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祭扫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一座座墓葬里,安息着血浓于水的祖辈、父辈和远去的亲人。在世界各地,殡葬都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殡葬不只是治丧,而是提升到一个生命层次的角度。在孔孟之乡,殡葬更是以生命为核心的价值体现,济宁市现在的殡葬改革,也都从这个层次来推动。
又是一个清明节。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开始部署清明祭扫服务保障工作,并以此为节点,总结并继续推动殡葬改革、落实殡葬政策、开展移风易俗等工作,让“清明”这两个字更加安全、和谐、文明、绿色。
关键词:安全有序
市民政局部署清明节祭扫服务保障工作
近日,市民政局印发了《2013年清明节工作方案》,对今年清明节工作早安排、早部署,要求各地民政部门及殡葬服务单位以“文明祭扫、平安清明”为目标,健全安全保障机制,落实惠民殡葬政策,深入开展“文明祭扫、生态殡葬”主题服务月和行风建设月活动,切实做好清明节期间服务接待和安全保障工作。一是切实保障安全祭扫。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意识,认真排查消除用电用火隐患,明确关键岗位、重点时段和重要场所的安全管控和人流疏导措施。3月底前,各地民政部门对所属革命烈士陵园和殡葬服务单位进行一次安全保障和服务质量检查,强化安全措施,规范服务行为。工作任务重的地方,要提请当地政府成立清明节工作指挥协调机构,建立民政、公安、消防、交通、卫生等部门的联动协作机制,共同应对祭扫高峰;安排专用车辆,免费接送祭扫群众,必要时在媒体及时发布祭扫信息,引导群众错峰、错时祭祀。清明节期间,革命烈士陵园和殡葬服务单位要严格执行应急值守制度,安装配备技防设备,祭扫高峰日和节日期间要主动延长服务时间,实行全员上岗和24小时值班,确保不发生火灾、交通等安全责任事故。二是积极引导文明祭扫。倡导移风易俗、生态节地、文明节俭的殡葬新风尚。清明节期间,集中开展以缅怀先烈、礼敬先贤、追思先人等为主题的祭扫活动,通过祭扫英烈、集体公祭、家庭追思会等形式,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倡导鲜花祭扫、植树纪念、签名祭祀、集体公祭、网络祭奠等文明时尚的祭扫方式,传承优秀殡葬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三是落实惠民殡葬政策。认真执行《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市建立殡葬救助制度的通知》(济政办字〔2010〕116号),免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殡葬费用,减轻困难群众负担。把惠民殡葬政策作为新时期殡葬改革的突破口,不断扩大惠民殡葬政策受益面,尽快实现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四是抓好服务质量和行风建设。3月15日至4月15日,组织开展“文明祭扫、生态殡葬”主题服务月和行风建设月活动,扎实开展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努力提高殡仪服务水平。严格落实各项服务公开、承诺制度,规范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努力把殡葬管理服务单位建设成为群众满意的服务窗口。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发改价格〔2012〕673号),完善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规范殡葬服务收费行为,实行“清单式”服务,坚决纠正强买强卖、违规收费等侵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清明节期间,市民政局派出督导组对各地殡葬服务单位和革命烈士陵园进行督导检查。
关键词:和谐惠民
我市惠民殡葬政策惠及7000名救助对象
自2010年10月全市建立殡葬救助制度以来,各县市区相继实施了面向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和9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殡葬惠民政策,实现了在低收入群体中全覆盖。丧事承办人在办理殡葬业务时,由殡仪馆当场免除遗体火化费、接运费、冷藏费和骨灰寄存费四项基本殡葬服务费用。截至目前,全市救助困难和特殊群体7160名,免除基本殡葬费用454万元,平均减免634元,有效减轻了困难和特殊群体的丧葬负担。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健全民生保障体系的意见(试行)》,“逐步实施普惠型殡葬惠民政策”已经纳入民生保障体系内容。下一步,我市将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初始起步、逐步提高”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惠民力度、扩大惠民范围,逐步免除全体城乡死亡居民遗体火化等基本殡葬费用,推进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公益生态
我市将规划建设城镇“三无人员”公益墓区
近日,市民政局在济宁银河公墓规划建设城镇“三无人员”公益墓区,预计今年6月前后投入使用,墓区建成后将免费用于济宁城区的城镇“三无人员”、福利机构孤残儿童和自愿选择公益墓地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人员等困难群体的骨灰安葬。公益墓区占地3亩,全部按照节地、生态的理念规划,骨灰安葬全部采用花葬、树葬、草坪葬的生态葬法,不建墓穴,不留墓碑、坟头;骨灰全部使用可降解骨灰盒盛装,直接入土埋葬;设立“爱心纪念墙”,墙上刻安葬者姓名。建设公益墓区,既是城镇“三无人员”等弱势群体“逝有所葬”的需求,也是我市推进绿色公益殡葬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文明时尚
文明祭扫方式有哪些?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烧纸、放鞭、摆供等祭扫方式正逐渐被更加健康、文明的祭扫方式取代,鲜花祭扫、植树纪念等一些文明、时尚的祭扫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群众认可和接受。清明节临近,如何用文明祭扫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哀思,以下内容供您参考。
一、鲜花祭扫。为已逝故人献束鲜花、鞠躬敬礼,可采用逝者生前最喜爱的鲜花祭扫,追忆哀思。
二、植树纪念。通过植树寄托哀思,既祭奠亲人又保护环境,让生命在绿色中延续。
三、签名祭祀。在条幅、千纸鹤、“纪念墙”上书写真情寄语、签上名字,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四、放飞祭祀。将要表达的思念之情写在小卡片上,用气球带上天空,表达对已逝亲人的缅怀之情。
五、集体公祭。由专人宣读祭文,组织群众在悼念场所集体缅怀、祭祀。
六、放生祭祀。通过在池塘放生鲤鱼等形式,感恩先人、祈福平安。
七、丝带追思。通过在墓园等悼念场所系“黄丝带”的方式传递亲情,为先人送去哀思,为后人祈福平安。
八、网上祭祀。通过登录祭祀网站为逝去的亲人建立一个纪念馆,模拟完成动作逼真的献花、点烛、烧香、敬茶、敬酒、点祈福灯、系黄丝带、折千纸鹤等祭祀活动。
邹城市免除城乡群众基本殡葬费用
今年,邹城市政府将免除城乡居民基本火化费列入为民所办的十件实事,从1月1日起免除了全市城乡死亡居民144元的基本殡葬服务费。截至3月上旬,已累计免除1400人次,总计20.16万元的基本殡葬服务费。同时,从2010年12月份开始,邹城市实行了覆盖城乡低保家庭、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和90岁以上高龄老人等4类困难群体的“四免一送”殡仪免费服务。“四免一送”为,免除144元的基本火化费、300元的普通车辆遗体接运费、576元的遗体冷冻费、100元的骨灰寄存费、送1个价值260元的骨灰盒。“四免一送”实行两年多来,邹城市已累计为822个救助对象减免基本殡葬费用58万多元,人均减免700余元,切实减轻了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丧葬负担。
金乡县树立殡葬改革新风尚
3月2日,金乡县举行新殡葬管理所揭牌仪式。标志着全县重点工程之一的殡仪馆迁建项目圆满完成。新殡仪馆占地40亩,总投资4000万元,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主要设办公区、服务区、悼念区、火化区、骨灰寄存、停车等六个功能区,按照国家二级馆标准进行建设,是一所高标准、园林式、环保型、人性化的殡葬服务场所。
金乡县民政局以殡仪馆迁建为契机,开展以“厚养薄葬、生态殡葬、文明祭祀、惠民殡葬”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文化建设工作,树立殡葬改革新风尚。一是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在城市、集镇临街搭建灵棚、办丧扰民、沿街游丧等行为,整治丧事中封建迷信和大操大办现象。二是加大对丧葬用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依法取缔棺木等丧葬用品的生产、销售点,积极引导群众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方式举行丧葬活动,营造文明节俭办丧事的良好氛围。三是开展殡葬改革“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专栏、传单、标语、宣传车等宣传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殡葬改革有关法律、法规,让群众了解到殡葬改革工作是国家长期推进的一项社会改革工作,让群众理解和接受国家的殡葬改革政策,引导、教育群众支持并积极参与殡葬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