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得好象燃烧的火,她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每当耳畔响起这首优美动人的新疆民歌,就让人不由得想起济宁与英吉沙两地友谊的“使者”———济宁市援疆干部。正是这个英雄的群体,带着党和政府的重托、孔孟之乡人民的深情,不远万里来到位于祖国西陲的这片神奇的土地,为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兄弟姐妹默默奉献、播洒幸福,用热血和汗水写下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援疆之歌。现如今,在喀什,一提起济宁的援疆干部,各民族兄弟姐妹都会竖起大拇指,用不同的民族语言交口称赞。
英吉沙县地处祖国西部边陲,自然条件差,生活环境艰苦,处在我国反恐处突斗争的最前沿。自指挥部进疆开展工作以来,连续发生了多起恐怖暴力案件,是同“三股势力”作斗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形势最严峻、任务最繁重的时期。加之经常性频发的地震,使援疆工作环境更加艰难,使援疆干部精神更加压抑。再加之援疆项目工程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压力大,节奏紧张,身体健康状况普遍下降,一些人员不同程度地患上了高血压、头痛、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等方面的疾病。春秋天的风沙时常刮得遮天蔽日,夏天的阳光稍不注意就灼伤皮肤,进入冬天则寒冷刺骨。面对艰苦环境,全体援疆干部坚定立场,勇敢面对,一年四季坚守在项目工地、田间地头、医院、课堂上,扎实工作,无私奉献。有的同志带病工作,有的同志家人生病住院默默忍受,有的同志春节坚守岗位,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
任广德,市援疆指挥部常务副指挥,英吉沙县委常委、副县长。进疆以来,他全身心地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既当战斗员,又当指挥员,始终战斗在工程项目第一线,用先进的理念和辛勤的汗水,尽职尽责开展援疆工作,真心实意为英吉沙县各族人民服务。工作中,他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和建设专业特长,精心打造各项民生、产业工程项目。在民生项目建设过程中,他提出并实施的优选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管理“四个队伍”和确保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及环境安全、确保工期、确保资金安全等工作思路,不仅实现了工作的创新,而且还走在了山东省援疆四市的前列,多次受到山东省援疆工作指挥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赞扬,在此基础上,英吉沙农业示范园、棚户区改造、新一中建设等系列民生项目取得显著成绩。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任广德为指挥部和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招商引资的意见建议,如提出的产业链招商、二次招商、小分队招商等切合实际的办法,都起到了全面招商、大力度招商的作用,直接或间接促成了一批项目落地。有时为了招商引资一个企业,他想方设法与企业负责人联系,不厌其烦地打电话、说好话,并积极为企业争取政策。有时还亲自到企业去宣传、去推销,直到企业顺利落地,他才放心。在他的努力下,山水水泥、义德隆太阳能、宏大建筑机械、鲁源新型建材、巨龙金属结构、鲁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多个大型产业援疆项目顺利落地并开工建设,为英吉沙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为援疆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却顾不上年迈的老人和孩子的学业。去年春节刚过,家中80多岁的老父亲和无人照看的岳父相继有病住院,家人多次打来电话,要他回去帮助,他都因为工程进度而推迟。老父亲住院多天,却不见儿子归来,甚是想念,就在病房里给儿子打电话,当时,任广德正在棚户区建设工地,接到父亲在病床上打来的电话,硬朗的汉子泪流满面,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英吉沙县第一中学新校区工程是我市承担的山东省对口援建英吉沙县重点项目,占地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4000人,计划今年9月份竣工。校区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包括办公综合楼、综合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食堂与生活服务楼、400m标准操场等工程,建成后将是一个功能分区明确、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学校,极大地改善英吉沙县高中办学条件,增强整体办学实力。承担此项目建设的主要施工单位是山东宁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这个项目现场负责的是从援川战线上转战而来的宁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援疆项目经理部经理杨洪才。出生于1973年的杨洪才是一名敢打硬仗的汉子,在四川多雨的环境里,他落下了关节炎、皮肤病等,每天饱受病痛的折磨,但硬是带领工友们圆满完成了各项援川建设任务,树立了济宁援建队伍的良好形象。具有优良顽强作风的杨洪才来到新疆后,强烈的紫外线又灼伤了他的眼睛,两眼近乎失明,医生建议他要做眼部手术。但为了不耽误工作,他选择了保守治疗,每天坚守在施工现场,带领一帮援建“特种兵”克服水土不服、施工难度大、施工环境差等困难,充分发挥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力全速推进项目建设进度,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地打造精品工程。在建设英吉沙农业示范园项目中打了个漂亮仗后,又奋战在了新一中的建设现场。他表示,要继续发扬能打善战的优良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尽最大努力建设精品工程,圆满完成援建任务,为当地造福,为家乡争光。
徐宝连,济宁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长、援疆指挥部产业组成员、第七批援疆专技干部、推广研究员,一直从事蔬菜的育种和栽培工作。到达新疆后,他克服嘴唇干燥、上火、拉肚子等不适应症,积极和当地干部对接,走进田间地头调研,了解当地农业种植情况、农产品产量、农业基础设施等情况,制定援助英吉沙县农业规划。通过一个月的工作,徐宝连的脸晒黑了,但情况掌握了,当地干部感动了,援疆形象上去了。英吉沙县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是省委书记姜异康包保的试点项目,分为高科技园区和示范推广区。该项目自2010年9月开工建设以来,徐宝连每天靠在工地,白天检查督导,晚上整理资料,每天光走路就达5公里以上。经过8个月的奋战,示范园于2011年6月如期建成,并于当年春节前种植蔬菜上市。今年春季,英吉沙县现代农业示范园69栋日光温室又种植上蔬菜、瓜果、花卉,作物生长良好,截止6月中旬基本收获完毕,平均收益1.5万元,个别温室收益4万元。农民高兴地说,山东人援疆实在,说实话、干实事、出成效。示范园项目现在已成为山东省试点工程、亮点工程、惠民工程。“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济宁市援疆指挥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结合英吉沙实际,深入开展产业援疆、民生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等各项事关全县发展的对口援建工作,山水水泥、山推、专用车制造等一批产业项目相继落户,安居富民工程、棚户区改造、新农村建设、卫生院建设等一批民生项目相继开工并投入使用,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成并发挥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民群众增收步伐,成功选派一批教师、医疗卫生人员开展支教支医工作,并选送一批教师和医生赴山东省进行进修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我县教育、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通过山东省、济宁市人民的无私援助和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英吉沙县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英吉沙县委副书记、县长米日姑·玉买尔充满感情地说。
昆仑作证,高原留名。济宁援疆指挥部党委先后被省指挥部党委、济宁市委评为先进党组织,13名同志前线入党,14名同志分别被省指挥部、济宁市、英吉沙县评为优秀党员,9名同志被省指挥部评为“先进工作者”,3名同志受济宁市委、市政府嘉奖,2名同志荣获济宁“五一”劳动奖章、1名劳动模范。“下一步,全体援疆干部将继续弘扬‘苦干实干拼命干,援疆工作勇争先’的援疆精神,犹如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一样,植根和挺立于新疆大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全力以赴完成好各项援疆任务,为山东人民争光、为孔孟之乡添彩。”采访结束时,市援疆指挥部指挥、党委书记柳景武铿锵有力地表示。