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孔孟之乡济宁文化颇具特色,如何以特取胜,从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孔孟之乡济宁的特色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产值和规模逐步提高和壮大,有的因诸多原因还没有实现量产,只靠技艺传承人单打独斗、苦心经营,前景不容乐观……为了传承文化,壮大产业规模,济宁文化产品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尤为关键。
11月9日至11日,济宁市文广新局举办的“庆祝十八大 喜迎十艺节”孔孟之乡特色文化产品展示会在运河音乐厅举行。近百家文化企业、几十位民间手工艺人、数百种富有济宁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参加了此次展示。
“本次展示会是为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而举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济宁市文广新局局长周立华说,“希望我们能在品味文化大餐的同时,担当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任。”
“特”字当头引众人围观
一把普通剪刀到了剪纸艺人的手里,仿佛被注入了神奇的魔力,顷刻间就能够裁剪出无比精美的图案,精湛的技艺令观赏者拍案叫绝。记者11月10日在展示会现场看到,除楷木雕、剪纸、面塑、手指书、文物复仿制品等产品展示外,还特别设置了书画展区,楷木雕刻、泥人、面塑等数十种艺术品进行现场制作,古筝弹奏、礼仪乐舞等项目展演,引得一批又一批参观者流连忘返。
张先生和妻子汪女士来自安徽,他们从事“文房四宝”的生产销售,由于工作原因,他们要在济宁停留半个月。“这是什么画?用什么做的?掉色吗?”一幅表框的芦苇画引起了张先生的注意,泛黄的芦苇叶经过镂刻黏贴等工序,竟然能“拼凑”出具有层层立体感、栩栩如生的图案。“去芯、劈丝、镂刻、碳化等十几道工序和艺术加工后,芦苇画成了一种装饰品,不褪色、不变形。”民间手工艺制作人、微山湖荷乡手工艺品厂负责人叶旭信心满满地说。
“闺女,你看看我这个门帘儿做得咋样?”市中区阜桥街道津浦街社区67岁的翟桂芝大妈,指着一面红色的、两侧边缘悬挂有绣球的门帘儿问记者,“先前姑娘出嫁,都得在闺阁门口挂上这么一面门帘儿,这代表了娘家人的脸面!”作为民间手工艺人,翟大妈多年来一直在琢磨绣球新花样,就连看新闻联播的栏目片头也能受启发。“地球从云层里翻滚出来,很好看,我就在镂空大球里套了个小球,外边再配上几个小绣球和红穗子。”她创新的作品颇受欢迎。
“济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能够展示的项目和产品真的很多也很精彩。”来自曲阜孔子礼仪学校的老师郭静告诉记者,她认为,这些展示项目各具特色,能让人有一种想购买的冲动。
不仅是传统手工艺,更应是产业“主打”
记者在展示会外围的露天场地看到,来自嘉祥的“大块头”石雕摆放有序。作为中国最早石雕狮子“武氏墓群石刻”的所在地,嘉祥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石雕之乡”,“嘉祥石雕”也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在嘉祥石雕文化产业园共有企业88家,全县共有石雕业户300余家,从业人员2万人,年产值6亿元实现税收6000万元。目前,嘉祥石雕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知名文化品牌,产品行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被誉为“曲阜三宝”的楷雕如意、尼山砚台等传统工艺品也来到了展示会现场,经过深度开发,这些物品不仅成为收藏和馈赠佳品,也带动了当地一大批优秀文化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桑皮纸、琉璃瓦等传统制作技艺重现光彩,仅王庄镇纸坊村的桑皮纸专业作坊就达30余家,单孔府琉璃瓦制品公司一家,每年就能生产琉璃件1000余万件,产品远销海内外。
“小手艺带来大效益,产业化运作不仅能传承文化,也让我们尝到了财富积累的甜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曲阜孔门楷雕艺术第五代传人孔繁彪说,“在运营御书房工贸有限公司的同时,我收了50多个学徒,确保楷雕工艺代代流传。”
但记者也了解到,例如面塑、版画等颇具艺术欣赏价值的民间手工艺还无法达到量产,只是手工艺人用业余时间制作,在参展时才拿出来供大家观赏。“像面塑这种手工艺机器根本没法制作,全靠手工,但人们看不着眼前的收益都不愿做。”面塑手工艺人李刚说,像绣球、面塑等中国传统手工艺深受东南亚、欧美等国消费者的喜欢,如果能达到量产,实行“走出去”的外贸战略,就可能赢来广阔市场。
众口说困境、谋发展
面对发展传承的瓶颈,传统手工艺人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如何突破困境也成为他们一直积极思考的问题。李刚谈到,目前,很多手工制作类项目都在“单打独斗”,产业化运作力量薄弱。“能否为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手工技艺类项目提供一个长久展示平台,分阶段把产品一个个打出去。”鱼台县张黄镇赵庙村的赵银刚掌握绾结葫芦这门手工艺,是市级非遗传承人。他介绍,此次展示会中,鱼台的手工技艺类产品才来了三分之一,为此,他建议,能否考虑在运河两侧择地建“特色文化产品一条街”?
“文化产业项目无论投资大小,是手工的还是机器制造,都要先关注其在文化挖掘、引领社会发展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可能有的项目投资小,但对文化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那这种项目就化‘鸡肋’为宝了。”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成积春说,手工类项目因深受群众喜爱,产业化发展前景可观。
“为什么在济宁大部分地区几乎买不到绾结葫芦,难道我买个葫芦要到鱼台你家里买?”除了产量有限,成积春认为,产品销售平台也没有搭好。“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如果每个人都买葫芦收藏,销量就可想而知了。”对于此类可以预见发展前景的项目,成积春建议,当地政府要主动引导,当成产业来做,促进民俗文化传承的同时,使群众文化艺术生活得到提升。“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就是市场,发展方面不能含糊保守!”
近年来,人们对手工技艺类产品的制作关注度不断提高,有人就提出让“手工技艺类学科进高校”,成积春认为,“这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作为选修或者是艺术课入校园。”但让他担心的问题是:这能否被老师和学生广泛认可。
手工技艺类行业“缺人”难题并非无药可解。成积春举例说,在四川汶川地震后,当地政府为了留住和传承地区的传统手艺,专门组织了一批当地未就业的青年人进行培训,并配备了专项人才经费。“这个培训班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在配合旅游出售,有了规模和收入,并且还有扶持资金作保障,这让从业者看到了希望,现在他们注册了品牌,联手走出四川,走上了一条成功的产业化运作之路。”成积春说,这对济宁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