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济宁市新一届各级班子履职的开局之年,在应对区域竞争加剧等诸多挑战中,济宁市委、市政府紧扣转方式调结构主线,科学运筹、狠抓落实,实现高位求进、跨越赶超。
“实践证明,今年展开的新一轮发展布局,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济宁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的。”市委书记马平昌说。济宁立足全市转型大局,勇立潮头谋发展,着力提升民生福祉,有效激发了干部群众开拓奋进的热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运行平稳、转型加快、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截至11月底,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2.29亿元,占全年预算的92.8%,同比增长18.8%,较全省平均水平高0.57个百分点。
突破工业经济 唱好“转调”大戏
“当前济宁发展正处在高位突破、深化转型、跨越崛起的关键时期,必须更加重视发挥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12月19日,济宁三大公共服务平台及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集中签约,马平昌对其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寄予厚望。
实施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是今年唱好“转调”大戏的战略支点。年初以来,济宁着力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以“大项目突破年“为牵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实力,强力突破县域经济,迈出了跨越发展新路子。
工业强则济宁强,工业兴则济宁兴。年初以来,济宁把“工业强市”作为第一发展战略。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集中培植装备制造、能源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集中突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五大领域,成果丰硕。
壮大工业经济在今年的发展版图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体现。“突破大项目,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最核心的抓手。”2月15日,济宁市市长梅永红在全市“大项目突破年”暨招商引资工作动员大会上要求:对226个重点项目实行集中调度、重点突破,掀起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热潮。目前,已有448个投资过亿元的重大项目陆续开工,总投资2304亿元,今年计划投资610亿元。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需打破强县更强、弱县恒弱的“马太效应”,为此,济宁在全省率先提出突破县域经济,助推强县争先进位、弱县赶超崛起。目前各县市区经济已普遍进入快速发展区间,前三季度,济宁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74.88亿元,同比增长10.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个百分点。
立足稳定增势突破工业经济,济宁市专门制定了扶持销售收入千百亿工业企业(集团)加快发展的《意见》,培育一批百亿级、千亿级的工业大企业大集团,捷报频传。12月2日,太阳纸业销售收入过300亿;12月15日,华勤集团销售收入破300亿。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作支撑,还需“铺天盖地”的小企业配套发展。5月19日,《关于鼓励支持引导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出台,掀起全民创业热潮。
一揽子力度大、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搭起了济宁跨越崛起的架势基础,县域经济呈整体突破之势,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脱颖而出,发展态势令人振奋。
让“民生大单”变成“民生大餐”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要,在得民心。年初以来,济宁在持续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好“蛋糕”,一个个民生难题有效破解,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了实惠。
孩子在学校能吃上营养卫生的热菜热饭,对济宁市任城区石桥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陈云娜的妈妈来说,是令她拍手称快的舒心事。从今年秋季学期起,济宁全面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低保家庭学生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在校200天补助,每生每天补助3元钱……这让众多像陈云娜一样的农村娃从“吃饱”变成了“吃好”。
像营养改善计划一样的“民生大单”,让许多济宁市民感受真切。新农合、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零起付线”救助新机制,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费”……保障改善民生的主题贯穿全年。
而“十大”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则是对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系统化设计的体现。9月22日,济宁启动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教育保障、济困救助、社会养老服务、公共文体服务、城乡环境改善、社会管理“十大”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助推民生工作从局部救助向长效普惠转变。
为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城乡群众,济宁以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为契机,实施城市化“追赶”战略,集中突破中心城区,实现“济兖邹曲嘉”融合发展,拉开了城市发展新框架,一座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正在崛起。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不少农村以前的真实写照。为增进农村民生福祉,8月15日,济宁从今年开始用三到五年时间,围绕“道路硬化、环境净化、村庄美化”,打一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人民战争”。截至11月30日,累计投入18.7亿元,3632个村庄实现道路硬化,建设各类垃圾中转站658处。
“要对各项民生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有欠账的抓紧补上,承诺的事情说到做到。”马平昌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济宁市将不遗余力地关注民生,变“民生大单”为“民生大餐”。1-11月,全市财政支出311.5亿元,而民生支出达160.3亿,增长19.9%。
服务发展“有底气” 问计基层“接地气”
无论是抓发展、上项目,还是惠民生、保稳定,都是实打实的任务,必须靠务实扎实的作风去推进。通过开展“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大讨论”、“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等活动,济宁进一步凝聚起了发展共识,打开了思路,提振了士气、锤炼了作风。
2月14日,新一轮“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大讨论”启动,根据讨论开展情况,济宁树立起“三个高于、三个提高”新标杆,并调高了发展目标。2月28日,“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拉开序幕,全市6216个行政村,村村有干部进驻,户户有干部来访。
不论是凭解放思想,保持昂扬向上、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还是基于驻村入户,深入发展一线、切实转变作风,让干部服务发展“有底气”、下基层“接地气”的改革破冰涌流,波澜四起。
邹城市结合大讨论,就当前农村现状创造性地开展了村级“三个全覆盖”:全市887个行政村中,每村派驻一名“第一书记”,一名联村民警,安排一名民生代办员,确保群众的事情有人管、有人办。曲阜市率先推出的“第一书记”驻村模式,使机关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如今,该做法已在全省推行……
“要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动力,坚定信心,全力冲刺,确保完成或者超额完成全年任务。”马平昌表示,济宁要在今年集中谋篇布局的基础上,把明年确定为“突破年”、“落实年”,对明年工作早谋划,早衔接,早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