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从济宁市高校工作会议上获悉,为加强高校集群建设,推进地校融合发展,济宁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意见,进一步支持高校建设发展,鼓励高校适度扩张。
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在会上说,驻济高校要紧紧围绕济宁新一轮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自觉融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业强市、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围绕突破工业、突破城市、突破县域、突破文化等关键措施,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自觉融入、主动对接、全面参与,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挥更大作用。
“‘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并存的现象,从一定角度折射出高校毕业生的技能水平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马平昌说,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一定要把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努力满足地方发展需要。“要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方向,坚持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并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意见》,济宁将进一步优化高校规划布局,适度扩大办学规模,积极开展特色名校建设。鼓励支持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杏坛学院立足济宁扩大规模,启动济宁学院二期工程建设,支持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扩建和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济宁市技师学院三期工程建设,积极扶持曲阜远东职业学院发展壮大。其中,重点支持曲阜师范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济宁医学院向应用型医科大学发展,济宁学院跻身全国同类地方知名高校,杏坛学院在曲阜市建立独立大学。
近些年来,济宁高等教育实现了长足发展,目前高等院校发展到9所,专职教师达到4600多人,在校生11.8万人。
优化布局
为高校发展预留充足的周边规划建设用地;做好曲阜高校片区、北湖教育功能区、高新区大学产业园和任城职教园区的规划控制工作。
适度扩张
高度重视高校基本建设,列入规划的高校建设发展用地以划拨方式供给,高校迁建后的旧校址土地收益用于新校区建设。
发展特色
依托孔孟之乡的儒家文化底蕴,加强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打造独具个性的特色大学文化。
加大投入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高等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改革高校财政拨款方式,市属公办高校,逐步实行按生均定额为基础的动态调整的拨款方式。
税费优惠
鼓励高校孵化项目入驻大学科技园区。对入园的高校孵化项目,给予三年内免收房屋租金、无偿使用各种公用设施。
民间办学
鼓励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投资兴办高校。
资源共享
大力推进高校之间开放办学、合作办学,推动教师跨校教学,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认。推进高校和地方图书馆、实验室互相开放。
订单培训
鼓励校企联合办学,支持高校在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根据企业需要开设课程、定向培养人才,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教师参与企业研发,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和就业。
高校及部门负责人发言——地校融合是必由之路
14日,在济宁市高校工作会议上,多位高校负责人及部门负责人纷纷在会上发言。“加快地校融合发展、推进校地共建共荣”成为各方共识。
“在济宁医学院发展的关键时期,济宁市委、市政府支持高校立足济宁拓展发展空间,在北湖新区划定了最宝贵的教育用地,给予了最优惠的政策,新校区仅用了173天就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任务。”济宁医学院党委书记侯端敏说,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医疗健康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而济宁医学产业作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也需要科技和人才支撑。学校将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加强产学研的合作与交流,实现校企共赢。
济宁学院党委书记王应进说,近年来,济宁学院学校制定了服务地方行动计划,成立优势学科研究所、“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搭建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全面参与到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已先后与南阳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中国电信济宁分公司、山东冠铨光电等进行合作研究,并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陆续增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旅游管理等应用型专业。
“市教育局将进一步扩展校地、校企之间联系渠道,加大产学研开发力度。”济宁市教育局局长闫志强说,教育部门将围绕济宁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开发、社会建设等重点领域,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信息软件、物联网、医疗卫生、师范类等人才的培养。着眼关系济宁长远全局的行业领域,找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建立与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共建共荣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尽快拿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