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随着时代的变迁,拜年的方式不断转换,可表达的那种温情永远不变。在孔孟之乡济宁的东部———孟子故里邹城香城镇的部分乡村,磕头拜年的方式依然存在,亘古未变。小辈给晚辈们磕头,一群人集体为老人磕头拜年,那场面充满浓浓的传统味道,也表达着浓浓的温情。在家短短的几天,年轻小伙子要磕上百余个头。
大年初一早上,走家串户去磕头
记者的老家是邹城东部山区的一个偏远小山村,一座座大山连在一起,丘陵比较多,交通比较闭塞,经济相对落后,村庄里年轻劳动力基本上都是出去打工、做小生意。平时,小小的山村非常清静,只有过年的时候,外出务工的村民才回来,那时村庄内才热闹起来。
每年的春节,大年初一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早上的拜年是很重要一项内容,小孩一拨、妇女一拨、大人一拨,村里年长的老人早已在家里等候,地上铺好垫子,准备好等着晚辈们来磕头。传统正宗的拜年姿势是双膝跪地俯身稽首磕头,并且对每位长辈都要从头到尾一丝不苟地重复作揖、跪地、叩首、起身、再作揖的整套动作,不能偷懒或者作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磕头是非常有讲究的,先后是有顺序的,一般是先向父母磕头拜年,然后是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叔叔、阿姨等,这都是按照家族的远近依次排下来。在农村,家族比较大的,一早上磕上五十多个头很正常,辈分越小的,磕头拜年就越多。
一年没回家,大人们磕头拜年的过程中,相互聊着各自在外的经历,互相问候着一年的收获。大家围坐着长辈身旁,询问着身体状况等。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磕头这一古老的拜年方式都会上演,常年在外的80后、90后小伙子,虽然早已融入到了外边的世界,可是他们一回到小山村中,就会用这种最传统的方式表达着对家里的一份温情和眷恋。
大年初二,女婿、女儿、外孙来磕头
正月初一不出门,正月初二串亲戚。大年初二,路上来往的车辆开始多了起来,走亲访友互致问候。长辈们在家中等着女儿、女婿、外孙来拜年,为外孙们提前准备好红包。小孩们的磕头常常会为这项传统仪式增添几分乐趣。不磕头不给钱;磕完头,小孩子们就会立马缠着要压岁钱、孩子们歪歪斜斜的拜年方式,这些都会引发所有人爽朗的笑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初二,开始亲戚朋友的一轮拜年活动,一般都是从姥爷舅舅姑姑家先开始,然后是按照亲戚的远近来安排,到亲戚家里,拜年都要给亲戚的族人挨门磕头拜年,当然只拜长辈,这是严格有序的。如果在走亲访友中,晚辈们忘记了磕头拜年,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不懂礼貌的表现,所以大人们都及时提醒年轻人为长辈磕头。
在记者的老家,“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这一段时间,走亲访友时,都要为长辈们磕头。
记者手记:磕头拜年诠释着过年礼仪
时代变迁,许许多多过年的方式已经慢慢地简化掉。给长辈们磕头拜年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传统,通过磕头表达对长辈的尊重,以及一年来为自己辛劳的感谢,传递着温情,同时也提醒着现在80、90后不要忘记传统礼仪。
传统并不代表着落后,他传递着礼仪,代表着一种尊重和感恩。磕头拜年是尊敬老人的体现,作为儿女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就可以让老人们获得心理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