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自全省2012年“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2件实事工作开展以来,济宁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各项文化惠民工作力度,一项项扎实的工作不断推进,一个个饱满的硕果不断攀藤,人人共享文化成果的生动局面正在孔孟大地悄然形成。
广播电视实现了“户户通”。今年2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力推进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基本实现广播电视人口全覆盖。为贯彻落实有关工作要求,我市进行了详细调查摸底,制定了《关于实施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工程的工作方案》,各小组加强领导,严格管理,明确专人靠上抓。截至目前,全市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6.1%,超额完成今年76.07%的任务目标。
农家书屋不断更新图书报刊。近年来,我市共建成农家书屋5800个,基本实现了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被评为全省农家书屋建设先进市。2012年以来,利用省农家书屋建设扶持资金90万元,为全市450家农家书屋充实了新图书,并依托农家书屋,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7月31日,我市印发了《济宁市农家书屋建设情况通报》,在全市组织开展农家书屋建设”回头看”复查整改活动,确保工作不留空白、不留死角。
免费送戏到家门。为贯彻落实好“确保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一村一月一场、农村公益戏剧演出一村一年一场”要求,我市起草引发了《济宁市“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并及时调度各县市区免费送戏开展情况;8月20日印发《济宁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免费送戏下乡财政扶持政策,按照“政府购买、群众看戏”的要求,市财政每年安排350万元,用于济宁演艺集团公司下乡演出场次补贴。
文化大院建设进度不断推进。借助筹备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有利契机,我市大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县级三馆一院、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任务均纳入了与各县市区签订的《十艺节筹备目标责任书》。目前我市村文化大院覆盖率已达95%,已接近全覆盖。今年底,我市将全面完成村文化大院建设任务。
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免费开放。我市积极响应“公共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免费开放”的号召,按照有关规定,及早进行安排部署。市图书馆从去年即实行了全免费开放,提前一年完成任务。在市图书馆举办了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集中宣传活动暨市图书馆馆藏艺术作品展,对公共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免费开放进行了大规模集中宣传。目前,全市所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都已经实现了全免费开放。
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全市共有乡镇115个,农村中小学近1500所,农村中小学生45.3万人。按照“覆盖广、花钱少、抓得住”的工作要求,我市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工作,作为贯彻群众路线、为农村未成年人办好事、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截止今年8月底,全市已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365所。同时,我市将再新建乡村学校少年宫500所,力争用3年的时间实现真正的全覆盖,解决农村未成年人课外活动场所缺失的问题。
免费培训基层文艺骨干工作。在2010年全市154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的基础上,近三年,我市重点加强对文化站长的培训工作,为文化站更好地发挥作用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我市制定了《关于开展全市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重点对乡镇文化站长、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员和群众文艺创作骨干进行培训,并依附济宁市“市民大舞台”活动,对我市业余文化队伍进行系统培训,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参加济宁市级培训人数达110多名,全市参加县级以上培训800人次以上。
同时,我市不断加强县级数字影院建设力度,加大对国有文艺院团流动舞台车配备、非遗传承人的扶持、为农民工赠送城市文化消费优惠券、为庄户剧团配备演出器材等工作,多方位、全覆盖地加大对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更多的资源投向了基层,把更多的项目建在了基层,把更多的服务落到了基层,真正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公共文化阳光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