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在巍巍昆仑山下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有一个英雄的群体,两年来,他们带着党和政府的重托、孔孟之乡人民的深情,不远万里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按照“用政府的资金保民生、用社会的资金促产业”的援疆工作思路,坚持“民生是重点、产业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作风是保障、群众满意是标准”,全力以赴推进各项援建工作,用热血和汗水写下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援疆之歌。他们,就是济宁市对口援疆干部人才队伍。如今在喀什,一提起济宁的援疆干部,各民族兄弟姐妹都会竖起大拇指,用不同的民族语言交口称赞。
民生援疆提升当地群众幸福指数
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以来,济宁援疆干部人才坚持以尊重民生、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核心,把着力解决当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当地各民族群众办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觉得到的民生好事和实事。以投入援疆资金1.69亿元、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的英吉沙县新一中为代表的一批民生工程相继拔地而起,据统计,两年来,济宁援疆指挥部共投放安居富民工程援疆资金10660万元,完成安居富民房建设10660户,全县6万多农民搬进新房;棚户区改造投入援疆资金8003万元,新建安置住房楼12栋410户、3.3万平方米,带动全县棚户区改造住房6003套;乡村改造提升投入援疆资金4262万元,完成了2个村新农村建设配套、1个乡改造提升、4个村基础设施配套、6550户农村自来水入户工程;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投入援疆资金1700万元,完成城市社区组织阵地建设6个,新建改建53个农村基层组织阵地,带动全县农村组织阵地建设78个,到2012年底,全县163个行政村已有131个行政村完成阵地建设,成为喀什地区推进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最快的县;投资援疆资金100万元实施了社会福利园区附属设施配套建设等。投入援疆资金70万元,为县人民医院建设一套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实现了边陲县城与内地省城同样的医疗资源共享。投入援疆资金600万元对色提力乡卫生院改造提升,使之成为了全县乡镇卫生院条件最好、设备最先进、收治病员最多的卫生院,大大方便了周边群众就医。投入援疆资金1120万元,为全县各医疗单位配置救护车16辆,购置了X光机、血疑分析仪、呼吸机等200多件医疗设备,(下转2进一步提高了重大疫病应急处置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一座座学校、医院,一片片社区新居的落成,让当地各民族群众的民生福祉指数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改善。
图为由山东省济宁市援建的英吉沙县双语幼儿园。该幼儿园是济宁教育援疆的重点项目之一。
产业援疆为受援地区发展增强内力
工业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够是受援地的最大实际。2010年下半年济宁市援疆指挥部成立伊始,就把招商引资摆上重要位置,通过积极对接,先后引进了山水水泥、山推工程机械、山东诚祥集团等一批“山字头”企业,及中广核、圣丰种业等一批大企业落户英吉沙。打造了山水工业园、机制砖基地、工业园区、专用车园区、山钢配套产业园区、新能源产业园“六大园区”和新型建材、机械组装加工、专用车制造、钢铁项目配套、新能源开发利用、农副产品深加工“六大产业”,形成了具有英吉沙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据统计,到2012年10月,济宁市援疆指挥部共接洽客商518批、2478人次,签订投资协议99个,金额127亿元,落地企业72家,到位资金30亿元。在大力度招商引资的同时,加快推进英吉沙县工业园区建设,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发挥援疆资金杠杆作用,采取BT模式,完成了总投资1亿元的园区BT项目,达到了园区道路、供电、供水、排水、通信、亮化等基础设施“六通一平”,工业园区面积达到10.86平方公里,晋升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目前园区签约企业55家。产业援疆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对当地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率达45%,经济贡献率达55%,工业增加值达90%,新增用电量85%,为受援地带来16000多个就业岗位。
人才支持增强当地“造血”功能
帮钱帮物,不如帮人。偏远地区最缺的就是人才。为了加快人才培养,提升当地的造血功能,按照山东省援疆规划,两年来,共选派三支人员141人到英吉沙县开展支医支教支农工作,其中援疆医生39人、援疆教师64人、支教大学生32人、支农人员6人;协助英吉沙县在济宁市招考优秀大学毕业生20人,充实到县党政机关及教育部门。三支人员针对英吉沙县教育、卫生和农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对口支援活动。据统计,三支人员在当地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36期,培训各类技术人员3300多人次,培训农民群众3万多人次。为受援地培训人才是山东援疆一大特色,也是增强受援地“造血”功能的重要举措。两年来,英吉沙县共选派722人到山东考察培训,其中党政干部660人、中小学教学及管理人员40人、医生22人;英吉沙县先后选派5批未就业大学生185人到我市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培训,首批23人已完成培训任务,被分配到英吉沙县党政机关工作。受培训的党政干部、教师、医生、大学生回到岗位后,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做出了显著成绩。
英吉沙县地处祖国西部边陲,自然条件差,生活环境艰苦,再加之援疆项目工程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压力大,节奏紧张,一些人员不同程度地患上了高血压、头痛、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等方面的疾病。春秋天的风沙时常刮得遮天蔽日,夏天的阳光稍不注意就灼伤皮肤,进入冬天则寒冷刺骨。面对艰苦环境,全体援疆干部坚定立场,勇敢面对,一年四季坚守在项目工地、田间地头、医院、课堂上,扎实工作,无私奉献。有的同志带病工作,有的同志家人生病住院默默忍受,有的同志春节坚守岗位,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
昆仑作证,高原留名。下一步,全体援疆干部将继续弘扬“苦干实干拼命干,援疆工作勇争先”的援疆精神,犹如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一样,植根和挺立于新疆大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全力以赴完成好各项援疆任务,为山东人民争光、为孔孟之乡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