除迷信,敢为人先,宣传新思想,抨击旧礼教、旧风俗,为济宁的社会改良摇旗呐喊,推波助澜,为古城带来强劲的改革之风。
二、三十年代的省立七中时期,中共济宁市特支在学生中作了大量工作,吸收众多学生开展进步活动,启发觉悟,奠定基础。在抗战期间,济宁七中诸多师生投身于抗日救亡之中,以身许国,以天下为己任,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和爱国精神。
20世纪50年代,诸多学子在此求知求道,奋发努力,刻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后来成为国家建设有用之材。这一时期,是继省立七中时期以后,学校又一辉煌时期。此时的济宁一中、济宁二中,承继优良的教育传统,拥有雄厚的师资,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以其开放的办学理念和规范的管理享誉省内外。这一时期的毕业生成材者众多,遍布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院所,其中为学界名士、行业翘楚者,不胜枚举。星光灿烂,为济宁一中百年历史的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济宁一中诞生于国家变革风起云涌之际,成长之初即沐浴革命风雨,得天时之机;而有幸立足于孔孟之乡、华夏文明发祥之地,占地利之宜。山东人素以性豪爽、负义气著称于世,诚如省立七中时期体育教官宫佩山先生所言:“山东为前齐鲁旧邦,多有为之士……吾校诸生,多英特勇武之士,异日为国家强健分子。”人和之利,既承继于传统,又得益于教化。
得天时、地利、人和的济宁一中,闪亮的招牌中蕴含着历史的丰厚积淀,凝聚着社会的殷切期盼。历代师长肩负“为人师表”的责任,秉承“文化育人”的宗旨,“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育英才”。历届学子立远大志向,以浩然之气,滋养道德,承继绵绵学风,求学问道,遂得成就国家栋梁、社会公民。
百余年间,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学校一直挺立于时代发展的潮头,顺应社会变革的潮流,风雨兼程,百折不挠,得以铸就今日的辉煌。儒学文化中“重教、仁爱”精神的熏陶,运河文化“开放交流、兼容并蓄”理念的浸润,潜移默化之间所积累起来的深厚文化积淀,是学校得以生存的根基。
在学校百余年的历史中,有来自天南地北的师长们,他们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他们多以学问精湛、品格高尚、行为方正而为人所称道;他们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忍辱负重,诲人不倦,他们是文化得以传承、学风绵延不绝、薪火世代相传的根本。他们坚持教书育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秉承改革、创新、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国家培育出众多栋梁之材,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为人师表的楷模,是支撑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
深厚的文化积淀、严谨的学风;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理念;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是济宁一中这所世纪名校的根基所在,是一中人一定要继承、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
新世纪,新挑战,新发展。济宁一中北湖校区即将建成使用,这既是济宁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历史在关键时刻对济宁一中的又一次选择。在时代发展的大潮面前,或激流勇进,做时代大潮的弄潮儿,或知难而退,安于坐享前人的成果,今天,我们面临着种种选择。历史将会证明,济宁一中作为济宁教育改革的先锋,在面临着新机遇,新契机的时候,决不会辜负济宁人民的厚望,一定能够在北湖校区这个新的平台上创造新的辉煌,书写历史的新篇章,为济宁市的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历史绝不会停滞,在新世纪发展里程碑上会刻上一些新的名字,历史将为他们骄傲,人们会记住那些为济宁的教育事业积极探索,做出贡献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