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文化纽带的思想。他说,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进入21世纪后,根据江泽民同志文化纽带思想而提出在著名的孔孟之乡山东省济宁市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动议,迅即得到了海内外华人各方面的响应,三五年时间就有上百位中国院士、上千位港澳台和海外同胞参与了工程的发起、论证和筹备工作,蔚然形成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势。2004年9月,胡锦涛同志关于中华文化标志城的重要批示精神在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对外宣布,引起了海内外同胞的强烈反响,孔孟故里济宁再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规划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价值及意义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
当今时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胡锦涛同志在批示中指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在当前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况下,我们的国家要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取得主动,我们的民族要始终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要有强大的文化实力。有没有强大的文化实力,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中华民族在自身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作为中华文明集中体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为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深厚根基。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并用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时代精神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内涵,使之更好地发挥激励人民前进的巨大作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确定在著名的孔孟故里济宁规划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希望依托孔孟故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构建中华优秀文化集中展示家园和中华民族文化标志城市,以有力增进全球华人在共同的血缘亲情、共同的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有力地增进全球华人的民族精神归属感和团结凝聚力量,进而有力地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宏伟工程的实施,必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写下灿烂的篇章。
二
在中国文化版图和世界文化格局中,孔孟故里济宁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她既因养育了孔子、孟子这样的世界文化巨人而享誉天下,又因历史悠久、文化繁盛而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从她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对世界文明的积极作用来看,孔孟故里济宁堪称中华文明乃至东亚文明的枢轴,尤其在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凝聚方面,孔孟故里济宁所特有的人文魅力发挥了跨越时空的重要作用。
济宁地处鲁西南,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东依泰沂山脉,西接中原平地,古泗河流贯全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一区域是上古东夷族群聚居的地区,曾是我国传统文化最稠密和最领先的地区,历史上有过三次大的文化辉煌期:第一次是七千年前至五千年前的伏羲氏、女娲氏、炎帝、黄帝、少昊帝一脉相承的东夷文化高峰,龙凤图腾的肇始是其灿烂的文化标志;第二次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邾娄文化和鲁国文化,并由此造就了主导中国文化二千多年的孔子、孟子及其儒家学说;第三次是明清两朝的京杭大运河文化,形成了济宁市包容性颇强的多元文化基调。
龙是凝聚全球华人的重要文化符号,济宁则是中华龙图腾的发轫之地。济宁现有羲皇庙、伏羲陵、蚩尤冢、景灵宫(轩辕黄帝出生纪念地)、少昊陵、周公庙以及北辛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等孔子之前的文化遗迹多处。上溯至七、八千年前,上古东夷部落正活跃在今济宁市的泗河流域。泗河流域是我国上古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之一。东夷族群最富盛名的是风姓一族,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鲁西南地区,其首领据传是伏羲氏、女娲氏。史料记载“伏羲女娲蛇身人首”。济宁地区嘉祥县武氏祠汉代画像石刻,西壁首图就是伏羲女娲造像;蛇身人首盘结而立。蛇为小龙,是中华龙图腾的最早形态。《史记·补三皇本纪》载“庖羲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这是东夷族群龙图腾系列的原始写真。伏羲之后,在济宁地区活动过的人文始祖是蚩尤、炎帝和黄帝。传说黄帝部族在统一天下后以龙为氏族图腾。《帝王世纪》记载:“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为纪念黄帝这位人文始祖,宋代在今济宁市之曲阜城东曾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景灵宫。元代忽必烈入主中原后,对黄帝十分尊崇,下令重修景灵宫准祀轩辕黄帝。碑文记曰:“宋既有国,推本世系,遂祖轩辕……”。当时景灵宫广一千三百二十楹,有玉像供于中殿,行太庙之仪,朝太牢之礼。由此可见黄帝的深刻影响。
凤与龙并重,亦是凝聚全球华人的重要文化符号,济宁同时是中华凤图腾的发祥地。黄帝之后,治理东夷的是黄帝之子少昊帝。少昊是凤图腾的创始人。《帝王世纪》说:“少昊帝玄嚣,降居江水,有圣德,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考古学家唐兰先生认为,“大汶口文化属于古史传统上的少昊时代”。少昊帝在济宁做的第一件大事是以“凤”为氏族的图腾。相传少昊上任之时,有一只凤鸟降临宫廷,为求吉祥,少昊帝始以“凤”鸟为图腾。《左传》:少昊统领众鸟便称为“帝挚”。帝挚即帝鸷,为众鸟之王。少嫡支为凤鸟氏,他支为玄鸟(这一支后来发展成强大的商族)、青鸟氏,总计各类鸟族二十四个分去。中国以“凤”为主干的图腾系列由此产生。相传少昊帝在位84年,寿百岁,崩葬曲阜城东北寿丘之云阳山,今存少昊陵,为世代炎黄子孙凭吊瞻仰。
中华文明自夏商周三代相沿传承,由鲁国文化、由儒家文化形成一个传承体系,始终由邹鲁地区扮演了一个文化发展的枢轴角色。济宁泗水县城之北现存“尧王墓”,是尧在这一地区活动过的重要实证。尧之后,舜也在这一带活动过。《史记》载:“舜耕历山,鱼雷泽,陶河滨,做石器于寿丘。”“历山”、“雷泽”均在济宁泗水,现仍有“历山村”、“雷泽村”。禹的活动据《史记》载在江、河、淮、济之间,说明济宁也是禹一个重要活动地。中华上古文化经尧舜禹传至商周,最终汇聚到东鲁。鲁国在西周初年本是周公之长子伯禽的封国,也是殷遗民的主要聚居地。当伯禽就国之际,便将周朝大批的典章文物带往鲁国,故有“周礼尽在鲁”之称。尤其是鉴于周公的勋劳,当其去世之后,周王室允准鲁国破格使用天子之礼乐,这为周礼在邹鲁之地的扎根打下了坚实基础。到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周王室衰微,正是在鲁国得以完整地保存西周以来的典章制度和文物。鲁国传34代,凡870年,客观上担负了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孔子生于鲁国,目睹列国交争的残酷现实,由衷感到西周以人为本位、以天下为核心的典章制度及礼乐文物能够给人以肃穆庄重的感染力,从而发出“吾从周”的赞叹。
当今时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胡锦涛同志在批示中指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我们坚信,世界因为文化而了解孔孟之乡,孔孟之乡更会通过文化、通过规划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更好地走向全球、走进全球华人乃至更多人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