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孟子故里——济宁市邹县撤县建市改名邹城市,从此开启了跨越发展的新纪元。2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邹城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不断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经济发展大步向前,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建设突飞猛进,如今已成功跻身全国百强县和山东省30强县市行列。
工业经济亮点纷呈。撤县建市以来,邹城市始终把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坚定发展信心不动摇,立足资源城市这一实际,坚定不移地实施转型战略,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全力培育发展一批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项目;一手抓传统产业提升,利用拥有的资源和雄厚的技术力量,加速传统产业新型化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向现代产业的演进蜕变,保持了工业经济速度、效益持续高速增长的良好局面。2011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35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03.76亿元,实现利税141.16亿元,利润87.74亿元,年均增长20.9%、25.3%、22.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2.48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13.97%。
农业发展稳步攀升。坚持用工业化理念、系统化思维、市场化运作指导农业生产,实现了从建市之初的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全省始终保持领先位置。目前,邹城市各类特色种养基地发展到118处,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4个、绿色食品认证22个、有机食品认证5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5个,全市蔬菜种植19.1万亩,林地面积达到39.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83%。2011年邹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82.73亿元,实现粮食总产量9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9409元,分别是建市时1992年的3倍、12.8倍,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市、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市、全国食用菌十强市。
城乡建设加速推进。统筹新旧城区同步发展,积极拓展城市空间,坚持城乡建设同频共振,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改造,创新并成功实践出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现已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21个,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2011年,邹城城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2.2平方米、33平方米,分别是1991年的3.5倍和1.6倍。如今,邹城城镇化率达到46%,市区面积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36万人,先后荣获省政府表彰的“山东省园林城市”、“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精彩的城市发展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也缔造了魅力邹城的无限生机和繁荣活力。
民生事业硕果累累。邹城市始终把关注和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落实,积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欣欣向荣。目前,邹城市拥有卫生机构48个,各类卫生人员6803人,农村村级医疗点680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83.40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处,新型城镇合作医疗参合居民13.27万人。全市13个乡镇全部建成文化大院,先后完成了698个村级文化大院和744个农家书屋建设,民间艺术平派鼓吹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阴阳板先后登上奥运会、世博会舞台。
成绩代表过去,发展成就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百万邹城人民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主题,全面落实全市“三个高于、三个提高”的目标要求,按照建设“和谐幸福新邹城”的目标定位和“规划引领、集约发展、重点突破、多点支撑”的转型路径,大力实施“东跨、西联、南接、北拓”发展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高端化步伐,进一步明确“一核四区”的县域主体功能,全面建设产业发达、城乡秀美、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的和谐幸福新邹城。
农业发展稳步攀升。坚持用工业化理念、系统化思维、市场化运作指导农业生产,实现了从建市之初的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全省始终保持领先位置。目前,邹城市各类特色种养基地发展到118处,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4个、绿色食品认证22个、有机食品认证5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5个,全市蔬菜种植19.1万亩,林地面积达到39.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83%。2011年邹城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82.73亿元,实现粮食总产量9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9409元,分别是建市时1992年的3倍、12.8倍,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市、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市、全国食用菌十强市。
城乡建设加速推进。统筹新旧城区同步发展,积极拓展城市空间,坚持城乡建设同频共振,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改造,创新并成功实践出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现已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21个,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2011年,邹城城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2.2平方米、33平方米,分别是1991年的3.5倍和1.6倍。如今,邹城城镇化率达到46%,市区面积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36万人,先后荣获省政府表彰的“山东省园林城市”、“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精彩的城市发展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也缔造了魅力邹城的无限生机和繁荣活力。
民生事业硕果累累。邹城市始终把关注和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落实,积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欣欣向荣。目前,邹城市拥有卫生机构48个,各类卫生人员6803人,农村村级医疗点680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83.40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处,新型城镇合作医疗参合居民13.27万人。全市13个乡镇全部建成文化大院,先后完成了698个村级文化大院和744个农家书屋建设,民间艺术平派鼓吹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阴阳板先后登上奥运会、世博会舞台。
成绩代表过去,发展成就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百万邹城人民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主题,全面落实全市“三个高于、三个提高”的目标要求,按照建设“和谐幸福新邹城”的目标定位和“规划引领、集约发展、重点突破、多点支撑”的转型路径,大力实施“东跨、西联、南接、北拓”发展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高端化步伐,进一步明确“一核四区”的县域主体功能,全面建设产业发达、城乡秀美、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的和谐幸福新邹城。
邹城简介:
邹城简称“邹”,古称“邹鲁圣地”,位于山东省西南部, 地处东经116°44′30″-117°28′54″,北纬35°9′12″-35°32′54″,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美誉,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新兴能源工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邹城市区位于市境偏西北部,人文、自然景观和谐,山、水、城一体,独具特色,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迅速崛起的鲁西南经济重镇。
邹城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里人杰地灵、英贤辈出,有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的世代贤母——孟母,有被赞为“功不在禹下”的儒学亚圣——孟子,有被传为世代佳话、“凿壁偷光”刻苦治学的西汉经学家——匡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邹城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境内共有各类文物古迹3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饱经岁月沧桑还依然展示着往昔风采的“四孟”(孟庙、孟府、孟林、孟母林)古建筑群,佛教文化及书法艺术精品“四山”摩崖刻石,京南江北最大的地下宫殿——明鲁荒王陵,被誉为“邹鲁秀灵”、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东山即峄山)、“天下奇山第一”、“岱南奇观”的历史文化名山——峄山……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邹城独具特色的“山·水·圣人”综合旅游区,是研究中国与东方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和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处): 孟庙、孟府、孟子林;汉鲁王墓; 明鲁王墓; 邾国故城; 铁山、岗山、葛山、峄山摩崖石刻;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处): 凫山羲皇庙遗址;野店遗址; 四基山古墓群; 漆女城遗址;
邹城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里人杰地灵、英贤辈出,有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的世代贤母——孟母,有被赞为“功不在禹下”的儒学亚圣——孟子,有被传为世代佳话、“凿壁偷光”刻苦治学的西汉经学家——匡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邹城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境内共有各类文物古迹3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饱经岁月沧桑还依然展示着往昔风采的“四孟”(孟庙、孟府、孟林、孟母林)古建筑群,佛教文化及书法艺术精品“四山”摩崖刻石,京南江北最大的地下宫殿——明鲁荒王陵,被誉为“邹鲁秀灵”、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东山即峄山)、“天下奇山第一”、“岱南奇观”的历史文化名山——峄山……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邹城独具特色的“山·水·圣人”综合旅游区,是研究中国与东方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和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处): 孟庙、孟府、孟子林;汉鲁王墓; 明鲁王墓; 邾国故城; 铁山、岗山、葛山、峄山摩崖石刻;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处): 凫山羲皇庙遗址;野店遗址; 四基山古墓群; 漆女城遗址;
孟子故里邹城历史沿革一览表
时代 | 隶属 | 建置 | |
州道路省 | 郡国州府 | ||
夏 | 徐州 | —— | —— |
商 | 徐州 | 奄国所辖区域:今曲阜、费县、邹城和泗水县西部。 | —— |
周 | 青 州并徐州于 青州 | 邾国周封颛顼后人曹侠于此,定国号为邾娄,又称邾。后迁都于峄山之阳(今纪王城为邾城故址),战国时改为邹,后为楚所灭。 鲁国 今市境北部、凫村、昌平、尼山、平阳皆属于鲁地。 | —— |
秦 | —— | 薛郡通典记载“秦分天下为36郡,海、岱、淮之间置薛郡。” | 驺县 秦统一全国后,取消周的分封诸侯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县制。始设置驺县,隶属薛郡。 |
西汉 | 豫 州县境西部又新设置两县,隶属于兖州 | 鲁国高后元年改属鲁国。后属山阳郡。 | 驺县新莽时曾改为驺亭。 南平县 今县城西平阳寺村即其故址,新莽时曾改为黾平。 橐县 今市区西陶城村即其故址,新莽时改称高平。 |
东汉 | 豫 州 | 鲁国光武帝时改鲁国隶属豫州。 | 驺县南平阳县更名为南平阳侯国。 南平县更名为高平侯国。 |
魏晋 南朝 北朝 | 豫州豫州 兖州 兖州 | 鲁郡鲁郡 鲁郡 鲁郡 | 驺县驺县 驺县 驺县 北魏时,废卞县,并卞入驺,当时泗河以南皆属驺县。 平阳县 北周,北齐时废。 平阳县并入驺县。 高平县 |
隋 | 徐州 | 鲁郡 | 驺县高平县 隋志没有此县名。但今市区西石里村有“仲思那造桥碑”,碑文:“大隋开皇6年,岁次丙午2月壬午8月巳丑兖州高平县石里村仲思那等造桥之碑……”按此隋应有高平县。 |
唐 | 河南道 | 兖州鲁郡泰宁军 昭宗乾宁四年赐号泰宁军,治兖州。 | 邹县改驺县为邹县。 |
五代 | 兖州 | 泰宁军周广顺二年取消此名。 | 邹县 |
宋 | 京东西路 | 袭庆军 | 邹县 熙宁五年改邹县为镇,并入仙源县,元丰七年复设置邹县 |
金 | 山东西路 | 滕州大定二十二年为滕阳州,二十四年改为滕州,贞佑三年为兖州支郡。 | 邹县 |
元 | 山东东路益都路 | 滕州按按至正十三年重修开元寺碑记作“徐州路邹县”曾改属过徐州路。 | 邹县 |
明 | 洪武元年四月设置山东行省 | 兖州府洪武十八年设置兖州府。 | 邹县 |
清 | 山东省 | 兖州府 | 邹县 |
中华民国 | 山东省 | 济宁道民国废府,初设岱南道,后改称济宁道。民国十七年撤。 | #p#副标题#e#邹县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山东省 | 山东省鲁中南区尼山专区1950年5月,滕县专区。 1953年7月,济宁专区。 1968年,济宁专区改为济宁地区。 1983年,撤销济宁地区建制,改设济宁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