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亲自挂帅”、“专项资金保障”、“突破曲阜”、“进京招商”,一系列重大动作和决策,为文化建设创造了绝佳氛围,为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政策环境,也向外界传递出济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决心与信心。济宁文化建设正上演着一场以改革谋发展、以发展谋自强的大戏。
一“改”天地宽
9月11日,济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历时半年多的市直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工作基本完成,济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10月10日,在“喜迎十八大 相约十艺节”2012全省优秀舞台剧目展演中,济宁历时近两年打造的山东梆子剧目《圣水河的月亮》亮相省城济南,引起强烈反响,作为市直国有文艺改制后的首部作品,该剧的“亮相”在业内意义重大。
为不断拓宽文化改革发展领域,济宁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条件,实施多元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很快就形成了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合资、合作、独资、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大力吸引外资外商合作开发济宁文化产业项目,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整和重组文化经济利益关系。帮助民营文化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指导帮助他们从价值观念、企业制度、发展战略、运营机制等方面适应市场竞争,增强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目前,全市民营文化企业达3500余家,年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0%以上。
文化产业发展“变”则通
7月5日,2012济宁(北京)文化产业专题招商推介会在北京举行,共有112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在现场推介,涉及投资高达740亿元,共签订重大文化产业项目58个,总投资额680亿元。
从“坐地招商”到“走出去”招商,这一举动被视为济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见证。济宁立足“孔孟之乡、运河之都”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孔子文化品牌、运河文化品牌,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今年全市16个在建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投资计划是55.77亿,现已实际完成投资68.3亿。
除了“广撒网”式的搞文化产业建设,济宁市还确定曲阜这个文化特色突出的点,进行重点突破。8月14日,济宁市正式出台《关于实施文化建设“突破曲阜”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17年实现曲阜地方文化产业总值突破150亿元,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0%以上,将曲阜建设成为济宁市文化产业核心区、山东省文化产业新高地、全国文化产业一流示范区,为文化建设“突破曲阜”付诸实施明确了目标。
为保障文化建设“突破曲阜”战略的顺利实施,2012至2014年,每年在市级1亿元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中安排文化建设“突破曲阜”专项扶持资金3000万元。同时在高端人才引进、入驻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核心区的创业创意文化企业或人才有关费用补贴、文化建设大项目引进有功人员奖励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文化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政府搭台,百姓听戏,激情广場大家唱”是济宁市委、市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文化惠民工程,该活动包括“市民大舞台”和“百姓大舞台”两个部分。前者的受众是广大城市群众,后者是针对农村基层群众开展的文化惠民工程。“市民大舞台”从3月份启动以来,得到了热烈欢迎,截至目前,已经登记各类表演队伍67支,各类文艺爱好者3500余人,演出一百余场,期间先后举办了全市戏曲票友大赛、市直院团惠民演出周、曲艺专场、国庆专场等特色活动,观众达十万余人次。
为群众搭台唱戏只是济宁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今年,济宁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制度完善、体系完备;符合市情、持续发展”的十大民生保障体系。在民生十大保障体系中,文化部门主要承担着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任,使得城乡群众都能方便地读书看报、听戏听广播、看电影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