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今年32岁的寻桂玲是济宁市金乡县鱼山镇沙河社区农民,但她与父辈们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住110平方米的新楼房,在家门口的大蒜出口企业上班,社区设施齐全,确实是比以前方便了。”说起现在的日子,寻桂玲一脸的幸福。像寻桂玲一样,如今金乡很多年轻人过着亦农亦工的生活,收入渠道增多了、拓宽了。近年来,济宁市金乡县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动、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一幅幅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生动画卷渐行渐近。
两区同建敲开“幸福门”
“我们的生活已经和城里人没啥区别:住上了楼房,喝上了自来水,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化雨镇淳集社区居民于伯成这样对笔者说。淳集社区附近就是该镇现代农业示范区,眼下虽值农闲,园区内到处都能看见一辆辆大卡车正在装运金针菇的热闹场面。园区已建食用菌大棚1500亩,一年每棚金针菇能赚7万元左右,成为该镇十几个行政村的支柱产业。
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金乡县从2012年开始率先在全省、全市实施两区同建,把农村社区、产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使农民在入住新型社区后,又能就近到产业园区上班,真正过上生活甜美的新生活。实施两区同建工作以来,金乡县共规划社区62处,其中已建27处;规划规模园区67处。随着两区同建的不断推进,两年内金乡主城区周边54个村、11万农民将陆续入驻社区,更多的农民在社区附近的产业园区实现就业。
非农收入拓宽致富路
金乡县鸡黍镇东李村所在地周边遍布大蒜加工企业,年用工量在一万人左右,村里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大都在公司担任管理层,文化程度低的就在公司做大蒜初加工等工作,月工资也能拿到两千多。村党支部书记李广印说,下一步村里将继续鼓励年轻人在农闲的时候进工厂务工,并在技能培训上加大力度。截至去年,金乡共有大蒜等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公司近千家,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年用工量在10万人左右,很多农民在自家门口当工人,一年下来收入也很可观。
大力发展产业园区,是扩宽农民就业渠道的法宝。去年以来,金乡县遵循“产业新城”的理念,加速推进经济开发区、食品园区、商贸物流区三个产业区建设,去年三个产业区新上过亿元产业项目17个,总投资57.8亿元,其中国际大蒜产业园一期、爱德华机械、宏大食品等5个项目已经建成投产运营,全面建成后可使8000多名农民就近转化成产业工人,亦工亦农,旱涝保收。
好政策让农民变市民
李乐军是兴隆镇农民,他从20岁就在城里务工,在县城租房子住了十几年,这几天他终于在县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房子。李乐军说:“县里出政策,买房子能优惠,这下俺们在城里工作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去年,金乡县成立了推进农村居民和外来人口进城工作办公室,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理城镇购房手续、落户手续,让进城农民享受到市民待遇。像李乐军一样,凡在城区购房者,按房屋面积给予不同比例房屋交易契税奖励,贷款购房的,按每平方100元给予奖励,全额付款的,按总房款的5%给予奖励。为打消进城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顾虑,县里规定举家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可继续保留或依法自主流转原有宅基地、承包地,也可自愿选择退出,对退出的宅基地、承包地按评估价值给予一次性补助。进城落户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可享受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养老保险。同时,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专门办理窗口,通过“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实现在农民进城办理相关手续上的“零成本”、“零障碍”。政策实施4个月来,共办理960户农民进城购房手续,新增各类创业主体700余户,微型企业195家,全县民营经济达到27051户,从业人员达1690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