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先看病、后付费”,看似是一种支付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却给老百姓带来莫大的实惠,看病没那么难了,医患关系也随之更加和谐了。济宁作为“先看病、后付费”模式的先行者,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全面予以推行,让更多的病人体验到了“不交押金”带来的方便。
目前,“先看病,后付费”这一服务模式已在济宁市262家各级各类医保、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全面实施,累计受益人群64万余人,各级医疗机构先行垫付资金16.74亿元,未出现1例恶意逃费的患者。
不仅不用先交钱,如确实困难,还可以分期付款 先看病、后付费,让医院更加人性化
10月7日,记者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二科见到了今年83岁的孔凡真,12天前,她因为糖尿病突然引起的并发症被120救护车送到这里。因为2月份刚住过院,家里的孩子准备好住院押金和所有证件就匆匆赶到医院。但让他们颇感意外的是,医院住院处只看了下医保证,连身份证都没要,没收任何押金,就直接办了住院手续,住院12天了还没交过一分钱。
“住院前不用先交押金,没钱了医院也不会给停药,家庭困难的,还可以办理分期付款。”内分泌二科护士长何燕姿说,今年2月份,作为医院率先试点实施“先看病、后付费”的5个科室之一,一下子拉近了和患者的距离,原来怕赖账的顾虑也打消了。
“2月初刚开始实施的时候,很多老百姓还不知道这一政策,很多准备好钱过来转院、看病的患者都不敢相信。因为这些钱都是患者家属东拼西凑的救命钱,担心放在身上不安全,就主动找到医护人员帮忙代管押金。”何燕姿说,而以前,护士拿到清单后,账上不足的就要催缴,如果欠上二三百元可能就要停药,本来平常挺好的医患关系,也变得尴尬起来,但现在可以更专注与患者的沟通,“心也近了!”
在患者眼里,“先看病,后付费”不仅就诊形式更方便,在情感体验方面也更加人性化。嘉祥的患者孔凡真住院12天,一直在床边照顾她的儿子张晓青对此颇有感触,“母亲被120急救车转院送到市人民医院时,已经不能吃饭了,但经过医院及时治疗,老人有了意识,也能正常吃饭了,住院12天了医院没要过一分钱。”张晓青说,原来住院要交押金,最后结算完才能退回报销的部分,而现在住院只需留下医保或新农合证件,与医院签订协议,出院时结算自付部分,给家庭困难的患者足够的时间筹钱,让很多没钱看病的患者敢看病了。
家住邹城的陈静因为糖尿病住进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出院时因为带的钱不够,还欠下2000多元医疗费,没想到医院不仅让她按时出院,还没有催她交款。“你下周复印病历的时候,顺便带过来就行,不用单跑一趟。”这种信任让陈静很感动,第二天一早她就把钱送了过来。她说,这种方式让医患双方互相信任,感觉医院更加人性化,确实是个救死扶伤的地方。
从1家医院试点,逐步推行到三级大型医院 已有64万患者受益,医院垫付近17亿
2010年12月,济宁市率先在兖州中医院试点“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之后又逐渐推广至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以及二级综合性医院等。今年2月份,济宁市在一、二级医疗机构全面实施的基础上,在3家三级大医院强力推进“先看病、后付费”工作,让更多的老百姓分享医改带来的实惠。
“来三甲医院就诊的患者病情复杂,花费更高,医保和新农合实际报销比例低于基层医院。患者自付费部分高,逃费风险较大。”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处主任魏震说,虽然疑虑重重,医院还是在2月份选择了皮肤科、产科等五个科室率先开展试点,为了避免风险,严格制定了具体流程。
“实施两个月后,并没有出现之前想象的恶意欠费的现象,反而还感动了那些没及时交钱的人,后来回来补交钱。”魏震说。随后,医院又更改了流程,患者入院只要出示相关的医保证明就可以了,更加方便了患者在三级医院就诊。
按照“先看病、后付费”的诊疗服务模式,参保或参合患者只需与医院签订《住院治疗费用结算协议书》,并将其医保证或新农合医疗证原件以及本人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交医院保管,就无需交纳住院押金。患者出院时支付医保或新农合报销后个人承担的部分即可。经济困难患者可与医院签订延期还款协议,两年内分期或一次性付清。
济宁市卫生局局长焦华介绍,截至今年9月24日,全市各级各类医保、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共262家已全面实施“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累计受益人群64万人,各医疗机构先行垫付资金达16.74亿元。
改革反馈:“济宁模式” 得到认可开始推广
9月26日上午,兖州市中医院院长孔庆民拿出准备好的课件,在山东省“三好一满意”活动交流会上,他将就先看病后付费与基层医改谈谈自己的感触。一周前接到邀请函后,孔庆民一直在思考,“先看病、后付费”已经推行快两年了,它到底带来了什么?
从今年3月到7月,兖州市中医院都一直处在繁忙的状态,除了前来就医的本地百姓,还有从全国各地到来的参观考察团以及媒体记者。“有200多家卫生系统的参观团和媒体,来自16个省、直辖市,最忙的时候一天接待五六家。”现在参观考察的高潮过去了,孔庆民也可以抽出身来去其他地方学习交流一下先进经验。
2010年12月,兖州市中医院全面尝试“先看病、后付费”模式,2011年5月,这一经验在济宁市试点推广,而到了今年2月,“先看病,后付费”不仅在济宁市全面推广,也开始在全山东省的县级及县以下医院推广。孔庆民时刻关注着媒体上有关“先看病、后付费”的报道,“山东和青海是全面推广,全国一共有19个省市都在推行。”看到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走“先看病、后付费”的模式,孔庆民很高兴,“我们开始做的时候,也在想它的社会效果和影响力会有多大。而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的推广是好事,得到了百姓的认同。”
“医改的宗旨就是让百姓享受更好的就医体验,‘先看病、后付费’正符合这一点。百姓对这一模式的认可度提高,加入医保的积极性也在提高。有钱没钱先看病,改善了医患关系,赢得了民众的赞同和好感。”焦华认为,“先看病、后付费”使医改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彰显,让群众对新医改成果体会得更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群众、乃至全社会对医院、医生和整个医疗行业的看法。
专家观点:医疗消费理性回归 是多赢的改革模式
“先看病后付费的创新价值在于是一种支付理念改革,也是一种医疗消费的理性回归,”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与妇幼卫生系主任徐凌忠认为,“先看病、后付费”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在于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减轻了“看病贵”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现在不少地方都在推广先看病后付费的模式,而这一模式能否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徐凌忠认为,这取决于3个方面,“一是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筹资水平,如果覆盖面越广,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水平越高,推广的可行性越好;二是当地居民的信用水平,即诚信度越高,推广的可行性越好;三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实际支付能力也就越强,出现“恶意欠费”的现象越少,推广的可行性也越好。”
“如果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对医院、大众以及整个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无疑是一件好事,也是一项的多赢的改革模式。”徐凌忠认为。
多项配套政策出台 未见一人恶意逃费
实行“先看病、后付费”服务诊疗模式,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但同时也为医院带来了巨大的运营压力和风险。为了推动该模式有效实施,自2011年5月开始,围绕“先看病、后付费”,济宁市相关部门已下发10多个文件,涵盖多项推动该模式实施的配套政策。
其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调整完善新农合和医保政策。去年11月份,济宁市卫生局、人社局、财政局联合发文要求,今年1月起,新农合经办机构要按上年度医院结算资金15%的比例,预拨周转金给实行“先看病后付费”的医院,医保预拨资金由原来的10%提高到15%,用于缓解医院垫付资金的压力。今年4月份,济宁市又设立“先看病后付费”专项资金以应对运行风险,为医院加上双重保险。
另外,对部分住院费用较高的患者实行了分段结算的方法,住院期间医院对患者住院费用清单和病历实行“双公开”。个别困难患者,可持所在镇街、村居有效证明签订《住院治疗费用延期(分期)还款协议》,还款期限为1-2年。
济宁市卫生局局长焦华认为,实行“先看病后付费”改革,强化的是政府执政为民理念,体现在政府关心群众、理解群众、服务群众,体现在政府工作不断让群众从发展中分享成果、得到实惠、感觉幸福。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增高,也反映了群众对政府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方便、看病不放心”等方面的工作举措的认可。“这种诊疗模式实施两年以来,未出现一例恶意逃费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